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试题勿忘学科特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7825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命题改革,一直是广大教师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不断摸索、实验,创新着学科的命题,这些对课程改革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对命题的改革中,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设计了综合性试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这说明我们注意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笔者发现,很多综合性试题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知识在被综合之下失掉了学科特色,变的面目模糊甚至面目全非了。
  请看下面两道题例。
  题例1
  张明是一位五年级学生,下图表示的是他一天放学后的活动情况。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谈谈你对张明的评价。
  题例2
  下面是小华一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图。请你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 小华学得较优异的科目有(),较差的有(),一般的有()。
  (2) 从图上看,小华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成绩上看他的()较差。
  (3) 你对小华的学习有什么建议?(简要陈述理由)
  (4) 请你为小华拟定一个学习计划。
  你说这两道题是数学题还是语文题?
  从外貌上看,一个是折线统计图,一个是条形统计图,都是数学题。可我告诉你,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两道是不折不扣的语文题,题例1选自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山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语文教学》2005.1刘仁增写的《语文命题新思维》,题例2选自《中考带给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作者徐秀清,刊在河南省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青年教师 语文版》2006年第5期上。
  题例的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两道题的呢?
  题例1的作者认为:题例1“是一道颇具综合性特点的试题。首先是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要想对张明作出个人的评价,看懂这幅折线统计图是关键,也就是说先要明白图中的每个线段所表示的意思,因而必须具有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就涉及到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其次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整合。这幅折线统计图展现的是张明放学后17:10——18:00之间的行动情况,尤其是张明曾经在“商店”“游戏机房”“邻居家”三个地方停留过,这就给学生的个性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张明的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有人认为,张明是个贪玩的学生,他到商店买零食吃,又去游戏店打电子游戏,再到邻居家玩,很迟(应该是“晚”)了才回(改为“到”比较好)家。而有人卻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张明是个热心肠的人,他到商店是帮妈妈买生活日用品,路过游戏机店时看见别的同学在玩,便进去劝阻,最后又到邻居家为生病请假的同学补课。在分析信息展开评价的过程中,尽管结论不同,但都表现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而且从否定或肯定的答案中受到启发,或吸取教训,或视为榜样。”“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能力、整合三维目标、汇合学科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题例2的作者说题例2“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统计图的分析能力,而且考察了对图中表现出的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本题还包含了调查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认识,以及怎样有效安排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道‘多功能’考察题。”
  笔者以为两位老师对题例的分析不可谓不深入细致,只是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两道题放在语文学科里,它们的语文性在哪儿?
  题例1的作者说做此题的“关键”处,需要的不是语文基础知识,也不是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是数学知识,“必须具有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什么是“必须”?就是不“具有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就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换句话说,不会数学,这道语文题就不能得分了。你说这是考查语文还是考查数学?这道题能不能体现个性阅读呢?笔者认为不能。《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能力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阅读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语文的阅读特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这里连叙述文字都没有,所谓阅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但在作者看来这样“就给学生的个性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呀,反正就是去过这三个地方,可以敞开了想。你说,张明放学后用50分钟走了400米,其间曾经在“商店”“游戏机房”“邻居家”三个地方停留过,他都会干些什么呢?倒是可以根据三个地点写成一篇文章,只是那个图反而多此一举,干脆任其根据三个地点来想象作文多好。
  题例2的作者说的“学生对数学统计图的分析能力,对图中表现出的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是数学的目标,而且要提出建议、拟订计划也要建立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没有数学也是无法正确回答这道题的。
  正象题例1的作者所说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语文的综合性不是各学科的整合,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应该姓“语”。所以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哪种方式,落脚点都应该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而不应该放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这是语文综合性的根本。我决不是在鼓吹学科本位,也不是要把语文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但我们不能因为语文的综合性而让它失去了语文性,语文就是语文,在命题中一定要旗帜鲜明地突出学科的特色, “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能力、整合三维目标、汇合学科知识的载体”的目的是“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离开了“语文特色”就不会有“语文的综合性”。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不仅是中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
【摘要】学生的创造性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其中创造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系统,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活动的操作系统,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创造活动的启动、调控和成功的保证系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其创造性个性.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造性  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
0.引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1.现状  1.1各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的改革  随着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情境教学的改革洪流中。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新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它作为一个独具特色
目前,各普通高校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英语教学改革,而高职院校,其英语教学却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任务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院校,所以在英语教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
要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发展
一提起作文,学生往往是谈之色变,畏之如虎。作文已成为学生心头的一块心病。对教师而言,作文课难教难上,收效甚微,也似乎成为教师的共识。因而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模式,转变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习作评价应该淡化传统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强化改进与激励功能;摒弃闭塞、一元的评价为开放性
期刊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新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它作为一个独具特色
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共同发展,利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挖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