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的保护策略探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里的彝族文化浓郁,彩布贴花技艺富有特色。2015年,彝族彩布贴花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迎来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机遇,应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彝族彩布贴花;保护策略;技艺传承
  1 彝族彩布贴花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1.1 彝族彩布贴花技艺
  彝族彩布贴花被当地人称为“贴布绣”,是彝族女性在服饰制作中常采用的绣制品。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忠群老师及多位民间手艺人的交流,笔者对水城区玉舍镇的彝族彩布贴花技艺有了一定了解(图1)。彝族彩布贴花需要的材料有纸张、棉麻布、色泽较好的彩色布料及各种彩色棉线等。制作彝族彩布贴花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用纸张剪出所需要花纹的剪纸;②剪出黑色布条的纹样;③将黑色布条的纹样放在白色棉麻布上面;④在白色布料和黑色布条之间铺上彩色布片;⑤用大针脚固定整体纹样;⑥用线沿黑色布条绲边锁住纹样边缘;⑦作品的整理和完成。在熟悉制作步骤的基础上还要对纹样的选取与表现、布块的色彩搭配、绲边镶锁的细致手工制作等进行深入的把握,才能制作出彝族彩布贴花的绣片,成为彝族服饰制作的构件。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凭借经验的纯手工操作,制作出的绣片成品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宛如一颗颗耀眼夺目的玛瑙。彝族彩布贴花主要应用在衣襟、衣角、袖口、腰带、裤脚等彝族传统服饰上,在背扇、包等上面也有应用。随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彝族彩布贴花还更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活用品中。
  在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中主要运用了彩布贴花、夹布小条、剪纸绣花、刺绣等手工技艺(图2)。与其他手工技艺相比,彩布贴花在服饰中应用的面积较多,图案体积较大,色彩巧于搭配,对比鲜明,面料主要使用棉麻布和色泽较好的绸料。彩布贴花给彝族服饰增添了鲜明生动的视觉美感和浅浮雕的力度感,传达了本民族的独特审美。
  1.2 彝族彩布贴花的文化内涵
  彝族彩布贴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彩布贴花的纹样主要是在生活中常见的花卉,对花卉造型进行提炼,纹样以曲线的方式分割平面,曲线的镶绲表现对彩布贴花技艺的要求很高。花卉纹样主要有杜鹃花、岩石花、石榴花、芍药等。当地人更喜欢在民族服饰上表现杜鹃花,形容女孩子像杜鹃一样漂亮。
  在与玉舍镇彝族彩布贴花代表性传承人和众多民间手艺人的交流中,笔者对彝族彩布贴花中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有了初步了解。通过与玉舍镇彝族布摩石良中和彝族彩布贴花代表性传承人的交流,笔者还了解到在彩布贴花的纹样表现中,最原始的纹样是黑白色的涡旋纹,它也许是彝族先民对风的旋涡、水心涡、天上云的旋涡等大自然景致的抽象化表现。据石良中介绍,这个纹样白色是天,黑色是地。彝族传统的舞蹈也是旋转,跟这个纹样有密切的联系。在彝族传统服饰的衣角处往往有两个涡旋纹和花卉纹样的组合,当地人说整体看就像一个“老虎头”(图3),两个涡旋纹像老虎的眼睛,嘴巴、鼻子都能够看得出来,也许跟彝族崇拜老虎、崇拜勇敢和力量有一定联系。在“老虎头”外面的彩色布条,当地人解释是“彩虹”,这也许是彝族先民对过去生活中的景物和独特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
  2 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的市场需求
  2.1 彝族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绽放的舞台
  在彝族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中,火把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玉舍镇的彝族火把节在当地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一般持续三天。对彝族民众来说,火是生命的象征,人们用火取暖,用火生存,火把节可以说是一种对火的祭拜。玉舍镇彝族布摩石良中说:“祖先在大森林里击石取火,人们就可以煮东西吃,火让人生存下来,后人就有了祭火的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绽放的舞台,玉舍镇的火把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在火把节上,人们身穿彝族传统服装,载歌载舞,追忆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彝族传统女盛装大量使用红色(图4),彝族彩布贴花的色彩主要以大红、桃红、粉红、黄色、绿色、蓝色、橙色、黑色和白色等为主。彝族男装也有黄色的火苗纹样(图5)。这些都跟彝族对火的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彝族火把节等诸多传统节日的带动下,这种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在彝族民众内部有较多的需求。近年来,彝族传统节日游的推进反映了广大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游客们在乡村旅游中重拾文化记忆,对彝族传统服饰以及富有特色的彩布贴花技艺印象深刻,并对彰显彝族文化的彩布贴花文化旅游产品也有市场的需求。
  2.2 弘扬传统手工技艺:现代产品开发的新路
  一直以来,彝族彩布贴花都是彝族女性为本民族服饰制作之需而必须掌握的手工技艺,在彝族女性中世代传承着。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事业和实现致富的可能性,敢于创新的彝族民众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了现代产品开发的探索(图6)。石良中在家乡玉舍镇海坪村成立了六盘水市彝源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周边的村民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民族服饰,开发各种现代衍生品,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增加收入。石良中入选2019年“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文化旅游背景下,玉舍镇的彝族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彝族彩布贴花手艺人还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参加培训和交流,不断开阔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启迪着现代衍生品开发的新路,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3 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 家庭内部传承:承袭民族文化的传统路径
