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偷走了什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网络游戏;中小学生;认知
  “今天你偷了吗?”这是近来最普遍的问候语。“偷菜”是网络上流行的一款游戏,这一游戏自推出以来,便受到上网族们的一致喜爱,以至于朋友之间的问候语集中变成“今天你偷菜了吗”,由此可见“偷菜”游戏传播之盛。
  学生是接受新新事物的佼佼者,自然“偷菜”游戏在学生中间也流传极广。学生在这个游戏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专心地学习。有些学生为了能够及时收获自己种的菜同时偷到好友的菜,列出了蔬菜成熟的时间表,半夜起来打开电脑“偷菜”,甚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偷菜”。那么“偷菜”游戏何以能够使学生如此着迷呢?而“偷菜”又偷走了什么呢?
  
  一、学生着迷“偷菜”的原因分析
  
  首先,这款游戏简单,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成就感。现在人们住的大多是高楼大厦,种菜已是奢望,所以在游戏中看到自己通过“劳动”取得了大量的果实,有了成就感,即使这些果实都是虚拟的。
  其次,迎合了学生喜欢新奇、刺激的心理。“偷”这个字眼本身就会使人感到刺激、富有挑战性,在游戏中将平时不能做的行为变得光明正大。
  再次,在“偷”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他人的认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生更看重在同伴中的地位,被同伴认可。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同伴的认同,学生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偷菜”。
  最后,满足自身的报复心理。对同伴的嫉妒与怨恨,有时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但可以通过偷对方的菜进行报复,自己窃喜。
  
  二、“偷菜”偷走了学生的什么
  
  1.偷走了时间和精力
  毋庸置疑,要想偷到更多的菜,必然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照顾自己的菜园,同时关注他人果实成熟的时间,以便做到偷得及时。有的学生甚至一次注册了50个小号来照顾自己的大号,每天光顾这些就要不短的时间,当然也需要不少的精力。
  2.偷走了友情
  为了偷到更多的菜,从而可以卖得更多的钱,就会有学生不断地去偷好友的菜。有些好友光种菜了而从来没有品尝过收获的快乐,就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收就被别人偷走了。长期被偷必然会恼羞成怒,迁怒于偷菜的人,从而使同伴间的友情受到影响。
  3.偷走了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成人教育他们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在游戏中却把这种行为合理化了,使学生“以偷为荣”,这样会导致学生道德观的混乱。同时,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不劳而获,通过偷别人的东西卖钱,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消除“偷菜”游戏的负面影响呢。
  
  三、消除“偷菜”负面影响的对策
  
  首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偷菜”只是娱乐,是虚拟的,而学生应以学业为主。
  其次,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取代虚拟的游戏。在现实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如果有条件在园中或花盆里种一些菜,自己动手播种、浇水、施肥,从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快乐以及收获的成就感。
  再次,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成人就首先要做到,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这款游戏不仅仅在孩子中间流行,成人中玩这款游戏的也不在少数,有些人痴迷的程度绝不亚于孩子。所以,家长、教师以及周边的人尽量少玩,甚至不玩,至少不当着孩子的面玩。
  最后,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的责任。所以呼吁社会能够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远离游戏的诱惑,健康成长。
  “偷菜”只是一款游戏,是供人们在闲暇之余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稿件编号:091228008)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师范学校科研处,628017,电邮:zlzt2941_cn@
  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元情绪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情绪的认知和调控,是情绪智力的重要成分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测量了539名高中生的元情绪水平。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男生的自我情绪辨别、分析和调控水平高于女生,而自我情绪注意和他人情绪体验水平不及女生;(2)高二、高三学生的情绪注意水平高于高一学生;(3)班干部学生在元情绪绝大部分因子上得分都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即班干部的情绪认知和调控能力普遍优于非班干部学生;(
期刊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考试焦虑    一、SFBT的基本原理与咨询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inBriefTherapy,简称SFBT),其基本观点是咨询师不用病理学的眼光看待人类行为,不特别去探究问题的根源,而是采用积极、正向的观点看待当事人,向当事人学习,运用当事人本身的资源,协助当事人达到改变的目标,强调尊重当事人是具有能力的重要性。  SFB
期刊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赞美    【设计理念】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一向都是提倡人们要谦逊、内敛、服从。因此,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际互动中,我们常吝于予人赞美,而较常予人批评,结果使得大多数小学生经历着那种刻意压抑后的消极、被动感觉。基于此,设计了心理健康活动课——“戴高帽”。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赞美的社会功能,明白赞美是一种支持,是一种力量,使学生勇于赞美。 
期刊
提倡和自己好、和别人好、和地球好的台湾慈善机构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为鼓励两岸弱势残病学童活出希望、活出尊严、活出爱,特别首次与天津台商协会、天津鼎泰丰餐厅一起合办“爱的午餐─送爱大陆弱势残病学童为他们喂食、朗读、赠书、表演系列公益活动”,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台湾多障音乐天才廖庭澔、小星星乐团团长周上观、副团长周天观,分别用手风琴、萨克斯风、陶笛表演台湾民谣,并为每位残病学童喂食、朗读、赠送周大观遗作
期刊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理想环境;建构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在中学心理专职教师岗位上磨砺了近十年的我,面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到逐步发展的今天,不免有万千感慨: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人人呐喊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心理教师们还在做些什么?  现象一,“装饰型”:今天,“健康”的定义已作了重新修订,心理健康的份量较生理健康来说,已占到了三分之二。简言之,大家都意识到心
期刊
〔关键词〕自我;人际;沟通    【活动构思】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共同探讨成长和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活动主要采用团体活动的方式,帮助个人自我发现,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从而开发心理潜能。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光成绩优秀,心
期刊
〔关键词〕激发兴趣;良好习惯;提高能力    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是能动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人脑中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心态决定一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阅读心理的培养。  我们曾对1500名实验中学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读过教育部门推荐的14部初中生必读课外书籍中4部的学生,只有584人,占
期刊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设计;反思  一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情表露”,达到“坦率交流、浓浓分享”的课堂效果。为了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有时会使用代币奖励、小组竞赛等外部强化的方式。外部强化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真情表露”呢?也许并不一定。外部强化有时候恰恰会削弱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得他们为了赢得表扬或者超越他人而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说出违心的
期刊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幸福感;自画像   幸福感是个体追求生命体验的终极目标。教师个人的幸福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  笔者在一次中小学教师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自画像”活动,具体而真切地触探到教师心灵深处缺失了的幸福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中小学教师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无法排解的烦恼。  “自画像”活动形式简单,操作方便,活动中教师自由画出能代表自己的图形或色彩,可以是具象的
期刊
〔关键词〕称职;有为;角色定位;心理教师    前不久,我出差外地,意外遇到我的一位师弟,我问他:“你怎么也跑到这里来了?”他说,他已经下海经商,在这里做生意。我莫名其妙:“你不是在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做了心理老师吗?我还记得当初你去的时候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准备在心理教育事业上大干一番、有所作为。”哪知道他这样回答:“做心理老师没意思,没有地位,工资又低。”我问他为什么?他接着跟我谈了参加工作后所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