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口水、牙龈发炎、易怒、烦躁——照看过婴儿的人对于出牙期的这些症状都非常熟悉。出牙是指第一批20颗牙齿(称为乳齿或乳牙)从牙龈表面冒出的过程。
宝宝出牙的时间
当宝宝出生时,小小的乳牙就已经存在于颌骨内,并开始发育。宝宝平均约6个月大时从下腭的大门牙(医学上叫“切牙”)开始长牙,但也可能提早到3、4个月或延后到11、12个月,通常前牙会有前后6个月的差异,后牙的差异甚至可达一年。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妈妈都无须惊讶或担心。因为出牙的时间和宝宝的营养状况以及遗传因素部有很大的关系。大约到了宝宝2岁半时便长满完整的20颗乳牙。乳牙早萌有的新生儿生后不久就有牙齿萌出,医学上称为“乳牙早萌”。这种牙由于发育不全,极易松动,有脱落被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如果宝宝有多个乳牙过早萌出,应到医院检查。
乳牙晚萌如果宝宝年龄超过1周岁或长期不长第一颗乳牙时,就应考虑到有无全身疾病的影响或患有先天性无牙畸形,需要到医院照×线片查明原因。
出牙期的“怪情绪”
所有乳牙出牙或者“破龈而出”的过程,对于宝宝来说都会有一定痛苦。牙齿从敏感的牙龈黏膜钻出时会产生疼痛,宝宝很可能会烦躁不安、脾气暴躁。
但宝宝对出牙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婴儿可能连一声啼哭都没有就轻松度过了出牙期,也有些婴儿每出一颗牙都要大闹一场。出牙时间的长短也千差万别。有些乳牙只需几小时就能从牙龈冒出。而其他一些情况下,小小的乳牙可能要花上几天才能冒出。
宝宝处于出牙期的症状常常包括易发脾气、流口水、咬东西、哭闹、牙龈红肿、食欲下降和难以入睡。此外,一些宝宝还会因为睡液性质和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胃肠反应,引发呕吐和轻微的腹泻。此外,还有一些宝宝则会因为唾液与面颊、下腭、颈部和胸部的皮肤接触,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微肿的红色皮疹。有时,出牙还会导致宝宝低烧、充血和用力拉扯耳朵(通常类似中耳炎的反应)。对于处于出牙期的宝宝来说,所有的这些“怪情绪”和症状都属正常范围。但是如果妈妈非常担心,当然也可以咨询儿科医师,以确定宝宝健康无恙。
宝宝出牙的顺序
宝宝的20颗乳牙的萌出是有顺序的,虽然不一定一成不变,但是也可以作为参照的依据,原则上是左右对称,其中上下腭的第一臼齿,和上下腭犬齿的萌牙时间则约略相当。
出牙期的小“情况”
通常都会出现的情况:
流口水正常现象不用担心。通常到宝宝1周岁左右,随着口控深度逐渐增加,吞咽功能完善,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妈妈要注意的事唾液会对宝宝娇嫩的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妈妈最好用柔软的棉布及时帮宝宝擦干净口水,擦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容易擦破皮肤引起感染。如果流口水的地方有发红现象,可涂抹点收敛作用的药膏,如果皮肤已经有点溃烂,则不宜自己用药,一定要去医院看医生。
出牙宝宝的营养和饮食
宝宝一旦开始长牙,便应该逐步增加辅食稠度和品种,含较大颗粒的食物有助于咀嚼能力和牙齿即将萌出,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蛋黄、果泥等辅食。8个月左右的宝宝,制作的辅食可由泥状变成碎末状。1岁左右的宝宝,制作的辅食就可以是小丁或小块了。
Tips:宝宝长牙期补充营养关键词:钙、磷、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
如何保护宝宝的牙齿
出牙前的保护
方法:宝宝长牙前或者乳牙刚萌出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喂奶后或睡觉之前用温热水浸湿的消毒纱布卷在手指上,轻擦宝宝口腔各部分黏膜和牙床,以去掉残留在口腔内的乳凝块。
好处,能促进小儿口腔黏膜、颌骨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出牙期的保护
