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材料雕塑艺术的发展一直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传统的观念雕塑形式,但艺术是相通的,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综合材料雕塑的关键是艺术形式、材料选择、工艺技法、题材内容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与国外综合材料雕塑的交流与借鉴,以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视野去审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为现代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大的趋势发展下,综合材料雕塑艺术如今已经相当深入地渗透到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之中,并担负着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雕塑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以材料为媒介直观的将材料组装起来能传达创作者思想情感的雕塑,要完成一件综合材料雕塑作品首先要认知材料,再根据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来进行加工创作。综合材料雕塑的衍生主要还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这类雕塑的特点是将几种材料在保留各自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再组合——各自材料本身还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特征,这种综合材料雕塑主要是表现不同材料性能组合后的形式美和语境。
追溯国内外雕塑艺术史,不难发现综合材料雕塑作品的历史并不短。如早在1880年,德加就创作了《十四岁的小舞蹈家》,这件作品是最早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之一,将青铜和薄纱这两种材料以类似于拼贴的创作技法来进行创作的,可惜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作品的“材料性,更不可能对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十九世纪,许多未来主义派的雕塑家们也开始纷纷研究雕塑的材料,同时提出自身对材料的观点和看法。俄国的雕塑家符拉基米尔.塔特林主要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创作了许多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如《墙角》和《第三国际纪念碑》,运用到的材料有木、玻璃、铁。创作中除了解读掌握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思怎样通过加减材料来营造某种情状之外,更要注重对这个材料本身的抽象的意境的体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为了使我们的意图能准确的传达给别人,“感觉”必须把握得到位;可在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真正注意到这个抽象体会,但具有独特语言的综合材料雕塑产生了。
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认为:“诗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诗和雕塑都是人类表达对生命、大自然及世界万物的感受”,[1]这种要表达的感受就是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所要传达的语言。而生命、大自然及世界万物就是材料,雕家在进行雕塑创作时首先要从材料本身和美学两个角度去选择材料,做到与材料进行对话,即掌握材料的物理属性与发觉材料的艺术性,雕塑家再对材料进行主观艺术加工处理赋予其生命,这种生命是雕塑家脱离视觉诠释,靠近情感,体会自然,加上对所采用材质特性的严格考究,感受该材质释放的意念。
像雕塑家石向东老师的雕塑创作《穿越》就是一件很典型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他通过对材料广泛的研究实验,在充分掌握传统玻璃钢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大胆的与玻璃这一特殊媒介相结合,实现了新的表现语境和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从而传达出更具生命力、神秘性及丰富表现力的艺术效果和境界。
再如中国雕塑家俞畅的作品《水上芭蕾》,把两种材料结合创作成一件作品,形成视觉差异;不同材料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在一起,使作品拥有多重面貌,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材料雕塑相对于传统雕塑在造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表现形式也丰富、抽象意味较浓。但在当下艺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但这样的突破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
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与对比,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展现出不同材料间的材质特性及在创作过程的偶然性,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激励着雕塑家们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下探索和研究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境,是中国的雕塑艺术为今后走向国际化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当代雕塑领域正在进行创新实验的雕塑家们提供很好地借鉴。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创意,在进行艺术创作時我们应更加充分的把握材料语言的“可塑性”或“表现性”。创作中使不同材料合理的碰撞和融合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艺术的审美效应更加持久和完善。为雕塑的艺术表达带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可能性。
综合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发展趋势是现代艺术,也符合艺术多元化发展需要,对艺术家和雕塑爱好者们在雕塑语言形式和材料性质的研究上有极大的帮助和贡献。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体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和生活方面,为中国的综合材料雕塑语言形式奠定了基础,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创作实验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另一角度看,不同的材料相结合丰富了综合材料雕塑的表现语言,但也只是创作活动的形态之一。本文的研究和论点,其意义是开拓创作思维和启发创作思路,阐述材料间的特质相互作用,并且产生新的特质和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艺术形态;目的是为拓宽综合材料雕塑的表现形式和途径,也为广大的雕塑爱好者另辟新路提供一种可能性。
注释:
[1]何政广/主编.亨利·摩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2]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斯蒂芬·耐普(美).玻璃装饰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
[4]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秦璞.综合材料-材料与空间构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12.
期刊:
[1]莫里斯.艺术讲演录—转引自鲍桑葵-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曾茂泉.象征主义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南宁.2013年第4期.
[3]杨庆平.空间的维度-雕塑艺术之浅议.黄河科技学院.郑州.2013年第3期.
[4]陈婕.玻璃在建筑发展史中的形态及表现.2012年第5期.
