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作品思想与作者思想是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对作者性格思想的研究可以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思想进行挖掘,同样,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也能够对作者的性格与思想具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从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简·爱》入手,在对作品与作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她的性格与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析。
关键词:《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性格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简·爱》、《教师》、《谢莉》、《维莱特》四部名作,而第五部作品《爱玛》未能完稿。在夏洛蒂·勃朗特包括小说、诗篇和书信在内的作品中,《简·爱》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最负盛名,为作者成为世界文坛中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简·爱》带有被研究者所觉察到的自传色彩,所以从《简·爱》入手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与思想进行探析的过程更容易挖掘她的性格思想与其作品的关系,同时也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与思想,而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也能够为夏洛蒂·勃朗特其他作品的研究发挥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文学作品与作者性格思想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性格思想是对应的关系,但是这种对应的关系并非明白和直接的,因为即使是在一些传记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也可能会存在作家将自身经历进行一些改动的现象,而在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将自身经历改头换面以及对小说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幻化是必要的写作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在欣赏某部作品时发现作品情节与作家本身的经历具有一些蛛丝马迹的关联,这是因为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不是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作为主线,但是在作品所阐述的故事情节中却会发现作者经历的缩影,尤其是作者的性格与思想,则更容易在小说的细枝末节中被呈现出来,对于小说题材的文学创作而言,这种对自身心迹以及经历进行渗透的做法十分普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学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挖掘出许多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从而为研究作品以及研究作者将真实经历以及性格思想渗透到文学创作中的历程提供更丰富的依据和参照。
在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由于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经历会形成一种情结,在创作过程中,这种情结会被作者不自觉地赋予给作品中的某位人物,而这位人物就成为了作者自身情感的重要寄托。由于作者会主观地对人物的性情以及人物的命运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作家本身的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会渗透到作品人物的命运中,从而形成作品人物本身的灵魂并升华为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自身的立场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而影响文学作品自身立场形成的作家性格与思想又同时决定着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并引导着作者对作品本身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所以通过某部作品对作者的性格与思想做出探析并探求作者自身进行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可行的。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是作者自身观点与缩影的写照,尤其是在对小说中人物心理以及细节的刻画中,作者心声的表达会体现得尤为强烈。夏洛蒂·勃朗特不例外,《简·爱》自然也不例外。
二 从《简·爱》探析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
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能够显著地反映在《简·爱》女主人公的形象上,但在对小说女主人公简·爱做出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将她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完全等同。因为简只是夏洛蒂·勃朗特自身性格的某一面或者某一审美情趣的反映与表达。但是无论如何,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性格对《简·爱》这部作品以及简的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简·爱》与简的研究也能够对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做出挖掘和了解。
1 孤独感与原则性
