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老师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就是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好的导语恰如优秀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能诱导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恰如教师巨大的磁石,能吸引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设计好自己的导语呢?
1 描摹情境,调动情绪。即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有教师在讲《狼》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先让听课的人闭上眼睛,再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这是狼的叫声。于是,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呢。正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里,学生们已有人发出了尖叫声。然后,教师顺势引入了课文:“过去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同学们猜猜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就是这样,这位教师的导语设计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心,也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
2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答案就在文中,而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有疑则思”,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沿着线索积极思考,进而解决这个疑问。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就会养成了。
3 温习旧知,导引新知。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还是于漪老师,她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
4 比较阅读,化难为易。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它主要是从所讲两篇课文的不同作为着眼点而展开的,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导入,讲解。
比如,讲授《乡愁诗两首》时,有老师这样导入:“乡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思乡念亲是许多离乡文人蕴藏在心底最深最真的情结,只是其情郁于中,发泄于外的风格不尽相同而已。今天,我们所学的《乡愁诗两首》就表现出了这一点:余光中的《乡愁》浓郁低沉,席慕蓉的《乡愁》清新缠绵。那么,除了写作风格外,两首诗写作技巧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段导入是两首新诗的比较,同一主题的诗却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5 善用历史,课堂激活。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让历史展望明天……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会通过再现历史,既加深相关印象,也能够激活课堂氛围。
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从现在的新闻上,也能了解到许多战争题材的东西。可能大部分学生所知道的战争场面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可是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中的描写就不同。有教师在教授《荷花淀》时,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对战争的看法;而后进入文章,让学生们领略与想象中相距较远的另一种战争场面。以此来引发学生们的興趣。激发学生们的思考,
当然,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而产生基本一致的良好效果。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而同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在上课伊始,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其中尽情地撷取。
那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设计好自己的导语呢?
1 描摹情境,调动情绪。即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有教师在讲《狼》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先让听课的人闭上眼睛,再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这是狼的叫声。于是,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呢。正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里,学生们已有人发出了尖叫声。然后,教师顺势引入了课文:“过去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同学们猜猜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就是这样,这位教师的导语设计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心,也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
2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答案就在文中,而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有疑则思”,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沿着线索积极思考,进而解决这个疑问。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就会养成了。
3 温习旧知,导引新知。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还是于漪老师,她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
4 比较阅读,化难为易。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它主要是从所讲两篇课文的不同作为着眼点而展开的,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导入,讲解。
比如,讲授《乡愁诗两首》时,有老师这样导入:“乡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思乡念亲是许多离乡文人蕴藏在心底最深最真的情结,只是其情郁于中,发泄于外的风格不尽相同而已。今天,我们所学的《乡愁诗两首》就表现出了这一点:余光中的《乡愁》浓郁低沉,席慕蓉的《乡愁》清新缠绵。那么,除了写作风格外,两首诗写作技巧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段导入是两首新诗的比较,同一主题的诗却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5 善用历史,课堂激活。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让历史展望明天……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会通过再现历史,既加深相关印象,也能够激活课堂氛围。
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从现在的新闻上,也能了解到许多战争题材的东西。可能大部分学生所知道的战争场面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可是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中的描写就不同。有教师在教授《荷花淀》时,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对战争的看法;而后进入文章,让学生们领略与想象中相距较远的另一种战争场面。以此来引发学生们的興趣。激发学生们的思考,
当然,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而产生基本一致的良好效果。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而同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在上课伊始,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其中尽情地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