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心怡性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2009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宝贵的是养生;无可贵的养生,难得珍贵的健康,无珍贵的健康,难得宝贵的生命。
  ——朱鹤亭
  
  养生四大原则
  第一,以不伤为本,即以不要受伤为根本。晋代养生学家葛洪强调:精神养护“以不伤为本”。他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为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这些内容既有精神养护,又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二,要适度。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节制,即要有度。度很难掌握,但是如果掌握好度,做事就不容易产生偏颇。
  比如,事情做得太过分,人就会走向反面;如果放纵自己,人可能会失去理性;如果偏嗜、过分地爱好某一方面,对人自身也不好,例如有的人喜欢打牌打一个通宵,喝酒喝两三瓶;如果妄为,做事情就没有分寸。
  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很容易失掉理性,结果妄为、放纵,酿成一些事故,所以大家如果想做好养生,就要特别考虑“度”的问题。
  第三,要养育生活。重后天之养,人之保健益生,全在于自身的重生,进而重视衣、食之顺应自然与节制有度。
  第四,要养和生活。现在,我们提倡创造和谐社会,我的观点是,首先要自我和谐,其次要家庭和谐,自我、家庭不和谐,就构不成社会的和谐,用孔子的话来说即“以和为贵”。
  在中国哲学上有两个字,很值得大家重视,一个是“中”字,一个是“和”字。“不偏不倚谓之中”,任何事情趋于“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是合情、合理、合法。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在人生道路上,就会少犯错误、少受挫折。所以,人们之间一旦产生矛盾,就要想办法化解、和谐起来,这样才能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
  养生二十五字
  养“命”,命是基础,没有命谈不上养生。
  养“活”,指人怎样生活,怎样活下来。
  养“人”,根据儒家思想,人需要“忠孝节义”,需要懂得“礼义廉耻”,并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
  养“神”,人的精神可以压倒一切。
  养“心”,其实是指“良心”,人们有时评判一个人道德的好坏,经常会说“这个人良心不好”或者“这个人是有良心的”。
  养“志”,即人的志趣,是愿意干大事还是干小事。
  养“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往往错在一念之差,对在一念之为。
  养“爱”,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很难立足社会。
  养“情”,涵养性情。《荀子·礼论》:“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养“理”,用理智支配感情,还是用感情支配理智,这是一个人做错做对的分水岭。
  养“艺”,一个人要有才干,要有艺术才能,不懂艺术,就不能美化生活。
  养“才”,人贵在有才干,没有才干做不成大事。
  养“业”,这是人生得失成败之道,人们需要开拓事业,做出业绩。
  养“家”,即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如果一个人家庭不好,会困扰他,使他不能专心开拓事业,“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养“趣”,人都有趣味,现在很多人喜欢养花,喜欢养鸟,喜欢钓鱼,喜欢旅游开阔眼界……一个人没有兴趣的时候,生活会很枯燥。
   养“性”,既是性欲的性,又是个性的性。没有性欲,就没有人类;没有个性,就没有特点。
  养“色”,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有“食色,性也”。如果人“色”得恰到好处,就会养育生活、愉悦生活;“色”不到恰到好处,就会栽在色字上。
   养“德”,即德行。很多人评价一个人,会首先判断他的德行如何。
  养“政”,这是权与势的问题。从政不但要有势,也要有权,而且是合情合理的权势。从政的人要有权限,权限越大,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就越多;权限越大,为百姓造福的机会就越多。
  养“商”,政是权势,商是利益。合法经商,按时纳税,按时给员工们发放福利,这是合情合理的商。如果是奸商,又经营药品和食物,就会贻害民众,罪恶滔天。
  养“技”,人要有技艺,没有一技之长,无法立足于社会。
  养“国”,上医治国,能把整个民族都“医”成健康的,这个国家就强盛,这是医的最高境界。这样看来,养生高境界的含义,就是这个民族都是健康的——精神健康、身体健康、理智健康、感情健康,这样,这个国家一定会兴盛。
  养“社”,即养社稷。社稷是由很多人构成的社会,也指国家。如果这个社会正气兴盛、邪气下降,这个国家是有希望的。社稷问题是大的养生,个人是小的养生。
  养“老”,现在我们国家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养老问题很重要。人们需要从老年人身上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比如离退休的干部,他们过去是宝贝,现在是财富。他们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他们把经验贡献出来,教育年青一代,国家会后继有人,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老年人在造福。所以老年人是巨大的财富。
  养“欲”,人的欲望是无止境、无穷尽的,很多人就败在欲望无穷尽上,所以在名利问题上能够抑制欲望、适可而止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养生学就包括这二十五个方面,这些是初步的概念,如果要深化,每个字都能扩展出很多问题。
  正确饮酒
  大家只有明白酒的好处和坏处,才能正确饮酒、合理养生。“养生以不伤为本”,这是养生的根本,如果酒喝多了,人就伤了,所以养生学上有这样的话:“一日之养,晚不食饱;一月之养,以不醉为好;一年之养,要重养生。”
