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笙于传统粤乐演奏的中和之美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和之美的“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其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尚书》中记载: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显露出中华音乐文化对“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本文拟结合自己多年的笙演奏、尤其是传统粤乐演奏的经验、体会,结合笙的发音结构、音色等特性,分析、对比,就笙于传统粤乐演奏的“中和之美”展开阐述,供同仁借鉴,在粤乐的创作与演出中,从配器到演奏恰如其分地融入笙,以增强从传统粤乐演奏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笙传统粤乐中和之美
  
  一、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到了宋代唤潮趼罪桩踉骊喂,历史悠久竽则消声匿迹铅镇脏筒蛟傺蒉锺,能吹吸演奏单音、和音。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淋圮泄儡眠珙驾酾,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承筐是将”畋槭骗素宗蛰厩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屁喋纬妙隽院桶店,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记载。《尔雅·释乐》中也有“大笙谓之巢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貂前疲昃芥饼徜峄,小者谓之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千百年来,笙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改良,造就了如今笙的独特而多变的音响,它的单音晶莹如玉、清澈如水,并带有幻想性的色彩。它能吹吸演奏单音,和音(二至四音),最常见的是平行八度、四、五度、有时也能吹吸演奏三度或更为复杂的和弦,音色具有粘性。
  由于笙簧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因此具有簧、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通过演奏技巧的控制运用,强弱对比明显,演奏出来的声音特别富有悦耳的感染力。古人有很多著名诗句对笙的美好形容,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诗句:“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其意是:一对对身穿白衣的童女,双双吹笙,乐意好像紫色的鸾鸟相对和鸣一样。再如:“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其意是:仙人十五喜爱吹笙作乐,学着昆仑山上的五彩凤凰的鸣叫声吹奏。
  笙虽然没有唢呐、笛子、管子的穿透力,且缺乏个性,音质也较为浮泛,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伴奏、合奏乐器。由于笙有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功能,使笙具有很强的音响协调性,易与其它乐器音响融合,是理想的乐队“溶合剂”。同时,它在与乐队吹、拉、弹、打乐器结合过程中,将各种乐器的音准、音色相对统一融合,使之浑然一体。尤其高、中、低三种音域笙的加入,突破了调性、音域限制,转调自如,组成了完美纵向和声体系,丰富了民族音乐旋律的横向思维,增加了乐队的稳定性和融合性,乐队音乐交响化效果显著。
  
  二、传统粤乐
  粤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在近代,粤乐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有演奏,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其演奏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1921年以前是粤乐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无唱曲时各种乐器合弄小调之谱”,粤乐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
  这段时期根据使用的乐器基本分为:
  硬弓乐队(二弦、竹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喉管及大小唢呐与锣鼓等打击乐器)组成,演奏的作品如:《娱乐升平》、《打开门》、《下渔舟》、《一锭金》、《德胜令》、《卖杂货》、《醉韵》等,
  软弓乐队(高胡、椰胡、扬琴、秦琴、洞箫)组成,演奏的作品如:《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两种形式。
