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中国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hi1984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过程与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文化精神。
  五千年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格是内向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衙门筑有宫墙,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无墙不成家园,只不过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住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连。那些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个人隐私,特别是《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仆,人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李,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道、佛排座次,认为佛第一,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亦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仙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子,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帝。不但如此,连天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有一出传统戏《铡判官》,讲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包青天便去地府判断冤情。结果惹怒了阎君。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了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烧香,和西方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一样。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自己服务。
  重视人生,热爱生命
  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视人生,也最热爱人生,强调“食、色,性也”。认定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儿育女是顶重要的。一是珍视生命,贵生恶死;二是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重视生命,所以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与其它一般宗教绝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点是研究人死后怎样,而道教则一心关注人怎能不死?因为重视传宗接代,所以对孔夫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没有子嗣。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勇于生活并善于生活的民族,这表现在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特别能够吃苦耐劳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美食美味的民族;既是一个勇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环境以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国的饮食,曾经独领风骚于世界,中国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能顽强生存,自给自足。
  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人情,虽远游千里,终不忘落叶归根。
  现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是要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
  李约瑟说过:“当东西方科技接触时,会达到一个互相融为一体的时机。”但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机。当世界各民族文化终于融为一体的时候,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和空前盛大的历史节日。■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一)春节诗词    守岁    (唐)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
期刊
乃父、乃师——你的父亲、你的老师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倒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期刊
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是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
期刊
家是人生命的起点,每一个离开家的人都有回家的梦。每年春节回家的道路对于奔赴各地的游子,都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即使今天飞机、高铁、汽车、轮船如此发达,但依然一票难求。家,是中国文化的精义,家族是中国人血脉相连的纽带,家训是一个家的精神,家庙是一个家的灵魂。今天的家可能并不缺吃少穿,但今天我们很多的家庭缺少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孝、良、温、善、敬。  密宗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一个故事:大师在修道时,他遥远
期刊
道场,原指佛成道的地方,后泛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场所。列子说: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大概年轻或是骄傲的人,沉醉于外在世界的征服和欲望,往往是不需要“道”的。而人到中年以后,在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下,面对生命的远望时,多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心灵超越和对清修道场的渴望,且要叹羡专职修行者的洒脱自在,生出现实不可摆脱的苦恼了。殊不知修炼自我的艺术只在转念之间,生活无处不道场。  那个盛气凌人的屠
期刊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伤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我父亲有八首《扫墓竹枝词》: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摺纸钱。  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
期刊
隐忍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独一无二的国粹。中国人自古就讲忍让之道。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佛家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都讲到了忍。    忍,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
期刊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宝贵的是养生;无可贵的养生,难得珍贵的健康,无珍贵的健康,难得宝贵的生命。  ——朱鹤亭    养生四大原则  第一,以不伤为本,即以不要受伤为根本。晋代养生学家葛洪强调:精神养护“以不伤为本”。他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为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
期刊
家走过了多长的历史,天下第一家是谁?是亚当与夏娃?还是伏羲和女娲,只有传说,无从考证。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追溯人类家庭的起源,是起于生活自然的需要,起于情感与生殖的需要,有此二作用方能维系家庭的永久,因子女初生不能自立时,务必有一抚育的机构,此机构即是男女两性由婚姻而组成之家庭。  走出家的人是家的代表,有规矩,懂礼,有序,便要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家训、家规是我们做人修身的
期刊
家庭制度在中国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家庭伦常观念为国人之美德,更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的精髓。观之今日,中华民族蔚为十三亿的庞大民族,这与我们以往的家庭制度及家庭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家庭制度与家庭观念是我中华民族物质生命及精神笺重要基础。如欲灭亡中华民族,必先灭我家庭制度与家庭观念。    中国的家庭伦常观念始见于尧典契作“五伦之教”。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