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探析

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它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科学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全面有效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关键词: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4.0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4-05-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党的领导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以贯之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新课题。“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1]125研究党的领导制度是分析国家治理体系不容忽略、不能回避的突破口,是解锁中国奇迹的“关键之匙”。党的领导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深入探索党的领导制度是健全我国国家制度、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涵释义
  近代中国百年奋斗史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94新时代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意味着我们要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实践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到理论层面上“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再到不断健全发展壮大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逐步体系化、系统化、完整化。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涵盖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六个方面的制度。[3]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面领导实践是制度基点,保证正确发展方向是基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立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核心要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基本原则,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4]
  二、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优越性及其体现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其固有的优越性,深入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必须重视其优越性,重点要明确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由历史和人民所作出的选择,牢牢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进而科学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一)厚植歷史根基: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历史和实践的必然选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一直带领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各项政治制度而努力,建立健全了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5]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既是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适合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一项政治制度,又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运用及创新型发展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在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核心,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国家建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前期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提出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自此中华民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完成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壮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政治社会革命历史与国家社会建设历史的双重考验[6],  在历史实践演进下,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考验中体现出其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党的领导是适应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重要力量,是立足国情和现实需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凸显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发挥自身独特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变为国家治理效能,关键是由党的自身领导地位决定的,这是一个由党来领导并实现的过程。[7]3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安排,这既对党的领导地位做出明确界定和重要部署,又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举。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既需要明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更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8],提出要“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9],这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做出了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和科学路径。[10]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发挥了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坚持党的领导,要将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相结合,将党的内部组织运作与外部系统合作相协调,不仅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更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7]36。   (三)顺应时代潮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科学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11],坚持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以先行者的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支持、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有利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利于应对社会挑战,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发展阶段,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出无数丰功伟绩,同时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
  三、黨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制约
  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会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正确判断我国和我党面临的形势,将挑战变为机遇,对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治理效能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外双重环境压力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外部和内部的挑战。只有处理好国际国内双重矛盾,才能充分把握社会发展大势,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的制度体系塑造产生着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不同于西方国家两党制、多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更迭带来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和国家现状的不安定,全球化的政治规则影响我国政治制度和执政党的建设,世界一体化进程将持续不断地对各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制度建设不得不进行适应性变革,以此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党的建设来说,将党的工作与全球化接轨的重点就是党的领导制度按照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理,将我国政治体制的运转规则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此来进行执政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地位是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理论原理和实践过程上的延伸”[13],反映出我国特有的领导优势和制度优势。从国内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质量水平提高期、实现现代化的酝酿过渡期。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表明人民目前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而且转向更关注民主、法治、生态等精神生活,这些对党的治国理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国际现状和国内需求的双重挑战下,如何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实现治理效能的转换,仍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挑战
  共产党是准备长期执政的党,在由百年大党转向百年强党过程中,除了要直面所处环境的压力外,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法时刻接受实践与人民的拷问,党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倒逼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目前,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需求呼唤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过去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必须摈弃。同时,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部分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自我意志不坚定、法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到位、个人私欲占主导、官本位意识较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而犯错误。[14]另外,党内监督存在认识误区,监督责任不够明晰,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所以系统化、体系化、针对性强的监督体系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仍有待完善。与党内监督相匹配的是党外监督,主要以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主。但是目前人民监督力量分散、参与深度不够,这成为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最大障碍。[15]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只有党的自身够强、够硬,党才能保持住初心和使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干实事、干好事。
  四、积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
  积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首先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毫不动摇;其次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加强党与多方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此保障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最大化转换。
  (一)坚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具有重要作用。[16]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领导体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集中力量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此,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提升治党管党水平。同时,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将党的自身建设摆到首位,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更好地将党的领导这一项制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二)加强党的领导与多方治理体系协调配合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多方治理主体综合发挥各自治理资源和政治权力的作用。国家权力在不同层级部门进行分割和整合造成权力分散化、碎片化,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成果细微。[17]51破解这一问题,需要重新整合权力、合理划分权力,加强各个部门、层级的联系,协调各个部门或各个层级的关系。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协调各个部门或各个层级的工作分工和权力分配的中间人。强化党组织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理顺党组织与其他各级组织的关系,通过积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协调各种权力关系,确保党在国家权力体系架构中始终作为最高政治力量进行最高政治整合,实现治理过程的有序性和治理结果的向优性。同时,中国政党制度不仅要理顺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更要协调好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型的政党制度,能有效减少国家治理过程中相互掣肘、相互推诿的负面影响。[18]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立足执政党主体地位,发挥执政党主导作用,也需要发挥参政党凝神聚力、集思广益的功能,实现多党合作治理的最大优势和有效路径。我们党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营造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良好政治氛围,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给予政策支持、环境保障,而参政党要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献智献力。   (三)全面有效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体制机制的约束与规范能有效促成制度优势的良性发展与正向演进。首先要完善党的领导落实机制,提高党的领导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发展性,协调好党的领导制度与其他各项具体制度的分工与配合,提高国家制度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能力,实现党的统一领导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有效衔接,依靠工作落实机制合理划分和分配国家权力,科学调配资源,保证国家政治制度顺利运行。其次要落实好党的治理效能评价机制。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好坏、领导能力的高低、核心地位的穩固需要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而最权威的评价标准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支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依靠,合理合法运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导核心。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的监督评价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时改进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制度公信力与人民认可度相统一,构建人民群众满意的制度体系。最后,要健全党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要依法执政、依规治党。[17]57党纪党规在党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严明党员纪律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要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五、结语
  需要认清的现实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熟与定型过程,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样要历经联系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制度自信,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
  [3]沈传亮.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N].人民日报,2020-04-29(09).