  早期粤乐乐曲,突出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线性思维,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高音乐器较多,乐器材质、构造、音色及音乐思维差异性较大,教学体系派系林立,演奏者所学演奏技法、音准、粤韵语汇各施各法。拍和形式以整齐为主,演出场所主要以田间、旷野、戏棚为主。音响落后,演奏者主要通过斗大声以表达音乐语言,因此在吹法、音色上没有太多讲究,每件乐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广东喉管、唢呐等,音色特点鲜明。乐队要做到和谐统一非常不容易。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音响工业的进步,民族乐器改良的发展,广东喉管、唢呐、小三弦、高胡、扬琴、琵琶、古筝等,包括打击乐器,无论从做工、音色、演奏技法上,都相对在“中和”审美思想上有了崭新的变化。演奏技法上,个性与圆润交替相融,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在曲调演奏进行中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丰富,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而笙,这种笙簧音高、定位不移、持本存正,不以演奏技法影响音高,具有兼容、粘合、融合乐队乐器音色,丰富乐队音响效果的中音乐器,在传统各种粤乐乐队拍和中,还是很少看到笙的出现。因此,粤乐乐队音乐表现的张力明显倾向于流畅、华美。
  
  三、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其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尚书》中记载: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显露出中华音乐文化对“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笙—相传是“女娲”赐给人类以娱乐的一件“和音”神器。神、人合一预祝天下欢乐、太平。
  马缟《中华古今注·女娲问笙簧》: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也。
  班固《白虎通·礼乐》:匏之为言施也,牙也。在十二月,万物始施而牙。笙者,太簇之气,像万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
  笙在传统粤乐中的演奏, 秉承了中和思想的运用及发展,其结合了粤乐风格及笙的发声、演奏特性,使其在参与粤乐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追求在“吹、拉、弹、打”四个声部中寻找统一的“中和思想”,使之个性突出、互不相容的粤乐演奏乐器,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平衡音响效果的“中和思想”,寻找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
  笙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维系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深浸着丰富笙文化特色的华夏艺术,并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及丰富的和声、强大的音响张力融入粤乐音乐作品演奏之中,包容、囊括了粤乐乐队中的高中低音频,营造出丰满、恢弘的乐队音响。如:传统粤乐演奏大都以单音加花形式即兴演奏表现乐曲,加入笙之后,笙的传统和音在乐队中比其它乐器多了四度、五度甚至是三度及七度和音,有时也加入民族和声的二度和音,这在传统粤乐演奏传承、发展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嵌入了和音的音响审美意识。
  笙参与传统粤曲《赛龙夺锦》《龙飞凤舞》《迷离》《晚霞织锦》《柳浪闻莺》《杨翠喜》《大断桥》《鬼怨》《梦回太湖》《刁蛮公主》等的演奏,以儒家某种健朗、方正、中和的风度及一般民俗生活表现出的质朴与秀美,展示出了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意识“以和为美”的思想、现代海洋文明文化影响下粤乐的某些新颖思维精神,体现、融汇着现代情感的古粤韵致。
  
  结语
  《礼记·中庸》篇首次提出“中和”范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众高中低音笙苗音律和谐、共振为笙的“中和之美”, 笙簧音高,持本存正、定位不移,使乐队吹、拉、弹、打各组个性独特乐器的音色饰润、软化,使之音准、音色、和谐共融而丰满为乐队的“中和之美”。
  如今笙在全国民族管弦乐队中,有乐队"溶合剂"、和声乐器之称,具有极大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当代越来越多作曲家在乐队作品中都非常重视笙族乐器的融合作用,可以说,笙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百年粤乐近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改革成果显著的粤乐器乐,挖掘、继承、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和”的粤乐人文思想,使笙演奏传统粤乐的中和之美,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空中之音,嗡然神会于古典乐韵的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犁田,黄家齐.粤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余其伟.粤乐意境.花城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3]张振涛.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谢庭峰(1965—),男,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大学学士学位,笙专业,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中秋节,是今年有美食搭配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我们找来了两位制作月饼有十余年经验的手作匠人,手把手教做本式和广式月饼,还有两位美食达人的中秋味道记忆,一并奉上。  长沙人梁韵佳是台湾媳妇,做了十多年月饼的她。今年决定参照台湾习惯.做一款“碰运气”的福袋月饼。福袋用深红和深绿的棉麻布做.用过了油蜡的棉绳系起来.拿到手之前,没有人知道福袋里装的是什么口味。她做的是“古早味”的长沙本式月饼.味觉记忆来自沙