网站类:
雅昌艺术网http://artist.artron.nrt/
中国雕塑网http://www.diaosu.cn/
99艺术网http://www.99ys.com
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www.univs.cn
雕塑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以材料为媒介直观的将材料组装起来能传达创作者思想情感的雕塑,要完成一件综合材料雕塑作品首先要认知材料,再根据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来进行加工创作。综合材料雕塑的衍生主要还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这类雕塑的特点是将几种材料在保留各自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再组合——各自材料本身还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特征,这种综合材料雕塑主要是表现不同材料性能组合后的形式美和语境。
追溯国内外雕塑艺术史,不难发现综合材料雕塑作品的历史并不短。如早在1880年,德加就创作了《十四岁的小舞蹈家》,这件作品是最早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之一,将青铜和薄纱这两种材料以类似于拼贴的创作技法来进行创作的,可惜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作品的“材料性,更不可能对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十九世纪,许多未来主义派的雕塑家们也开始纷纷研究雕塑的材料,同时提出自身对材料的观点和看法。俄国的雕塑家符拉基米尔.塔特林主要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创作了许多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如《墙角》和《第三国际纪念碑》,运用到的材料有木、玻璃、铁。创作中除了解读掌握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思怎样通过加减材料来营造某种情状之外,更要注重对这个材料本身的抽象的意境的体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为了使我们的意图能准确的传达给别人,“感觉”必须把握得到位;可在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真正注意到这个抽象体会,但具有独特语言的综合材料雕塑产生了。
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认为:“诗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诗和雕塑都是人类表达对生命、大自然及世界万物的感受”,[1]这种要表达的感受就是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所要传达的语言。而生命、大自然及世界万物就是材料,雕家在进行雕塑创作时首先要从材料本身和美学两个角度去选择材料,做到与材料进行对话,即掌握材料的物理属性与发觉材料的艺术性,雕塑家再对材料进行主观艺术加工处理赋予其生命,这种生命是雕塑家脱离视觉诠释,靠近情感,体会自然,加上对所采用材质特性的严格考究,感受该材质释放的意念。
像雕塑家石向东老师的雕塑创作《穿越》就是一件很典型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他通过对材料广泛的研究实验,在充分掌握传统玻璃钢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大胆的与玻璃这一特殊媒介相结合,实现了新的表现语境和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从而传达出更具生命力、神秘性及丰富表现力的艺术效果和境界。
再如中国雕塑家俞畅的作品《水上芭蕾》,把两种材料结合创作成一件作品,形成视觉差异;不同材料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在一起,使作品拥有多重面貌,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材料雕塑相对于传统雕塑在造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表现形式也丰富、抽象意味较浓。但在当下艺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但这样的突破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
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与对比,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展现出不同材料间的材质特性及在创作过程的偶然性,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激励着雕塑家们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下探索和研究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境,是中国的雕塑艺术为今后走向国际化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当代雕塑领域正在进行创新实验的雕塑家们提供很好地借鉴。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创意,在进行艺术创作時我们应更加充分的把握材料语言的“可塑性”或“表现性”。创作中使不同材料合理的碰撞和融合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艺术的审美效应更加持久和完善。为雕塑的艺术表达带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可能性。
综合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发展趋势是现代艺术,也符合艺术多元化发展需要,对艺术家和雕塑爱好者们在雕塑语言形式和材料性质的研究上有极大的帮助和贡献。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体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和生活方面,为中国的综合材料雕塑语言形式奠定了基础,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创作实验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另一角度看,不同的材料相结合丰富了综合材料雕塑的表现语言,但也只是创作活动的形态之一。本文的研究和论点,其意义是开拓创作思维和启发创作思路,阐述材料间的特质相互作用,并且产生新的特质和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艺术形态;目的是为拓宽综合材料雕塑的表现形式和途径,也为广大的雕塑爱好者另辟新路提供一种可能性。
注释:
[1]何政广/主编.亨利·摩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2]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斯蒂芬·耐普(美).玻璃装饰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
[4]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秦璞.综合材料-材料与空间构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12.
期刊:
[1]莫里斯.艺术讲演录—转引自鲍桑葵-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曾茂泉.象征主义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南宁.2013年第4期.
[3]杨庆平.空间的维度-雕塑艺术之浅议.黄河科技学院.郑州.2013年第3期.
[4]陈婕.玻璃在建筑发展史中的形态及表现.2012年第5期.
网站类:
雅昌艺术网http://artist.artron.nrt/
中国雕塑网http://www.diaosu.cn/
99艺术网http://www.99ys.com
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www.univ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