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忐忑的文学群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54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几位文友推荐和邀请,先后加入了几个微信文学群。原以为,文学群文雅又理智,结果呢,有点失望。以至于,一段时间之后,不是“日久生情”,而是“日久生厌”。厌什么呢?
   首先是帖子爆炸。真不愧是信息爆炸时代,连文学群也帖子爆炸了。在群里,有些是转载时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文章,但更多的,则是个人作品的晾晒。有的人,一篇文章,一天之内,在这个群连发数次,还分别发到其他各个群里。几乎,每天每个群,都有大幾百上千个帖子,“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轰炸。如此之多,如此之滥,谁能看得过来?谁能承受得了呢?纵有三头六臂,怕也难以应对。有的帖子,即使想点开看看,又常常受网速所限,迟迟不见“庐山真面目”,无奈,只好浏览一眼文章标题就得。不看吧,遗憾;看呢,生厌。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着实难办。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个人作品,还是少发点,注重质量、顾及效果为好。
   其次是交流缺位。发在群里的个人作品,仅仅是晾晒,确切说,仅仅是标题展览而已,却少有人点赞,也没有人批评,更没有读后感和商榷意见。是相互客气,还是有所忌讳?可能都不是。是什么?是无视,是漠视。似乎每个人,都在默默摆摊售货,有没有人光顾,并不介意,而对别人的货,也不屑一哂。有群友感慨说,“甚至对王蒙、莫言、贾平凹等等文学大家之作,也置之不理,无声无息”。的确如此。在这些文学群里,写诗的,写散文的,写杂文的,等等,大有人在。按说,人不见,作品在,相互看看,谈谈体会,相互切磋,哪怕是相互争辩一番,都有益于共同提高,也有益于群里气氛活跃。能如此,该多好!然而,没有。有的只是静悄悄,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空灵,没有活气,没有文化味儿,是不是有悖于文学群的初衷呢?
   还有,扯淡太多。有的群,作品不多扯淡多。男男女女,你一言,我一语,像是打情骂俏,又像是邻居间的起居关照,偶尔也来一两句对作品的相互吹捧。嘻嘻哈哈,哈哈嘻嘻。一条,又一条,没完没了。有点俗,文不足。据知,此群,近日有所改进,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再有,广告充斥。也有的群,广告占了“半边天”。吃的喝的,养生用品,医疗药物,一应俱全,什么“生姜洗头治白发”,什么“尿频尿急要用它”,什么“白酒应当这样喝”,等等等等,不厌其烦,商味很浓。尽管该群也有好作品、好帖子,但为广告所累,逊色不少。
   对于文学群的种种流弊,虽然,也曾有群主、群员呼吁克服和警告,但总体上,至今“涛声依旧”。于是,不能不想,下一步,怎么办?继续“留察”,还是退群?忐忑不安,颇费斟酌。当然,从积极方面想,还是寄希望于各个文学群,能够有所改观,“旧貌换新颜”!而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其他文献
老年痴呆症的称谓用得少了,现在常用阿尔茨海默症,译音而已,但既然本文强调的是“痴呆”,还是使用旧称罢!   此文,有点预测疾病走势的意思,实在说,这不是我该干的活计。但有话就说出来,总不算罪过,看官您若此时正闲着没事,就请听我瞎咧咧一回。   若说我还有点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那就是早年去北京一家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读到了一本很专业的书。书名忘了,只记住了其中跟老年痴呆症发病原因相关的内容。这原因
期刊
作为个体行为性状,我所谓犯“正确”与犯正确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意指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认知障碍,把自己当成真理化身的行为缺陷;后者则是指为捍卫常识真理而无畏挑战权势权威的理性行为。  就表征粗分,犯“正确”行为不外乎三种:一种为偏执自信不考虑别人意见。正如“刚愎自用”典故所传:春秋时期,晋楚因郑国生战,楚军打得郑国将降,并拟撤军。支援郑国的晋将先縠(hú)不听统帅荀林父令擅攻楚军。楚大夫伍参进言楚庄王
期刊
若说识人察人,首推庄子“九征”之论。《庄子·列御寇》篇中有识人之“九征”法,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方面察人。原文+翻译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
期刊
那是十几年前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女儿就读的中学迎来邻国一个中学生友好访问团,双方商定举行一次联欢活动。为了展示风采、扩大影响,学校邀请部分家长出席观看。  联欢活动在学校刚刚整饰一新的操场上举行。双方校长以各自语言完成外交辞令般的致词后,便很快进入联欢活动的主题:双方各出一个集体舞蹈和体育表演节目。按照我方校长事前动员的说法,这是一次不是比赛的比赛,为了学校的荣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实际上,为
期刊
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女的没有工作,男的也仅是公司技术员。但是,女孩却异乎寻常地好虚荣、要面子。自己父亲过生日,原计划送两千元礼金,但听说妹妹送两千元,作为姐姐的她为了盖过妹妹,改为送五千元。而他的男友,月薪也就五千元。每月收入不仅要支付两人的生活开支,还要积蓄结婚需要的花费。最可怕的是,女孩为了面子,在同学、朋友面前,将自己的男友从技术员吹成了技术总监。每每同学、朋友聚会,都强要自己的男友参加,
期刊
忝列于大学教师,常有朋友跟我探讨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有人说:“大学还是应该跟社会打通,比如新闻专业的老师应该有做过记者的,法学专业的教师也要有做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的。”我说:“善!”“然后呢?”朋友笑问。“然后就得等人社部门的研究了”,我亦笑答。  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人才各自为政、互不打通的情况由来已久,我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人才围堰”。比如商学院有酒店管理专业,如果能将某些大宾馆经验丰
期刊
绰号,又名外号、诨号,有善恶之分。善意的绰号,实为昵称;恶意的绰号,则有侮辱和嘲讽之意。《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有绰号。宋江叫“及时雨”,为人仗义疏财;吴用叫“智多星”,为人足智多谋。两个绰号都含有褒扬之意。白胜叫“白日鼠”,就是一个闲汉;时迁叫“鼓上蚤”,是个能飞檐走壁的小偷。两个绰号均含贬损之意。细品这些绰号,还真符合他们的人设。   其实,古往今来不光江湖好汉有绰号,就连官员也有绰号。《
期刊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制定方略、颁布法令,还是出台新政、应对措施,无论是建设项目、施工图纸,还是医疗诊断、救治方案,以及囊括了世间的行行业业、方方面面,都少不了有一种“权威”意念在浸润和支撑,正是因为有了這类神似般的力量在“润物细无声”,才使得整个社会和人们,多了一些有章可循或按部就班,多了一些基本保障或行稳致远。   事实上,因为受益于诸多“权威”的贴心呵护,我们厘清了远大理想,明白了真知灼见,践
期刊
12年前,一个叫张桂梅的女子挨着口水鼻涕的谩骂到处去“乞讨”,筹建起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个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4个女孩走出云贵山区,进入大学。   如今63岁的张桂梅疾病缠身,身患4种肿瘤,医生说她活不过去年,但她撑了下来。也许觉得时日无多,能帮一个是一个。她为女孩们制定了最严格的作息制度:5点半起床,24点后自习结束睡觉,午饭只有10分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说假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会不经意的产生。有调查显示,人平均每天都会说一到二次假话(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换句话说,这和每天刷牙的次数几乎一致。   此调查是否准确,不好说,说不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假话“会不经意的产生”,我们每天都可能听到假话。假话多了,难以识别,老实人常被假话忽悠。   好在有矛就有盾,再高明的假话也有识别办法。有人认为,说假话者的肢体语言比较僵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