方法:很多正在出牙的宝宝都喜欢乱咬东西,妈妈的乳头、奶嘴、自己的手指、小衣服等等,这是由于牙齿萌出时,刺激牙龈充血、水肿,宝宝总有牙床发痒等不适感所致。因此家长可以给予宝宝一些适合咬合的辅助物品,如婴儿专用的磨牙棒、磨牙饼干、牙咬胶等。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必须是安全材质、大小适中、软硬适度、颜色不脱落的,这样才可以既保证宝宝牙床及牙齿的需要,又不至于有误吞和中毒的危险。另外,宝宝的咬合物品必须经常清洗,就像对待洁牙工作一样重要。
好处,适度的磨牙可以缓解宝宝因为出牙而造成的牙床不适,还可以帮助出牙整齐。但由于此时宝宝的牙根还未长好,因此不要让宝宝经常咬太硬的东西,避免使牙齿受伤或神经受损等。
此外,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之后到满1岁之前,即便宝宝的牙齿没有任何问题,也建议家长带宝宝去看第一次牙医,并养成定期复诊检查的习惯,因为很多牙齿问题需要长期追踪。另外,在宝宝满1岁之后,也建议至少每半年为宝宝做一次口腔的例行及追踪检查。
当心误区
平躺喝奶:当宝宝拿着奶瓶平躺喝奶时,下颌必然要前伸才能叼住奶嘴,养成习惯就会造成整个下颌突出,下牙畸形。如果宝宝经常含着奶嘴睡着,牙齿被浸泡在奶液中,使口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龋齿。
叼手指头或叼一些玩具:很多宝宝都有吮手指的习惯,但3岁以后就要改变这个毛病,因为这容易造成牙齿明显的错合畸形,上下牙不能正常咬合,甚至造成整个上下颌的前凸。
用一侧咀嚼:宝宝嚼东西时老用一侧牙齿,日久就会造成整个面形偏歪,这对整个面形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长大后做矫正也比较难。
剔牙:宝宝的牙齿间隙相当紧密,但乳牙没有全长出来时会有空隙。牙缝有东西一定不要用牙签剔,而要用牙刷轻轻刷出来。否则,牙缝会慢慢变宽,食物残渣更容易嵌进去并在里面发酵,造成牙龈发炎。
乳牙受损:当宝宝乳牙出现受损的情况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龋洞一旦形成就不会自愈。剧烈牙疼妨碍进食,影响摄取足够营养。如果单侧乳牙龋坏,偏侧咀嚼会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乳牙过早缺失,可引起恒牙错位萌出或埋伏阻生等。
出牙期的口腔清洁
母乳或者配方乳中含有乳糖和碳水化合物,是细菌存活的能量来源,所以不要以为小宝宝就不用刷牙。
清洁工具:洁牙工具仍可延续未长牙时使用的纱布、纱布巾、棉签或海绵棒,也可以开始选择合适的乳牙刷,刷头要够小,刷毛要够软。市场上也有专门的指套牙刷,也可以用来清洁牙齿。
清洁时间 每次喂养完毕都要为宝宝清洁口腔或者让宝宝漱口,每天早晚清洁一定要非常认真仔细,尤其是晚上临睡前那一次清洁。
清洁姿势,妈妈坐在椅子上,把宝宝抱在腿上,让宝宝的头稍微往后仰,用干净的纱布蘸点清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牙龈跟长出来的牙齿。
小窍门缓解出牙不适
虽然妈妈已经了解宝宝所受的痛苦属于正常情况,但这并不表示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宝宝受苦。因此试试以下这些建议,它们有助于减轻宝宝在出牙期的不适。
减轻宝宝出牙期不适的小窍门:
按摩牙龈适度按摩牙龈有助于缓解宝宝出牙的疼痛。按摩前妈妈要先将手指清洗干净,按摩时手指的动作一定要轻柔。通常1根手指就可以。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5分钟。
冷敷牙龈让宝宝嚼些清凉的东西不仅有助于舒缓发炎的牙龈,还能转移宝宝注意力的功效。冰凉的毛巾或冰镇橡皮奶嘴都能起到作用,不过一些美味可口的东西,如冰香蕉或冷胡萝卜,可能会吸引宝宝更长的时间。
如果是夏天,妈妈也可以考虑让宝宝吮吸冰块,暂时缓解长牙带来的不适。但冰块必须用洁净的棉纱布包住,且必须随时看着宝宝,以防宝宝试图吞下冰块而导致窒息。如果宝宝太小,妈妈还必须帮宝宝拿着。
巧用奶瓶在奶瓶中注入水或果汁,然后倒置奶瓶,使液体流入奶糖,将奶瓶放入冰箱,保持倒置方式,直至液体冻结。宝宝会非常高兴地咬奶瓶的冻奶嘴。记得要不时查看奶嘴,以确保它完好无损。