  [4]周建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涵、定位、意义与内在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28.
  [5]张建.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J].邓小平研究,2020(06):80.
  [6]蒋英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四重来源及其整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4.
  [7]张晓明.党领导人民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J].求知,2020(0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9]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3.
  [10]王光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J].新疆社会科学,2020(01):10.
  [11]习近平.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EB/OL].(2020-10-14)[2021-02-19].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014/c64094-31891721.html.
  [12]沈建波.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03):51.
  [13]汪仕凯.先锋队政党的治理逻辑: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透视[J].政治学研究,2017(01):34.
  [14]曹雪菲,唐睿,王茹洁.新形势下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01):84-85.
  [15]李晴,刘海军.党的领导制度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分析[J].长白学刊,2021(01):8-15.
  [16]陈文泽.治理的中国语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12):10-19.
  [17]魏晓文,秦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研究[J].理论导刊,2021(01).
  [18]袁延华.中国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N].人民日报,2017-06-30(07).
其他文献
随着贸易方式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跨境数据流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支撑.但我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如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跨境数据流动立法体系、缺乏跨境数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奋发开拓未来的战略举措。江苏省政协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強化政治责任,落实关键举措,以讲严求实作风努力把“规定动作”做到位、使“自选动作”有特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一  突出一个“悟”字,聚
联合国将12月9日设立为全球“反腐败日”,这使我们每年都有机会重提反腐败的话题.应当说,“腐败犯罪”是人类社会的“毒瘤”和“附随物”,具有社会的“排污功能”.“腐败”不
期刊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既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自然保护地法》中的重要内容.考虑到作为管理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特殊的空间属性——“嵌套”
近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高频词之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是吹响了文化与旅游战线追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时代号角。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提出,自改革开放以降的40多年里,经历了从行政配
2021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
在一个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全球税收治理的逐步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全球税收治理概念源于全球税和国际税务组织的提议与探讨,在联合国发展筹资系列会议中得到传播与发展,
现行法律确立的“政务处分——行政惩戒”之双轨处分体制面临监察监督能力不足与行政惩戒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应以准确界定两种处分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政务处分和行政惩戒分别属于外部(异体)监督和内部(同体)监督,两种监督在功能上互不可替代,前者实质上是对后者的再监督.从微观层面看,监察机关与任免机关存在分工、配合及监督制约关系.任免机关对其所管理的公职人员之违法行为具有优先处分权,但职务违法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应由监察机关处理.二者的配合主要表现为任免机关作为协助主体所承担的协助义务及在处分工
与其考察继受法益知识本身是否真实可靠,不如细致研究法益知识本身的本体功能,从而探索出契合我国司法实践需求的本体知识.法益定义应在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做出:前者是指,根据自然法的基本原则所应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后者是指,根据自然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自由主义的实现依赖法益论的坚持与完善.法益的状态说与利益说之争蕴含着前实证法意义上的法益上升为刑法法益的正当性难题,应坚持人本主义法益论去逐步解决.法益抽象化、精神化并非不合理,不合理的仅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立足新阶段、推动新发展、构建新格局,必须要找准新起点、把握新要求、打开新局面。  回望来时路,找准新起点  新发展阶段的起点,正位于“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