夏洛蒂的母亲勃朗特夫人在去世前长期卧床不起,而勃朗特先生则有些苛刻、严肃甚至自私、古板,他的乐趣在于创作散文、诗歌而不是陪伴孩子们,所以夏洛蒂原本应该喧闹、无拘无束的童年变成了看书、低声交谈以及漫步于荒原,在这种环境中,夏洛蒂的一些社交活动也被剥夺,自身的乐趣以及天性受到了父亲的压抑,所以可以说这种童年是造就夏洛蒂孤僻、羞涩性格的主要原因。而在这种孤独中,勃朗特的心理更加容易产生自恋性求同作用,所以《简·爱》中的简就具有了和夏洛蒂本身较为相似的经历与个性,简承受的孤独同时也是对夏洛蒂自身孤独感的一种投射。在《简·爱》中,简从小受到表姐和表哥的欺负并且被他们所孤立,而她却对这种孤立感到满意甚至产生优越感:“我爬到窗台上面,缩起脚来,盘腿坐下,像一个土耳其人一样;把红绒布的窗幔拉得几乎合拢起来,我是加倍隐秘地坐在神龛里了。”这种心态是勃朗特赋予简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是安全感的缺乏仍旧会使简感到恐惧,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简被关于红屋子的时候。而后,简在罗沃德学校的8年时间中,最终没有一个朋友,其中简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高明也是导致她自身孤独的重要原因。如果联系夏洛蒂的生活经历,我们就能够发现简这种孤独的性格与感受其实是夏洛蒂的真实缩影。面对这种孤独,勃朗特说道:“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上帝所颁,人所认可的法律,我要遵守。我并不疯狂,而清醒着的时候所接受的原则,我要坚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勃朗特性格中具有着明确的原则性,这种原则性可以理解为勃朗特自身无助的一种选择,她需要通过遵守别人认可的原则来采取行动,这也是一种在孤独中缺乏自信的表现。《简·爱》中简的性格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原则性。简·爱向男女间不平等的爱情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不愿受到世俗的唾弃而选择离开,从这里可以体现出简在个性或者生活态度上的固守。简深爱着罗切斯特,但是她选择的这种逃避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是对爱情的背叛,而背叛的原因则是出于简要求得到一段男女处于平等地位的爱情,这一点是简在爱情方面的重要原则,但是同时,虽然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在做出出走这一抉择时,也明显地受到了社会原则的影响,这种原则性的特点也是对夏洛蒂自身原则性的一种反映。 2 自我审视与自卑感
《简·爱》创作于19世纪,而当时女性的作品常常受到各种批评和嘲笑,所以夏洛蒂在写作《简·爱》时所采用的笔名是一个男性的名字——科勒·贝尔,这一点体现了夏洛蒂对当时现实的屈服与无奈。《简·爱》中的简无疑是叛逆的,但她同时又是自卑的。因为简对自己的外貌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贫穷、低微、矮小、不美”,虽然这种自我评价可以与简自身的人格美形成较大的反差并使其自身的人格美更加突出,但是对于女性而言,美貌与人格美并不是对立的,尤其是对于简以及勃朗特这些天性敏感的女性而言,所以简·爱对自身外貌的评价正是夏洛蒂性格中自卑一面的体现。简·爱或者说勃朗特自卑性格的体现并不仅仅局限在对自身外貌的评价上,因为由自卑感而产生的阴暗心理伴随着简·爱的一生:在没有得到家人的喜爱时,简·爱曾经这样想:“如果我是个聪明美丽、快乐活泼、无忧无虑而又爱纠缠人的孩子……里德太太见了我一定会高兴一些,她的孩子们一定会像伙伴那样对我真诚一些。”这个想法无疑是十分幼稚的,但是简却真实地这么认为,她认为自身无法改变的容貌是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当她在得知需要面临一位美貌而高贵的情敌时,强烈的自卑感又使她在爱情中处在了被动的地位,她的恐惧显露无疑,而当得知“疯女人”真实身份的时候,她选择了逃避,这也是在自卑感的作用下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尝试着驾驭现实的表现。毋庸置疑的是,简是一个特别善于对自己进行审视的人,而由于自卑心理的存在,这种自我审视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由于对自我审视的擅长,简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自己自身所具有的不足。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提醒中,自卑感又会进一步的加重,而这种心态同时也是对这部自传体式小说叙事者夏洛蒂自身心态的一种反映。
夏洛蒂的性格会反映在作品中,她的强烈的意识会左右着小说作品的中心思想,但是勃朗特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她同样明白肆意的感情流露容易对作品产生相对不好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勃朗特性格的过程中,把小说主人公与夏洛蒂的一种相似性认定为夏洛蒂的性格体现似乎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简·爱具有作者夏洛蒂自身太多的个人烙印,并且不仅是简,连同卡洛琳、露西·斯诺等夏洛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处在孤单无依的境地,而且她们都不具备美丽的外表,但是她们都获得了事业或者爱情上的成功。夏洛蒂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共同点说明了,对这些女性角色形象以及内心思想的塑造是作者的一种感情发泄,她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来发现自己并刺激自己,从而发泄出自身对没有美丽外表的愤懑以及对美丽的渴求,由此可见,简·爱的外表以及命运突显出了作者夏洛蒂在自我审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卑感。
三 从《简·爱》探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主义思想