磨牙产品妈妈还可以买一些牙胶或磨牙棒之类的产品让宝宝咬,一来可以缓解不适,二来还能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做到一举两得。
宝宝出牙的时间
当宝宝出生时,小小的乳牙就已经存在于颌骨内,并开始发育。宝宝平均约6个月大时从下腭的大门牙(医学上叫“切牙”)开始长牙,但也可能提早到3、4个月或延后到11、12个月,通常前牙会有前后6个月的差异,后牙的差异甚至可达一年。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妈妈都无须惊讶或担心。因为出牙的时间和宝宝的营养状况以及遗传因素部有很大的关系。大约到了宝宝2岁半时便长满完整的20颗乳牙。乳牙早萌有的新生儿生后不久就有牙齿萌出,医学上称为“乳牙早萌”。这种牙由于发育不全,极易松动,有脱落被吸入气管的危险,因此如果宝宝有多个乳牙过早萌出,应到医院检查。
乳牙晚萌如果宝宝年龄超过1周岁或长期不长第一颗乳牙时,就应考虑到有无全身疾病的影响或患有先天性无牙畸形,需要到医院照×线片查明原因。
出牙期的“怪情绪”
所有乳牙出牙或者“破龈而出”的过程,对于宝宝来说都会有一定痛苦。牙齿从敏感的牙龈黏膜钻出时会产生疼痛,宝宝很可能会烦躁不安、脾气暴躁。
但宝宝对出牙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婴儿可能连一声啼哭都没有就轻松度过了出牙期,也有些婴儿每出一颗牙都要大闹一场。出牙时间的长短也千差万别。有些乳牙只需几小时就能从牙龈冒出。而其他一些情况下,小小的乳牙可能要花上几天才能冒出。
宝宝处于出牙期的症状常常包括易发脾气、流口水、咬东西、哭闹、牙龈红肿、食欲下降和难以入睡。此外,一些宝宝还会因为睡液性质和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胃肠反应,引发呕吐和轻微的腹泻。此外,还有一些宝宝则会因为唾液与面颊、下腭、颈部和胸部的皮肤接触,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微肿的红色皮疹。有时,出牙还会导致宝宝低烧、充血和用力拉扯耳朵(通常类似中耳炎的反应)。对于处于出牙期的宝宝来说,所有的这些“怪情绪”和症状都属正常范围。但是如果妈妈非常担心,当然也可以咨询儿科医师,以确定宝宝健康无恙。
宝宝出牙的顺序
宝宝的20颗乳牙的萌出是有顺序的,虽然不一定一成不变,但是也可以作为参照的依据,原则上是左右对称,其中上下腭的第一臼齿,和上下腭犬齿的萌牙时间则约略相当。
出牙期的小“情况”
通常都会出现的情况:
流口水正常现象不用担心。通常到宝宝1周岁左右,随着口控深度逐渐增加,吞咽功能完善,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妈妈要注意的事唾液会对宝宝娇嫩的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妈妈最好用柔软的棉布及时帮宝宝擦干净口水,擦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容易擦破皮肤引起感染。如果流口水的地方有发红现象,可涂抹点收敛作用的药膏,如果皮肤已经有点溃烂,则不宜自己用药,一定要去医院看医生。
出牙宝宝的营养和饮食
宝宝一旦开始长牙,便应该逐步增加辅食稠度和品种,含较大颗粒的食物有助于咀嚼能力和牙齿即将萌出,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蛋黄、果泥等辅食。8个月左右的宝宝,制作的辅食可由泥状变成碎末状。1岁左右的宝宝,制作的辅食就可以是小丁或小块了。
Tips:宝宝长牙期补充营养关键词:钙、磷、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
如何保护宝宝的牙齿
出牙前的保护
方法:宝宝长牙前或者乳牙刚萌出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喂奶后或睡觉之前用温热水浸湿的消毒纱布卷在手指上,轻擦宝宝口腔各部分黏膜和牙床,以去掉残留在口腔内的乳凝块。
好处,能促进小儿口腔黏膜、颌骨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出牙期的保护