  酒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坏处。酒的好处是:第一,能舒展胸怀;第二,能壮立志向;第三,能激发情趣;第四,能壮胆;第五,能激发文思。从这些方面来看,如果饮酒适量,对人有好处。酒不好的地方在于:第一,酒能伤肝,肝是人身体上很重要的器官,肝炎是很难治的,肝癌更难治,喝酒喝多了,首先伤的就是肝;第二,酒能乱智,喝多了以后,人的智力就会下降,有时候讲话会失言,做事会莽撞。所以,喝酒要适量,最好的境界是“饮酒饮到微醉后,赏花赏到半开时”。
  健康“三养”
  从健康着眼考虑养生,有三点:第一,上养神智,即养精神和意志;第二,中养形态,即养人的身体;第三,下养四肢筋骨,这是养生学的三养。比如,老年人要养腿,因为人老先老腿,腿脚在人体的下端,血液循环回心脏的速度比较迟缓,所以心脏、肝脏的疾病常可引发下肢浮肿;中壮年要养形态和神智。
  健康四功法
  第一,安神,即安定精神,一个人神色不定的时候,往往会做错事。
  第二,定意,人的意念有时候变化很快,一个人很可能因为一个意念而导致一生败落,所以定意很重要。
  第三,守心,如果心猿意马,即心像猿猴一样不停跳跃,意像马一样不停地跑,撒了缰绳收不回来,怎么能够养生?人要把心收拢住,才能养生。
  第四,制情,在感情激烈的时候人们需要控制一下,因为养生忌大怒,大怒会伤肝,所以说要制怒。
  养生之道,应该是“唱消忧,笑解怒,安养精,和养气,静养神”。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生命福在健康,健康贵在养生”。
  (本文根据朱鹤亭先生在醒狮国学院讲座编辑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编辑/许宏
  
  专家简介
  朱鹤亭,道号玄鹤子,香港著名武术气功名家,中医学者,出身于玄学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崂山道人玄中子,母亲信仰佛教,他六岁开始练功。自1974年开始诊症至今,治愈过多种疑难病症,其关于养生的书籍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曾多次受邀在东欧国家讲授运动医学和养生方法,长于运用食疗、点穴、针灸、气功、中草药等综合疗法。
其他文献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他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没走多远,却被来人掩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
期刊
追慕圣贤之言,览老庄孔孟经典。悟人生,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之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古语又云:格物而后致知,致知修身。庄了毕生讲求内不化而外化,内不化,便是内在要有好的品德,不为声名所累,不趋同于社会的价值,古老朴素的哲学讲求内在原因的重要性,为人首先要有好的他行,梦想才能实现,要获得成功,修身为根本所在。  “己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其为仁;“老吾老以
期刊
这或许触动了一些女权主义者敏感的心弦,先且不论女权主义者认为的女性该如何。先谈谈自远古时代就开始流传开来的中国人的女性观念,它被总结为“三从”“四德”。那么“四德”指的是什么呢?它们便是:第一为“女德”,第二为“女言”,第三为“女容”,第四为“女工”。“女德”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求妇人非常有才智,但是一定要谦恭、呵腆、殷勤、纯浩、坚贞、整洁,有着无可挑剔的品行与绝对完美的举止;“女言”的意思指的是不要
期刊
(一)春节诗词    守岁    (唐)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
期刊
乃父、乃师——你的父亲、你的老师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倒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期刊
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是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
期刊
家是人生命的起点,每一个离开家的人都有回家的梦。每年春节回家的道路对于奔赴各地的游子,都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即使今天飞机、高铁、汽车、轮船如此发达,但依然一票难求。家,是中国文化的精义,家族是中国人血脉相连的纽带,家训是一个家的精神,家庙是一个家的灵魂。今天的家可能并不缺吃少穿,但今天我们很多的家庭缺少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孝、良、温、善、敬。  密宗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一个故事:大师在修道时,他遥远
期刊
道场,原指佛成道的地方,后泛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场所。列子说: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大概年轻或是骄傲的人,沉醉于外在世界的征服和欲望,往往是不需要“道”的。而人到中年以后,在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下,面对生命的远望时,多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心灵超越和对清修道场的渴望,且要叹羡专职修行者的洒脱自在,生出现实不可摆脱的苦恼了。殊不知修炼自我的艺术只在转念之间,生活无处不道场。  那个盛气凌人的屠
期刊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伤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我父亲有八首《扫墓竹枝词》: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摺纸钱。  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
期刊
隐忍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独一无二的国粹。中国人自古就讲忍让之道。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佛家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都讲到了忍。    忍,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