夏洛蒂作为19世纪英国文坛中女性解放文学的先驱,通过《简·爱》表现出了女性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以及反抗意识的觉醒,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也在一定层面上突显出了夏洛蒂自身的爱情观、家庭观以及婚姻观。《简·爱》采用了双重的叙事策略,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被局限于“家的天使”,一旦对这一界定做出逾越就会被认定为疯狂的或者堕落的女性,双重叙事策略的运用对夫权道德文化中女性行为规范表示了认同,但是同时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尤其是对简·爱不美丽的外貌以及不温顺的性格的塑造更是颠覆了夫权道德文化中女性外貌以及性格需要满足男性审美要求规范的女性角色界定。虽然简没有美丽的外貌,但是夏洛蒂赋予了简独立的智慧与思想,凭借这些人格魅力,她击败了比自己外貌迷人但是心灵贫瘠的情敌英格拉姆小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她在得知疯女人身份后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夏洛蒂给简所作出的定位已经不再是“家的天使”,而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自然人。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勃朗特笔下的简并没有摆脱“家的天使”这种模式,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共同建立的家庭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虽然简凭借自身的独立、理性以及智慧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但是她所代表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也随着小说的结局而被淹没。有些批评者认为,《简·爱》的这一结局代表着夏洛蒂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同时认为这种局限性是在夏洛蒂生活经历以及所处时代影响下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简·爱》中,疯女人伯莎这一角色的塑造不仅是夏洛蒂双重叙事策略的妙笔,同时也是女性独立意识、反抗意识以及自我意识的延伸。伯莎身上具有当时社会所贴上的疯狂标签,但是夏洛蒂却通过塑造这一角色表达了对夫权制度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女性命运以及生存状况的担忧。另一方面,伯莎最后葬身火海的命运也遵循着当时的社会规范。夏洛蒂通过双重叙事策略将一个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女性在面对罗切斯特时,是选择杀了他做一个疯女人,还是嫁给他做一个家庭的天使?或者说,面对爱情、婚姻、家庭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是去反抗它,还是屈服于它?这个问题的提出反映出了夏洛特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了其自身在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命运过程中的复杂心理。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女性意识强烈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性格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对她自身的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通过《简·爱》,我们可以发现夏洛蒂·勃朗特性格中的原则性、孤独感、自卑感以及自我审视,同时也能够对她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她的其他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夏洛蒂·勃朗特,杨静远译:《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三联书店,1984年版。
作者简介:马秋丽,女,1980—,河南上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篇章语言学、英语写作,工作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性格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简·爱》、《教师》、《谢莉》、《维莱特》四部名作,而第五部作品《爱玛》未能完稿。在夏洛蒂·勃朗特包括小说、诗篇和书信在内的作品中,《简·爱》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最负盛名,为作者成为世界文坛中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简·爱》带有被研究者所觉察到的自传色彩,所以从《简·爱》入手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与思想进行探析的过程更容易挖掘她的性格思想与其作品的关系,同时也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与思想,而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也能够为夏洛蒂·勃朗特其他作品的研究发挥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文学作品与作者性格思想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性格思想是对应的关系,但是这种对应的关系并非明白和直接的,因为即使是在一些传记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也可能会存在作家将自身经历进行一些改动的现象,而在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将自身经历改头换面以及对小说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幻化是必要的写作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在欣赏某部作品时发现作品情节与作家本身的经历具有一些蛛丝马迹的关联,这是因为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不是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作为主线,但是在作品所阐述的故事情节中却会发现作者经历的缩影,尤其是作者的性格与思想,则更容易在小说的细枝末节中被呈现出来,对于小说题材的文学创作而言,这种对自身心迹以及经历进行渗透的做法十分普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学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挖掘出许多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从而为研究作品以及研究作者将真实经历以及性格思想渗透到文学创作中的历程提供更丰富的依据和参照。
