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目标,包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意义所在”。即音乐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小学 声乐 教学 审美 思考
毋庸置疑,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归宿,若不是人类对美的无限的、不懈的追求,这个世界的秩序将不堪设想。那么,人类对声乐的不断探索,就是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具体的表现。然而,声乐之美又美在何处呢?
一、自然美
不知从何时开始,声乐课被认为是一种技巧课,并被大众默认。所谓技巧,即发声方法,并有美声、民族、通俗之分。但不管怎样,无非都是呼吸、振动、共鸣这三个问题。其实,这三点是人生而知之的东西,每个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发出美妙的、自然的声音来,其中此三点不用讲解、不用演示、不用费时费力地教导。因而,真正的声乐大师一再告诫我们说,声乐是没有方法的,它是一种民族语言和文化习惯。卡鲁索的嗓音保健医生马拉费奥迪经过长期的对卡氏发声的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说话声是建立嗓音的基石,而且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首先培养说话的声音,使其成为美丽而又正确的歌唱的基础。”又说:“讲话声音的培育是歌唱声音培育的天然基础。”
我们再研究一下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的理论,他说:“有些老一辈学美声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够好,吐字不清楚。解放后声乐界探讨土、洋唱法的过程中,有人提出美声唱法吐字不清的问题,美声唱法开始研究中国语言唱法。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向民族传统吐字学习,尤其需要向单弦、京韵大鼓这些说唱音乐学习。说唱艺术中的吐字完全可以用于美声唱法的语言中”。“好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声音,而且是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鸣的。从低到高完全是一个样,这是最好的声音。”那么,所谓的技术,其实质是说在发不同高度音的时候,用同一种生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发不同音高的时候,往往改变了生理状态,或者说破坏了他最自然的发声状态,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到保持同一个生理状态的歌唱,这就是声乐的技术。至于我们公认的美声唱法三要素,其目的在于去获得一个最大的歌唱能力,而不会破坏一个合理自然的生理状态。因此,自然美是声乐技术的最高境界。
二、多样美
吃饭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需求,饭的形式、品种越多,人所得到的味觉感受就越丰富。声乐也一样,正是由于有很多种流派的不同追求,才使得一场音乐会、一幕歌剧打动感染了很多的观众听众。然而,各种流派之间又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并从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使得本流派不断地发扬光大。如果哪个流派关起门来,搞极端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自毙。目前,我国的声乐正处于与国际声乐接轨的时期,很多教师、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声音理念。于是,便产生了很多的争论,诸如先进与落后的问题、民族与世界的问题等。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声乐水平高于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人的发声方法,但有人认为这是否定自己,是后殖民主义思想。其实,反对的人是担心中国人西化之后,“国将不国”。然而,要说“国将不国”,恐怕早在唐代,中国就已经不“国”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很多国家的音乐集中在国都长安,进行融合,可中国还是中国,正因有此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国不因为学习了外国的东西就变成了外国,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有着共同稳固心理结构的集合体。
总之,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多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甚至大量借鉴国外的好的东西,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民族性和多样性,也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会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与世界接轨。
三、个性美
第十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中,乔羽老先生在第二现场曾评说到这样一句话:“业余比专业更专业”,然后又解释说,业余组的选手在演唱上有个性,而专业组的选手则演唱风格雷同,缺乏个性,个性即风格。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一千个人来表现有一千种风格,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是千人一腔、万人同声,则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沈湘大师曾感慨道,他一辈子从事的声音艺术,没有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声音来。并说:“假如你教了十个学生,因为你只喜欢一种声音,结果所有的嗓音都被教成一种声音,所有的学生都被教成一个‘味儿’,也许其中有一个是对的,应该是这个‘味儿’,但其余的学生就都‘牺牲’了。”换句话说,声音之妙,在于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征,已融入人的审美之中了,并以欣赏到个性美为享受。更何况,个性的突出也是一个人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问沈湘先生,“您认为声乐方法哪种最科学?哪种不科学?”沈先生说:“你唱出来内行外行都买账,这种方法就好,就科学。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很显然,只有美的东西内行外行才都买账。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从事艺术表现则是一个表现美的过程。美则善矣,美则久矣。人们从声音艺术中得到了享受,此乃美之大功也。
参考文献:
[1]张宝琴. 提高小学生声乐表现能力的指导技巧[J]. 广西教育,2017,(41):110-111.
[2]王晶晶. 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 教育发展研究,2017,(S1):41-42.
[3]王世晶.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J]. 新课程(上),2017,(09):70.
[4]赵雪薇. 小学歌唱教学对高师声乐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郭一莹. 小學唱歌课中教师自弹自唱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沈略,徐亚楠. 论声乐教学中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 音乐创作,2016,(10):189-191.
[7]郑德芳. 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 教育导刊,2010,(05):86-88.
[8]周晓音.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 中国音乐,2003,(03):79-81.