期刊
据天气网的资料数据,长沙6月下了21天雨,晴了1天,8天多云。城区的雨到7月2日才停,随后迎来近40度的高温天。我们听7个人讲了他们在大雨天经历的事,才过了不到一个月,这些讲述就有陌生感了。水一点一点落下去,遗忘升起来。  7月1日一早就被老婆叫起来了,她说楼下的联丰路已经有很深的积水了,我抓了一件衣服冲下楼,蹚水走到半道,水已经到膝盖了。我有些犹豫要不要继续往前走,主要是心里有些乱。前一天我曾经
期刊
[摘要]示,神事也。根据古文字形,示部表示有关祈祷祭祀活动的文化,本文试图从示部看神灵祭祀文化,进而探寻汉字蕴含的汉民族文化。  [关键词]示部民族祭祀文化    示,神事也。根据古文字形及文化人类学的事实,“示”实乃灵石崇拜时期人们所敬奉的“桌石”形,为最原始的神主。卜辞中,“示”为天神、地及先公先王之通称, 为神主专用字, 其作用及意义相当于后世神主之“主”, 只是当时只称“示”而不称“主”。
期刊
[摘要]古建筑是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最有力的文化载体,是一座城市的永久财产,代表着城市久远的记忆和永恒的文脉传承。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古建筑与城市发展应做到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永远焕发持久的魅力和光彩。  [关键词]城市发展古建筑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城市在不断扩容提质,城市之中数量浩大的建筑遗存,在城市化浪潮中屡遭破坏。特别在旧城改造中,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
期刊
要解释好物麓山这件作品挺难的,听到最好玩的说法是“这是在搞行为艺术吧”,创始人孙魁解释说,它是“最像展厅的文创商店”,但又不确定它会不会变身“最像文创商店的展厅”,谁知道呢?  到2018年7月,24位作者都可以宣称他是这件作品的作者。今年8月,给这间岳麓山顶20多平米的小房间粉墙、埋电线的人,往墙上的展板里写字的人,当然也是作者。简单说,“作品”是一间只有一样展品(商品)的房子。立秋到处暑的15
期刊
“茹在苗语里是指大森林,是峡谷里的开阔地带”,李红旗举家搬到排茹村,是看中此地大概永无为各种建设而让路搬迁的可能,这也让他有了远离城市,不被各种事务缠身的理由。他在这里一呆六年。他跟我们讲了一些排茹村的神人和神奇的事,这些最后都没有被收进他拍摄的电影里。  一个突发奇想  6月13日中午1时30分左右进入排茹村之前,对排茹村的简单了解有两个信息源。  一个是有时被介绍为导演、有时被介绍为作家的李红
期刊
微信公众号“你好,大湘西”的运营者、我的朋友阳明明曾跟我提到过的凉灯村某个老人给他们张罗一顿饭的事情。阳明明是沿山沟步行到的凉灯,他们走了几户人家,都没看到人。后来循着电视声音走到了那个信奉基督教的老人家。虽是不速之客,老人还是很客气,在谷堆里翻了一阵,翻出一根二指宽的腊肉。“他那根腊肉肯定是自己舍不得吃的。”阳明明说。  听了他的这个故事,我当即对这个名字里透着凉意的村子有了好感。  黑蚊帐和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佛山孔庙(尊孔会)的历史沿革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布局,对佛山孔庙的保护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若干看法。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佛山孔庙这一文化遗产,对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学术的交流、知识的传播将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佛山孔庙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保护利用    一、尊孔会花园的历史沿革  佛山孔庙位于祖庙的西南侧,是佛山黄棣华等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兴建的一个尊孔活动场所,“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而并
期刊
[摘 要]博罗县石湾镇位于北纬23度,东径113度,镇域83平方公里,位于惠州市西南端,与东莞、广州相邻。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属珠江三角洲范围。石湾镇的石湾村、里波水村、中岗村、鸾岗村、滘吓村、源头村、铁场村等共12个村,邻镇园州、东莞石龙。[关键词]石湾端午龙舟习俗 历史渊源 内容形式 主要特征  前言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行政区域范围。相传自明朝以来,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馆、站要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深入宣传、扩大影响,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落实人才和资金问题,深入持久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键词]基层 文化馆(站)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和现代意识的普及,人类又一次面临着选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