在小说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由于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经历会形成一种情结,在创作过程中,这种情结会被作者不自觉地赋予给作品中的某位人物,而这位人物就成为了作者自身情感的重要寄托。由于作者会主观地对人物的性情以及人物的命运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作家本身的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会渗透到作品人物的命运中,从而形成作品人物本身的灵魂并升华为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自身的立场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而影响文学作品自身立场形成的作家性格与思想又同时决定着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并引导着作者对作品本身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所以通过某部作品对作者的性格与思想做出探析并探求作者自身进行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可行的。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是作者自身观点与缩影的写照,尤其是在对小说中人物心理以及细节的刻画中,作者心声的表达会体现得尤为强烈。夏洛蒂·勃朗特不例外,《简·爱》自然也不例外。
二 从《简·爱》探析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
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能够显著地反映在《简·爱》女主人公的形象上,但在对小说女主人公简·爱做出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将她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完全等同。因为简只是夏洛蒂·勃朗特自身性格的某一面或者某一审美情趣的反映与表达。但是无论如何,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性格对《简·爱》这部作品以及简的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简·爱》与简的研究也能够对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做出挖掘和了解。
1 孤独感与原则性
夏洛蒂的母亲勃朗特夫人在去世前长期卧床不起,而勃朗特先生则有些苛刻、严肃甚至自私、古板,他的乐趣在于创作散文、诗歌而不是陪伴孩子们,所以夏洛蒂原本应该喧闹、无拘无束的童年变成了看书、低声交谈以及漫步于荒原,在这种环境中,夏洛蒂的一些社交活动也被剥夺,自身的乐趣以及天性受到了父亲的压抑,所以可以说这种童年是造就夏洛蒂孤僻、羞涩性格的主要原因。而在这种孤独中,勃朗特的心理更加容易产生自恋性求同作用,所以《简·爱》中的简就具有了和夏洛蒂本身较为相似的经历与个性,简承受的孤独同时也是对夏洛蒂自身孤独感的一种投射。在《简·爱》中,简从小受到表姐和表哥的欺负并且被他们所孤立,而她却对这种孤立感到满意甚至产生优越感:“我爬到窗台上面,缩起脚来,盘腿坐下,像一个土耳其人一样;把红绒布的窗幔拉得几乎合拢起来,我是加倍隐秘地坐在神龛里了。”这种心态是勃朗特赋予简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是安全感的缺乏仍旧会使简感到恐惧,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简被关于红屋子的时候。而后,简在罗沃德学校的8年时间中,最终没有一个朋友,其中简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高明也是导致她自身孤独的重要原因。如果联系夏洛蒂的生活经历,我们就能够发现简这种孤独的性格与感受其实是夏洛蒂的真实缩影。面对这种孤独,勃朗特说道:“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上帝所颁,人所认可的法律,我要遵守。我并不疯狂,而清醒着的时候所接受的原则,我要坚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勃朗特性格中具有着明确的原则性,这种原则性可以理解为勃朗特自身无助的一种选择,她需要通过遵守别人认可的原则来采取行动,这也是一种在孤独中缺乏自信的表现。《简·爱》中简的性格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原则性。简·爱向男女间不平等的爱情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她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不愿受到世俗的唾弃而选择离开,从这里可以体现出简在个性或者生活态度上的固守。简深爱着罗切斯特,但是她选择的这种逃避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是对爱情的背叛,而背叛的原因则是出于简要求得到一段男女处于平等地位的爱情,这一点是简在爱情方面的重要原则,但是同时,虽然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在做出出走这一抉择时,也明显地受到了社会原则的影响,这种原则性的特点也是对夏洛蒂自身原则性的一种反映。 2 自我审视与自卑感
《简·爱》创作于19世纪,而当时女性的作品常常受到各种批评和嘲笑,所以夏洛蒂在写作《简·爱》时所采用的笔名是一个男性的名字——科勒·贝尔,这一点体现了夏洛蒂对当时现实的屈服与无奈。《简·爱》中的简无疑是叛逆的,但她同时又是自卑的。因为简对自己的外貌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贫穷、低微、矮小、不美”,虽然这种自我评价可以与简自身的人格美形成较大的反差并使其自身的人格美更加突出,但是对于女性而言,美貌与人格美并不是对立的,尤其是对于简以及勃朗特这些天性敏感的女性而言,所以简·爱对自身外貌的评价正是夏洛蒂性格中自卑一面的体现。简·爱或者说勃朗特自卑性格的体现并不仅仅局限在对自身外貌的评价上,因为由自卑感而产生的阴暗心理伴随着简·爱的一生:在没有得到家人的喜爱时,简·爱曾经这样想:“如果我是个聪明美丽、快乐活泼、无忧无虑而又爱纠缠人的孩子……里德太太见了我一定会高兴一些,她的孩子们一定会像伙伴那样对我真诚一些。”这个想法无疑是十分幼稚的,但是简却真实地这么认为,她认为自身无法改变的容貌是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当她在得知需要面临一位美貌而高贵的情敌时,强烈的自卑感又使她在爱情中处在了被动的地位,她的恐惧显露无疑,而当得知“疯女人”真实身份的时候,她选择了逃避,这也是在自卑感的作用下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尝试着驾驭现实的表现。毋庸置疑的是,简是一个特别善于对自己进行审视的人,而由于自卑心理的存在,这种自我审视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由于对自我审视的擅长,简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自己自身所具有的不足。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提醒中,自卑感又会进一步的加重,而这种心态同时也是对这部自传体式小说叙事者夏洛蒂自身心态的一种反映。