关键字:小学 声乐 教学 审美 思考
毋庸置疑,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归宿,若不是人类对美的无限的、不懈的追求,这个世界的秩序将不堪设想。那么,人类对声乐的不断探索,就是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具体的表现。然而,声乐之美又美在何处呢?
一、自然美
不知从何时开始,声乐课被认为是一种技巧课,并被大众默认。所谓技巧,即发声方法,并有美声、民族、通俗之分。但不管怎样,无非都是呼吸、振动、共鸣这三个问题。其实,这三点是人生而知之的东西,每个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发出美妙的、自然的声音来,其中此三点不用讲解、不用演示、不用费时费力地教导。因而,真正的声乐大师一再告诫我们说,声乐是没有方法的,它是一种民族语言和文化习惯。卡鲁索的嗓音保健医生马拉费奥迪经过长期的对卡氏发声的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说话声是建立嗓音的基石,而且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首先培养说话的声音,使其成为美丽而又正确的歌唱的基础。”又说:“讲话声音的培育是歌唱声音培育的天然基础。”
我们再研究一下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的理论,他说:“有些老一辈学美声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够好,吐字不清楚。解放后声乐界探讨土、洋唱法的过程中,有人提出美声唱法吐字不清的问题,美声唱法开始研究中国语言唱法。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向民族传统吐字学习,尤其需要向单弦、京韵大鼓这些说唱音乐学习。说唱艺术中的吐字完全可以用于美声唱法的语言中”。“好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声音,而且是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鸣的。从低到高完全是一个样,这是最好的声音。”那么,所谓的技术,其实质是说在发不同高度音的时候,用同一种生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发不同音高的时候,往往改变了生理状态,或者说破坏了他最自然的发声状态,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到保持同一个生理状态的歌唱,这就是声乐的技术。至于我们公认的美声唱法三要素,其目的在于去获得一个最大的歌唱能力,而不会破坏一个合理自然的生理状态。因此,自然美是声乐技术的最高境界。
二、多样美
吃饭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需求,饭的形式、品种越多,人所得到的味觉感受就越丰富。声乐也一样,正是由于有很多种流派的不同追求,才使得一场音乐会、一幕歌剧打动感染了很多的观众听众。然而,各种流派之间又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并从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使得本流派不断地发扬光大。如果哪个流派关起门来,搞极端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自毙。目前,我国的声乐正处于与国际声乐接轨的时期,很多教师、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声音理念。于是,便产生了很多的争论,诸如先进与落后的问题、民族与世界的问题等。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声乐水平高于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人的发声方法,但有人认为这是否定自己,是后殖民主义思想。其实,反对的人是担心中国人西化之后,“国将不国”。然而,要说“国将不国”,恐怕早在唐代,中国就已经不“国”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很多国家的音乐集中在国都长安,进行融合,可中国还是中国,正因有此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国不因为学习了外国的东西就变成了外国,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有着共同稳固心理结构的集合体。
总之,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多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甚至大量借鉴国外的好的东西,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民族性和多样性,也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会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与世界接轨。
三、个性美
第十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中,乔羽老先生在第二现场曾评说到这样一句话:“业余比专业更专业”,然后又解释说,业余组的选手在演唱上有个性,而专业组的选手则演唱风格雷同,缺乏个性,个性即风格。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一千个人来表现有一千种风格,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是千人一腔、万人同声,则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沈湘大师曾感慨道,他一辈子从事的声音艺术,没有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声音来。并说:“假如你教了十个学生,因为你只喜欢一种声音,结果所有的嗓音都被教成一种声音,所有的学生都被教成一个‘味儿’,也许其中有一个是对的,应该是这个‘味儿’,但其余的学生就都‘牺牲’了。”换句话说,声音之妙,在于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征,已融入人的审美之中了,并以欣赏到个性美为享受。更何况,个性的突出也是一个人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问沈湘先生,“您认为声乐方法哪种最科学?哪种不科学?”沈先生说:“你唱出来内行外行都买账,这种方法就好,就科学。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很显然,只有美的东西内行外行才都买账。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从事艺术表现则是一个表现美的过程。美则善矣,美则久矣。人们从声音艺术中得到了享受,此乃美之大功也。
参考文献:
[1]张宝琴. 提高小学生声乐表现能力的指导技巧[J]. 广西教育,2017,(41):110-111.
[2]王晶晶. 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 教育发展研究,2017,(S1):41-42.
[3]王世晶.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J]. 新课程(上),2017,(09):70.
[4]赵雪薇. 小学歌唱教学对高师声乐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郭一莹. 小學唱歌课中教师自弹自唱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沈略,徐亚楠. 论声乐教学中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 音乐创作,2016,(10):189-191.
[7]郑德芳. 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 教育导刊,2010,(05):86-88.
[8]周晓音.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 中国音乐,2003,(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