古代家训文化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d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训,也称家范、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建筑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对子孙族众进行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的重要载体。它起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具有感人的情感色彩。它虽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却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解决的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之处。因此,千百年来家训对于加强同族宗亲的认同感,维护家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家训的产生源远流长。从周朝周公教儿子鲁公,孔子教儿子伯鱼学诗、学礼,就已能看到古代家训的雏形。到了两汉时期,新兴的豪门贵族希望通过密切家族内部联系来扩大对外的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族或家庭的清规戒律,出现了以书信为形式用以教育后代的文献,如刘邦的《遗太子书》、刘向的《诫子歆书》等。而南北朝末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规范性家训的诞生。这是现今可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封建家训专著,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宋代掀起了写作家训的高潮,除了谈论伦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支配家庭经济关系的规定。代表作有司马光的《家训》、陆游的《放翁家训》、南宋廉臣袁采的《袁氏世范》,以及朱熹的《训蒙诗》等。
   中国古代家训很多都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百科全书,大到治理天下,小到家庭生计,涉及了教育、劝谕、禁戒、生活等多个方面。古代家训总是希望通过道德教育塑造子孙的理想人格,主要表现在立志勤学、谨慎交友、积德行善、孝悌忠信、勤俭节约这五大方面。家训文化还具有四个特点:在教育对象上,具有从贵族向平民发展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由从重道德到道德、生活(生计)并重;在表达形式上,从只言片语到成文成系统;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从粗糙到细腻的特点。
  古代家训中也有许多封建糟粕和唯心主义谬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宣扬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灌输宿命论、报应论和封建迷信思想;鼓吹实行棍棒主义教育。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明辨的,而且是应该摒弃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把我们民族的这份优秀文化遗产就像浴盆里的孩子一样和脏水一起倒掉。
  家训文化是一批值得我们珍视、整理、研究和介绍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对于当今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伤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我父亲有八首《扫墓竹枝词》: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摺纸钱。  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
期刊
隐忍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独一无二的国粹。中国人自古就讲忍让之道。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佛家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都讲到了忍。    忍,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
期刊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宝贵的是养生;无可贵的养生,难得珍贵的健康,无珍贵的健康,难得宝贵的生命。  ——朱鹤亭    养生四大原则  第一,以不伤为本,即以不要受伤为根本。晋代养生学家葛洪强调:精神养护“以不伤为本”。他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为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
期刊
家走过了多长的历史,天下第一家是谁?是亚当与夏娃?还是伏羲和女娲,只有传说,无从考证。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追溯人类家庭的起源,是起于生活自然的需要,起于情感与生殖的需要,有此二作用方能维系家庭的永久,因子女初生不能自立时,务必有一抚育的机构,此机构即是男女两性由婚姻而组成之家庭。  走出家的人是家的代表,有规矩,懂礼,有序,便要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家训、家规是我们做人修身的
期刊
家庭制度在中国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家庭伦常观念为国人之美德,更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的精髓。观之今日,中华民族蔚为十三亿的庞大民族,这与我们以往的家庭制度及家庭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制度与家庭观念是我中华民族物质生命及精神笺重要基础。如欲灭亡中华民族,必先灭我家庭制度与家庭观念。    中国的家庭伦常观念始见于尧典契作“五伦之教”。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
期刊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过程与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文化精神。   五千年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期刊
亲情和家庭都很平凡,但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所有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所有不平凡的价值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法国哲学家蒙田主过一句话: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所以当你长时间漂泊在外的时候,无论你生活过得多好,你做了高官还是得了厚禄,你拥有了豪宅还是华车,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总有一种期盼,我要回家。     家是一个令人沉醉的地方。   家像一坛醇香的陈酒,散发着诱人的
期刊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
期刊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中国人极其重视家庭。不管说什么都说是家,比如公是公家,国是国家,老板是东家,老婆是家里的,同姓是本家,大伙是大家,别人是人家,自己是自家,有什么农家,田家,渔家,船家,商家,店家,厂家,专家。以至于坏人也可以称为家:比如阴谋家,野心家。还有姑娘家,女人家,小孩子家家的等等。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群体意识,家庭则是最小,最基本,最普遍单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点
期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社会进入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性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其突出的是制定法规,强调礼法,在性方面对女子制定了许多规范。    秦立礼制。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在许多地方刻石以颂功德的同时,都提到女人贞节。女子附属男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已成为社会的一种观念,深入人心。  汉奖励贞节。汉朝是封建礼教形成的重要时代。秦朝只用法律劝导贞节,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