  玉舍镇彝族彩布贴花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以家庭为单位的代代相传,借由一针一线的缝制,千言万语的叮咛,祖祖辈辈的传承,这是彝族文化世代延续发展的传统路徑,也是民族文化认同和内在凝聚力的活态依托。玉舍镇新发村的张忠群老师是彝族彩布贴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家里长辈学绣花,自己的家人也都学会了彝族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在玉舍镇的新发村、海坪村、纸厂村等很多村寨的彝族家庭都在传承和制作着彩布贴花,她们制作民族服饰供自己家庭成员使用,也会在当地市场上销售,每逢传统节日以及婚礼都需要置办民族服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始于民族文化守护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对彝族彩布贴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此为载体的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关键词】青铜器;故宫博物院;礼乐器;生活器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铜器1万余件,时代完整,品类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其中商代至战国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礼器,既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至宋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生活用器,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一、体现商周政治制度的青铜礼乐器    中国青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例,旨在研究博物馆观众的基本情况与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满意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观众的参观满意度给出建议。为弄清上述问题,文章通过使用统计学原理与统计学工具软件SPSS,根据该馆2017年春节期间一份观众问卷调查中的定量数据,就观众学历与职业构成对参观方式以及陈列品说明满意度造成的影响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观众的学历与职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和如何让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收集的159份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查问卷,讨论博物馆观众的来源与参观记忆的相关性,通过观众的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性分析,总结观众记忆最深的展厅与感受到的文物价值的异同,从而分析不同地区观众的族群历史认同与其博物馆记忆的密切关系,为博物馆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策展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文章以中国湿地博物馆“校园博物馆”教育项目为例,剖析该项目体现出的无边界教育性和积极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无边界博物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边界教育;博物馆学校;校园博物馆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支架设计在当今展览陈列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支架设计目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又突出文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增强陈列的艺术气氛和效果。支架衬托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背景的平面衬托,也可以运用点、线、面、体以及形象背景的衬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运河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建筑文化遗产。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筑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
期刊
摘 要: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体会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关键词:闽南地区;番仔楼;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旧时候閩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番仔楼”则是闽南一带对带有南洋特色洋楼的称呼,也称“楼仔厝”。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技术最早用于考古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考古学者有关民族部落的研究中。此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中可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考古信息的管理和处理的单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纷繁复杂(如计算机3D建模投影遗址景观复原、考古信息大数据库等),两者的结合愈发紧密。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不难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考古
期刊
【关键词】河北定州;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纪念塔  【摘要】2001年8月14日,定州发现一座日军侵华时期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该塔刻于1939年7月,当时驻定州的侵华日军在开元寺塔旁建立了以日军将领名字命名的“小美公园”,并立塔纪念,目的是宣扬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日本战败后该塔被埋于地下,而今成了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    2001年8月14日,定州开元寺塔西南的一户居民在家中挖地基时发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精神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那些本定义为“奢侈”的高雅文化殿堂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场所。在这之中,博物馆尤为特殊,政府高度关注博物馆建设及博物馆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人民服务。文章以高安市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