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运河时代”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nc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运河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建筑文化遗产。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筑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共性策略,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建设;历史遗迹;盘活;利用;策略
  虽然在新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角色“淡化”,但其作为活化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基于其世界性的影响力,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遗存的传承保护也必须深入开展。特别是沿河两岸的民间艺术、建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开发迫在眉睫。以无锡段为例,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引发人们关于其活化利用的新思考,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区域环境,凸显无锡历史古城的魅力势在必行,而其运河文化公园则是其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探索的成果。
  1 无锡运河发展演变
  提到无锡,“历史古城”的美誉当之无愧,其作为吴越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着悠久的运河历史。早在西汉时就有了无锡县,到唐代逐渐成为规模更大的东南望县,人才济济、经济富庶。其运河的开挖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严格意义上的运河雏形诞生则是公元前486年,从最初的简单河道疏浚到后来的运河入江口的调整,再到长广溪河道的开凿,此时的无锡运河已经初具规模,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山阳到扬子河道的开凿,沁水南达黄河,再到京口到余杭河道的开凿等,最终形成了贯穿南北的运河交通大动脉,有力地带动了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在经历长期的历史变迁后,沿线也诞生了大量的建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繁荣的运河经济时代过去,这些建筑也成为建筑文化遗产。而新运河经济时代,这些建筑文化遗产的去留问题也引发社会性的探讨。面对遗产背后丰富的文化资源,走活化与重新利用之路是首选,也是必然。
  梳理运河无锡段遗留的建筑文化遗产,数量大、规模大、保存难度系数高,活化开发压力也十分明显。除了传统的民居建筑,还有北仓门蚕丝仓库、茂新面粉厂等工业建筑遗迹。虽然古运河曾经串联街区、联系廊道的作用不复存在,但也让新的无锡运河文化实现了厚积薄发,以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与利用,带来无锡运河文化新的发展,以建筑文化遗产的开发,实现了运河文化的繁荣。透过一处处遗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触摸历史,看到一个时代的发展缩影,也真正走入无锡这座历史古城中。
  2 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更多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涉及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调整等。《世界遗产公约》明确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应多措并举,追求其生态和文化价值的提取与利用。我国学者邢启坤、张建中等人基于我国建筑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理念,尝试着将商业发展与旅游开发融入建筑遗产保护中。而学者林源基于遗产资源延续性的研究,认为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就是赋予其新功能。而在具体的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原则探讨中,学者张朝枝认为,应坚持“适应性原则”与“改造性原则”,使得建筑遗产实现新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以凸显其文化价值,带动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学者赵云则认为,对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就是转变建筑物的原有功能,科学地改造使其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但合理保留原有建筑历史特色。综合来说,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就是在延续其原有功能特色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改造实现新功能的拓展,让建筑文化遗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兼顾。而这也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一以贯之的原则。
  3 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3.1 科学统筹,全面协调
  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中应强调科学统筹、全面协调,要求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始终坚定“大格局、大视野”的开发决心。在活化利用前,深入调研,了解运河无锡段及无锡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对周边城市结构形态、地段空间模式等进行统筹分析,将相关元素积极纳入运河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规划中。此外,加大对政府政策支持、宣传配合、硬件环境改善、第三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关注,以多层面布局和科学统筹规划实现建筑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减少了遗产开发利用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所造成的整体格局不协调的“风险”。在整体规划中要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结合起来,让建筑文化遗产本身与周边环境、区域产业发展“步调一致”。
  3.2 传承利用,保护为主
  基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格局”“大视野”,要清醒地认识到运河无锡段建筑文化遗产在整个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代表性与典型性,认识到其极高的保护性价值,在活化利用时,坚持保护先行。对运河无锡段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特征、空间结构、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调研,深入剖析其历史价值、文化元素等,辅助以宣传科普教育,带动其历史文化精髓的提取与宣传,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并指导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让活化与利用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在活化与利用中要坚守遗产保护的“红线”,特别是原貌保护,减少破坏性的开发,杜绝过度开发。
  3.3 拓展保护,活化利用