夏洛蒂的性格会反映在作品中,她的强烈的意识会左右着小说作品的中心思想,但是勃朗特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她同样明白肆意的感情流露容易对作品产生相对不好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勃朗特性格的过程中,把小说主人公与夏洛蒂的一种相似性认定为夏洛蒂的性格体现似乎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简·爱具有作者夏洛蒂自身太多的个人烙印,并且不仅是简,连同卡洛琳、露西·斯诺等夏洛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处在孤单无依的境地,而且她们都不具备美丽的外表,但是她们都获得了事业或者爱情上的成功。夏洛蒂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共同点说明了,对这些女性角色形象以及内心思想的塑造是作者的一种感情发泄,她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来发现自己并刺激自己,从而发泄出自身对没有美丽外表的愤懑以及对美丽的渴求,由此可见,简·爱的外表以及命运突显出了作者夏洛蒂在自我审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卑感。
三 从《简·爱》探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主义思想
夏洛蒂作为19世纪英国文坛中女性解放文学的先驱,通过《简·爱》表现出了女性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以及反抗意识的觉醒,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也在一定层面上突显出了夏洛蒂自身的爱情观、家庭观以及婚姻观。《简·爱》采用了双重的叙事策略,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被局限于“家的天使”,一旦对这一界定做出逾越就会被认定为疯狂的或者堕落的女性,双重叙事策略的运用对夫权道德文化中女性行为规范表示了认同,但是同时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尤其是对简·爱不美丽的外貌以及不温顺的性格的塑造更是颠覆了夫权道德文化中女性外貌以及性格需要满足男性审美要求规范的女性角色界定。虽然简没有美丽的外貌,但是夏洛蒂赋予了简独立的智慧与思想,凭借这些人格魅力,她击败了比自己外貌迷人但是心灵贫瘠的情敌英格拉姆小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她在得知疯女人身份后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夏洛蒂给简所作出的定位已经不再是“家的天使”,而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自然人。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勃朗特笔下的简并没有摆脱“家的天使”这种模式,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共同建立的家庭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虽然简凭借自身的独立、理性以及智慧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但是她所代表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也随着小说的结局而被淹没。有些批评者认为,《简·爱》的这一结局代表着夏洛蒂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同时认为这种局限性是在夏洛蒂生活经历以及所处时代影响下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简·爱》中,疯女人伯莎这一角色的塑造不仅是夏洛蒂双重叙事策略的妙笔,同时也是女性独立意识、反抗意识以及自我意识的延伸。伯莎身上具有当时社会所贴上的疯狂标签,但是夏洛蒂却通过塑造这一角色表达了对夫权制度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女性命运以及生存状况的担忧。另一方面,伯莎最后葬身火海的命运也遵循着当时的社会规范。夏洛蒂通过双重叙事策略将一个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女性在面对罗切斯特时,是选择杀了他做一个疯女人,还是嫁给他做一个家庭的天使?或者说,面对爱情、婚姻、家庭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是去反抗它,还是屈服于它?这个问题的提出反映出了夏洛特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了其自身在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命运过程中的复杂心理。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女性意识强烈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性格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对她自身的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通过《简·爱》,我们可以发现夏洛蒂·勃朗特性格中的原则性、孤独感、自卑感以及自我审视,同时也能够对她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她的其他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夏洛蒂·勃朗特,杨静远译:《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三联书店,1984年版。
作者简介:马秋丽,女,1980—,河南上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篇章语言学、英语写作,工作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