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抓紧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学生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公德问题:
  1.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占31.2%,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57.3%,11.6%的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2.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交叉并存。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动参加打扫卫生的占37.4%,很少参加打扫的占23.4%。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由于意志力不强,导致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识正确,但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5.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扭曲。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身在社会变革环境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与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有显著不同,特别是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指导:
  一、加强理论灌输,提高认知水准。
  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 这个教育系统既要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朴素社会观的教育,进行以“爱亲、敬老、尊师、亲友”为内容的伦理教育,进行以“舍生取义”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进行以自强不息为内容的意志品质教育,进行以“修身克己”、“三省吾身”为内容的修养教育。
  进行上述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主要渠道:
  1.抓住小学思品课、中学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这个重要渠道,进行系统的正面灌输。
  通过正面教育能使学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是非、知荣辱,进而产生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为正确履行公民职责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抓住学科这个主渠道,进行渗透教育。
  要通过“双纲”、“双轨”、“双点”同步到位,做到“六有”:根据“双纲”(德育大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的资源,寻找教育和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教育、教学“双轨”并行,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有意(强化公德意识,明确意义)、有序(循序渐进,线索清晰)、有法(讲究方法,科学运用)、有机(自然贴切,淡化痕迹)、有度(不欠不过,恰到“火候”)、有效(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二、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学校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人际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管理,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教育作用。
  三、从小严格训练,落实养成教育。
  无论是理论灌输,还是学校的严格管理,都只是外因,若不触动学生内因,则只能养成一种他律的人格。要培养自律人格,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养成教育系统。
  四、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改善育人环境。
  毋庸置疑,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学校并非处于真空地带,学校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造学校的育人氛围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学校应该主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比如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社会联系制度,争取家长和社会协助学校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开展共建文明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等。总之,只有改善了育人的大环境,学生在学校所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地得以巩固。
  综上所述,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小学生抓起则是一项奠基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争取家庭、社会各方的支持,把它抓紧抓好。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工作角色,繁杂而又具体,它是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最无法投机取巧、消极怠工的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童心,并试着学会在忙碌中体会快乐、在繁琐中收获成长。  班主任工作需要热情,更需要讲究方法,要有各方面的智慧。  首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自身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康的心态
期刊
班主任工作做久了,心中油然而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敬意,因为看到了班主任的重要性。流淌的血液里融进了对班主任工作由衷慕恋的信徒般的真诚,筋骨的几分辛苦、几分劳累,被班主任的信仰大大超越了,仿佛自己就是在玫瑰园中穿行,每一名孩子都是一朵暗香饱满、时时待发的玫瑰,只要孩子们在,我便香雅高贵起来。  一、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朵含羞待放的玫瑰  耐心让我尽快走进孩子心理世界,我看到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朵含羞待放的玫瑰。
期刊
不知何时,在校园中慢慢流行起了这样一种说法——心罚,也有人称为“心灵施暴”。人们熟悉的往往是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对“心罚”却了解甚少,甚至有些老师有意无意中也没感觉到。我们时常会在校园里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还有的班主任为强化班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作为美学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审美教学的研究,让语文课焕发美的光彩。  一、讲究语言艺
期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民间艺术作为其一,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上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提升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尤其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
期刊
自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的出版,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于是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有了不少的成果。游戏是由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就儿童方面而言,游戏就是儿童活动的本身,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影响着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
期刊
摘 要:课改以来,我们在词语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词语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怎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有效的呢?维果斯基说得好:“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关键词:词语 教学 灵动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借助生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词语的意蕴,从而“使词语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
期刊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为了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保障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思考着活动区活动的定位,也在总结与反思中触摸着活动区活动的内涵,下面秀一秀我们的精彩。  一、秀多变,体现区域材料的低碳化、生态化  区域环境的创设应遵循经济性原则、自主性原则。
期刊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初三化学教学是启蒙性教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具有启蒙性。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通过日常化学教学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下面联系教学实践分享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