方法:很多正在出牙的宝宝都喜欢乱咬东西,妈妈的乳头、奶嘴、自己的手指、小衣服等等,这是由于牙齿萌出时,刺激牙龈充血、水肿,宝宝总有牙床发痒等不适感所致。因此家长可以给予宝宝一些适合咬合的辅助物品,如婴儿专用的磨牙棒、磨牙饼干、牙咬胶等。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必须是安全材质、大小适中、软硬适度、颜色不脱落的,这样才可以既保证宝宝牙床及牙齿的需要,又不至于有误吞和中毒的危险。另外,宝宝的咬合物品必须经常清洗,就像对待洁牙工作一样重要。
好处,适度的磨牙可以缓解宝宝因为出牙而造成的牙床不适,还可以帮助出牙整齐。但由于此时宝宝的牙根还未长好,因此不要让宝宝经常咬太硬的东西,避免使牙齿受伤或神经受损等。
此外,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之后到满1岁之前,即便宝宝的牙齿没有任何问题,也建议家长带宝宝去看第一次牙医,并养成定期复诊检查的习惯,因为很多牙齿问题需要长期追踪。另外,在宝宝满1岁之后,也建议至少每半年为宝宝做一次口腔的例行及追踪检查。
当心误区
平躺喝奶:当宝宝拿着奶瓶平躺喝奶时,下颌必然要前伸才能叼住奶嘴,养成习惯就会造成整个下颌突出,下牙畸形。如果宝宝经常含着奶嘴睡着,牙齿被浸泡在奶液中,使口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龋齿。
叼手指头或叼一些玩具:很多宝宝都有吮手指的习惯,但3岁以后就要改变这个毛病,因为这容易造成牙齿明显的错合畸形,上下牙不能正常咬合,甚至造成整个上下颌的前凸。
用一侧咀嚼:宝宝嚼东西时老用一侧牙齿,日久就会造成整个面形偏歪,这对整个面形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长大后做矫正也比较难。
剔牙:宝宝的牙齿间隙相当紧密,但乳牙没有全长出来时会有空隙。牙缝有东西一定不要用牙签剔,而要用牙刷轻轻刷出来。否则,牙缝会慢慢变宽,食物残渣更容易嵌进去并在里面发酵,造成牙龈发炎。
乳牙受损:当宝宝乳牙出现受损的情况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龋洞一旦形成就不会自愈。剧烈牙疼妨碍进食,影响摄取足够营养。如果单侧乳牙龋坏,偏侧咀嚼会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乳牙过早缺失,可引起恒牙错位萌出或埋伏阻生等。
出牙期的口腔清洁
母乳或者配方乳中含有乳糖和碳水化合物,是细菌存活的能量来源,所以不要以为小宝宝就不用刷牙。
清洁工具:洁牙工具仍可延续未长牙时使用的纱布、纱布巾、棉签或海绵棒,也可以开始选择合适的乳牙刷,刷头要够小,刷毛要够软。市场上也有专门的指套牙刷,也可以用来清洁牙齿。
清洁时间 每次喂养完毕都要为宝宝清洁口腔或者让宝宝漱口,每天早晚清洁一定要非常认真仔细,尤其是晚上临睡前那一次清洁。
清洁姿势,妈妈坐在椅子上,把宝宝抱在腿上,让宝宝的头稍微往后仰,用干净的纱布蘸点清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牙龈跟长出来的牙齿。
小窍门缓解出牙不适
虽然妈妈已经了解宝宝所受的痛苦属于正常情况,但这并不表示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宝宝受苦。因此试试以下这些建议,它们有助于减轻宝宝在出牙期的不适。
减轻宝宝出牙期不适的小窍门:
按摩牙龈适度按摩牙龈有助于缓解宝宝出牙的疼痛。按摩前妈妈要先将手指清洗干净,按摩时手指的动作一定要轻柔。通常1根手指就可以。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5分钟。
冷敷牙龈让宝宝嚼些清凉的东西不仅有助于舒缓发炎的牙龈,还能转移宝宝注意力的功效。冰凉的毛巾或冰镇橡皮奶嘴都能起到作用,不过一些美味可口的东西,如冰香蕉或冷胡萝卜,可能会吸引宝宝更长的时间。
如果是夏天,妈妈也可以考虑让宝宝吮吸冰块,暂时缓解长牙带来的不适。但冰块必须用洁净的棉纱布包住,且必须随时看着宝宝,以防宝宝试图吞下冰块而导致窒息。如果宝宝太小,妈妈还必须帮宝宝拿着。
巧用奶瓶在奶瓶中注入水或果汁,然后倒置奶瓶,使液体流入奶糖,将奶瓶放入冰箱,保持倒置方式,直至液体冻结。宝宝会非常高兴地咬奶瓶的冻奶嘴。记得要不时查看奶嘴,以确保它完好无损。
磨牙产品妈妈还可以买一些牙胶或磨牙棒之类的产品让宝宝咬,一来可以缓解不适,二来还能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做到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