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小康”到“幸福江阴”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江阴市率先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后,江阴市委明确提出建设“幸福江阴”宏伟目标,把践行党的宗旨、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幸福江阴”的提出
  
  2005年底,江阴率先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后,市委一班人围绕“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达小康后干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看,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党始终追求的目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在又好又快发展中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足,让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让全市人民享受幸福。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新一轮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水平,也要看社会发展;不仅要看人民富裕程度,也要看群众幸福感受。从人民群众愿望看,全市人民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愿望迫切,不仅对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有较高的期盼,对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民主权利等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幸福江阴”的指标体系
  
  为科学界定“幸福江阴”内涵,市委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最终把“幸福江阴”内涵归纳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围绕“五民五好”的科学内涵,市委在全市开展了“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有近20万人参与了这一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召开10多个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客观(定量)评价体系和主观(定性)评价体系两部分。客观评价体系共包括5个方面23项37个指标,重点突出就业、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生态环境、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主观评价体系共包括5个方面33个指标,重点突出百姓对工作、收入、环境、心情、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主观满意度。每年由市统计部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民意调查。
  
  “幸福江阴”的成效
  
  经过全市上下两年来的努力,“幸福江阴”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06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0亿元,财政收入1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1.7%,城市化率为61.5%。二是民生指标显著提升。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11元;城乡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9平方米和65.4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也均达到100%。三是生态指标更加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1%,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1。检测数据表明,目前江阴地表水质均达到了功能区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标准。四是政治文明指标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9%,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8%;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8.3%。五是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攀升。今年6月市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表明:95.6%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92.7%的人认为自己家庭收入能满足正常开支、生活比较富足,90%左右的人对绿化、空气质量、水源水质等生态环境感到满意,98.6%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心情舒畅,99.5%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97.8%的人感到自豪与幸福。百姓对幸福感平均打分为86.3分。
  
  “幸福江阴”主要做法
  
  近年来,江阴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民主民生、和谐幸福,加快推进幸福江阴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资源集约促进产业集聚,做强做大“江阴板块”。目前,全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精纺面料、港口机械等10多个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有40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有8家企业销售超百亿,9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拥有22家上市公司。二是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今年1-6月份,全市工业投入在建及竣工项目675个,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6.4%。38项重点项目中,技改类项目达24项;新批外资项目81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29个、超亿美元项目3个,有力地带动了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以载体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物流、商务、加工等领域服务外包,全市目前从事服务外包企业已有近100家,江阴被确定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设立了4个物流园区,挪威奥德费尔、香港一辉物流等世界著名企业落户江阴,2006年港口物流园区交易中心和金属材料市场跻身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主要指标在全省县(市)中保持领先,实现增加值2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5%。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实施以工哺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目前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累计达26.25亿元,已建或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企业超过60家;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100多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8个、15个面积超千亩或产值超千万元的种养基地,全市现代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5万亩。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已制定实施农产品地方标准31个、企业标准40个。二是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委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城乡规划调控和管制范围从城镇扩展到整个城乡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资源互动互补、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目前,全市村村开通公交车。新建高标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4个,建成无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3个。三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加快构建富民长效机制。市委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5年5万”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富民担保公司,去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万多家。注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经济薄弱村进行了六轮扶持。目前全市村级收入平均达780万元,近80%的村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力争经过3年努力达到村村收入超过100万元。
  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切实推进生态江阴建设。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市委始终坚持环境优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推进生态江阴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去年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市称号。一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全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32.6%,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5%。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有10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有138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审计,有20家企业被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二是坚持经济总量与环境容量统筹考虑。市委在推进经济开发时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在选择工业项目时优先考查污染排放指标,在重大项目决策时优先进行环境综合评价。近年来,先后对300多个污染严重、选址不当或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予以了否决。三是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市委坚持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家园、绿色、宁静“五大”工程,全市已投入资金4.34亿元,铺设污水管网625公里,削减排污口292个,建成27个万吨级综合污水处理厂;加大对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改造力度,其中对297个违规建设及超标排放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了停产。全面开展清洁“家河”行动,市镇两级财政共投入整治资金1亿多元,清洁农村“家河”1.2万多条。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近三年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6亿元,建成公园、广场绿地20多个,每年新增公共绿地50多万平方米。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围绕“衣食住行”,切实解决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近三年来,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18%和11%。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让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近两年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3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背街小巷50多万平方米。二是围绕“安居乐业”,切实解决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深入开展“平安江阴”、“法治江阴”创建活动,先后投入1.5亿元用于“技防城”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切实维护社会治安,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7%。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广开就业门路,2006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1.4万人,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创历史最低。三是围绕“身心健康”,切实解决群众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围绕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公平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全市教育投入15亿元,高中升学率超过95%,高考录取率达86.5%。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面实施“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活动,65万农民、4.7万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免费体检。全面完成“村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体育人口达4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3岁。□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邹宏仪
其他文献
期刊
“坚定信心,应对挑战”,迄今已成今年以来的流行语。  以“心”作为思想、意志、感情的载体,是国人的“发明”。在国学范畴内,只要发渊于“心”,就真、就善、就羡,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等等,大凡“心语”都神圣、都美好,信心也概莫能外。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未丧失过信心!即使是在饱受列强欺凌的黑暗年代,“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毛泽东语)的鲁迅,依然发出掷地有声的诘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种千年不衰的
昆山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改革开放20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奋力拼博,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昆山之路”。昆山的实践对江苏全省具有示范意义。    一、“两个率先”是新世纪之初江苏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总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南京的规划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总的来看,可以归纳为“六个增强”:科学性不断增强,导向性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增强,公众参与度不断增强,编制力度不断增强,管理力度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规划理念、规划水平、规划实施以及规划监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终将取代化学农药而成为首选药剂.为此,我们于2002年6~7月选用0.3%虱螨特(7051生物杀虫素)乳油进行了防治梨木虱的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
如何推进市级机关党员干部的学习,并以此带动学习型机关的建设,这一直是吴江市市级机关工委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机关工委通过创建“四新”讲座、“垂虹”讲坛等形式,请专家学者授课,在帮助党员干部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单纯这样做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大多数党员认为只要听满课时,达到组织要求的学习积分就行了。长此以往,学习很容易就会徒具形式。让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
2003年,江苏开始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根据省情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要实现沿江的可持续开发,必须将沿江开发与沿海开发统筹考虑。因此,新一轮沿江开发应该充分利用江苏滨江、临海的天然优势,将沿江开发与沿海开发有机联系,通过“江海联动”开发实现沿江与沿海可持续开发的长远目标。  “江海联动”应以“整体论”、“协调论”、“共赢论”为指导原则,以“联动”发展为途径,以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布局拓展为基本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江苏水利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了江苏水利在改革中加快转变、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30年来的江苏水利先后掀起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重点区域治理和城市水利等四次水利建设高潮。先后建成了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整治了淮河入江水道、新沂河、新沭河、分淮入沂,全面完成了江海堤防达标等一大批重点流域性防洪保安工
标杂A1杂交棉种的纯度和质量是确保其抗虫抗病、优质高产的关键.为确保标杂A1杂交种的纯度和质量,一定要严格执行制种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