  运河无锡段两岸的建筑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遗产背后的歷史信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遗产本体上,其周边的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形态等也是建筑文化遗产本体历史文化价值的承载者。因此在对沿线工业遗址、会馆遗址、民居建筑遗址本体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应的周边环境,积极做好周边环境的原貌保护工作,在进行河道修整、建筑物修缮或拆除时不忘做好建筑文化遗产周边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一方面,要关注建筑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使用功能的恢复与新开发,体现在古树、河道等维护中,以确保周边生态结构的完善,进而进行绿化空间的拓展,带来景观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着手对建筑文化遗产周边街区等建筑载体进行活化设计,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合理地改造,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休闲娱乐等多元需求,实现真正的活化保护。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开发时,不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让建筑文化遗产本体历史信息背景消失。   3.4 挖掘特色,提升价值
  运河无锡段建筑文化遗产除了具有建筑文化方面的传承价值外,还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质,其保存完整度较高,保护价值高。透过无锡运河建筑文化遗产可以了解无锡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古城,建筑文化遗产则扮演了其文明发展历程的窗口。如仓储遗址,大量的仓库和堆栈见证了无锡作为南方漕粮聚集地繁荣过往。再如砖窑遗址,清名桥以南的大窑路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了解运河窑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再如民族工业遗址,容式、杨式、周氏等资本集团留下的大量的工厂作坊、商业老街可以让我们了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对于整个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来说,这些都是无锡段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对于建筑历史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应挖掘特色,提升价值,在修复还原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配合文化教育、旅游开发等,让运河无锡段建筑文化遗产更好地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实现地域文化的宣传。
  4 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积极尝试——无锡运河文化公园
  无锡运河文化公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高达60%,是无锡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主题公园,除了四大特色展馆、西运河漕运码头、古运河码头外,还有特色的水上游玩项目、独具特色的音乐水体景观,实现了运河无锡段沿线建筑文化遗产的串联,使得其文化主线更清晰,文化价值更高,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旅游、休闲、娱乐体验,也实现运河文化、无锡历史文化的宣传。建筑设计上,既做到了原有建筑特色的保留,也融入了新的景观设计,并配合商业发展,实现了原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商业激活”,使遗产的经济价值更高。而设立的特色展馆及主题空间,满足人们多元文化需求,真正带来了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的新时代传承。
  基于巧妙的设计,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又体现着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使得运河沿线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充满文化活力。在公园设计、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时,保留原有建筑材料,力求建筑颜色与风格的整体统一,重点做好原有建筑遗产的修复,并嵌入新的空间功能,以整体协调统一、建筑体量适度带给人们独特的人文体验。更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地域特色的凸显,打造了一处处独具魅力的特色景观。如大窑路窑厂旧址,对于其现存的较为完整的19座砖瓦窑进行了修缮与保护,并利用3座旧窑遗址,创意设计,将其改建为窑群遗址博物馆。如西漳蚕种场旧址,主要保留了三五馆、老五间、四间头,新五间、医务室、生产设备、水塔等老建筑、老设施,其中三五馆作为西漳蚕桑展览馆主体,老五间则改造为巴蜀堂茶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医务室则改造为文化工作室。而蚕丝仓库建造时使用的青砖来自无锡20多家窑厂,十分珍贵,在改造时也都实现了合理的保留运用。
  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尤以北仓门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最为典型,其作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之一,有“蚕丝码头”的美誉,而蚕丝业仓库则是其蚕丝码头辉煌过往的见证,也是无锡历史发展的见证。在运河公園设计中,追求北仓门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进行北仓门建筑改造时,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无论是结构还是建筑风格,都实现了保护基础上的创新传承,大胆地将其设计改造为Loft建筑,使得其具有新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结构特色。在细节设计上,中西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艺术风格相得益彰,打造出创意满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分三期:一期主要满足展览、交流、创作等需求,二期则致力于设计研发、商务办公、艺术展示,三期则定位为老字号创意产业园。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业园等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经验,并融入了无锡地域文化特色,让传统与时代碰撞,带动运河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使建筑文化遗产展现新的发展活力,也借助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地区经济的带动。
  通过运河文化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实现了无锡运河沿线博物馆、文化场馆的串联,使其文化主线更清晰,成为无锡地域文化、工商文化展示的集中窗口。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演变成无锡特殊的文化名片。在运河公园设计中,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巧妙地利用了老旧厂房与设备,让其嵌入到创意文化产业中,逐渐向工商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运河文化公园设计规划遵循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开发的原则,把握其规律,以对无锡运河历史文化内核的重新审视,将其置于城市文化经济建设的价值链条中,让日渐衰落的工业遗产转变为独特的运河文化,更富生命力。也带动了当地博物馆、文保单位创意设计的落地,完成了产品生产、销售等业务的对接,让运河文化有了商业的加持,更富活力,让建筑文化遗产与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随着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其配合数字技术如5G、AR、VR等进行数字化陈列展示,进一步带动建筑历史遗产的活化,实现了当地运河历史文化的有效宣传。
  5 结束语
  无锡运河文化公园的设计与建设遵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原则,以保留修缮为主、创新发展为辅,让传统的建筑文化遗产在科学的规划与精心的改造下,焕发时代活力,实现无锡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而运河沿线及周边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成为无锡地域文化特色遗产,逐渐成为京杭运河文化特色的展示,更为其他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淑娟.京杭大运河历史遗存活化利用模式及发展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6):121-125,147.
  [2]陈兆倩.无锡运河沿线码头延伸空间老字号建筑遗产研究[J].中外建筑,2020(8):44-47.
  [3]陈兆倩.遗产旅游视角下无锡城区段运河水系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研究[J].中外建筑,2020(6):68-71.
  [4]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木结构大多存在歪闪,柱子梁架需要拨正,而古建筑壁画大多在山墙木结构之间,在梁架拨正、柱子抬升过程中会对壁画造成破坏。文章以新疆奇臺甘省会馆为例,将修缮过程中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此类修缮中壁画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壁画;临时性支护措施  1 背景概况  奇台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东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期刊
摘 要:大红泉堡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由于其地处祁连山脚,受所在区域赋存环境影响,夯土墙体出现了裂隙、掏蚀、风化、坍塌等病害现象,时刻危及文物本体的安全。为确保文物本体安全,使文物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存,嘉峪关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按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长城保护维修原则,组织实施了大红泉堡的日常保养维护。通过现状病害勘察分析和现场实验,采用裂隙加固、掏蚀和坍塌
期刊
摘 要:实现文物藏品的保存性展示可以大大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率。文章以广西革命纪念馆积极探索文物藏品保存性展示的路径,建设广西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保护和展示中心,进行库房式陈列的实践为基础,对库房式陈列的作用和运用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总结出库房式陈列有提升观众观展质量、增强烈属归属感和荣誉感、简化陈展形式、降低布展成本的优势的观点。最后提出了运用库房式陈列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物藏品;库房式陈列;保
期刊
摘 要:为适应当前行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现阶段开发完善“线上”功能及下阶段构思利用热门新媒体平台打造IP品牌,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充分运用自身资源,让博物馆“走出去”,将观众“引进来”。  关键词:博物馆;“线上”功能;网站;微信公众号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与平台日新月异,这些都促使博物馆“线上”功能亟须从单纯地依托
期刊
摘 要:原创临时展览的举办,有利于博物馆扩大自身传播力,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中小型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时通常会面临选题难、经费缺、文物少、展览延伸力不足的困难。三明市博物馆在设计“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时采取一些方法破解这些难题,结合实际,扬长避短,促进展览形成,扩大展览效果。  关键词:临时展览;中小型博物馆;客家民俗;文物征集  临时展览是对基本陈列的补充,是博物馆扩大传播力的形式。捷克
期刊
【关键词】青铜器;故宫博物院;礼乐器;生活器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铜器1万余件,时代完整,品类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其中商代至战国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礼器,既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至宋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生活用器,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一、体现商周政治制度的青铜礼乐器    中国青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例,旨在研究博物馆观众的基本情况与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满意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观众的参观满意度给出建议。为弄清上述问题,文章通过使用统计学原理与统计学工具软件SPSS,根据该馆2017年春节期间一份观众问卷调查中的定量数据,就观众学历与职业构成对参观方式以及陈列品说明满意度造成的影响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观众的学历与职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和如何让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收集的159份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查问卷,讨论博物馆观众的来源与参观记忆的相关性,通过观众的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性分析,总结观众记忆最深的展厅与感受到的文物价值的异同,从而分析不同地区观众的族群历史认同与其博物馆记忆的密切关系,为博物馆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策展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文章以中国湿地博物馆“校园博物馆”教育项目为例,剖析该项目体现出的无边界教育性和积极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无边界博物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边界教育;博物馆学校;校园博物馆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支架设计在当今展览陈列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支架设计目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又突出文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增强陈列的艺术气氛和效果。支架衬托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背景的平面衬托,也可以运用点、线、面、体以及形象背景的衬托。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