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几点差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日本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层次的交流。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了解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可为探索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中日交流 语言交流习惯 差异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友好交往。当前,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在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层次的交流。但是,伴随着交流交往的密切,除了在意识形态、贸易等层面产生摩擦外,由于语言交流习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本文通过考查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探索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
  通常,人与人进行对话交流时,为了使会话流畅圆满地进行下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采取一些办法或技巧。比如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说话,选什么样的话题,说话时用的语调、语速,以及以什么恰当的时机结束会话等。构成会话方式的要素、技巧等,在广义上被称为交流形式[1]。根据民族、地域及说话者所居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交流形式。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摩擦,不仅是因为语法上的差异,更多是因为各自所在群体固有的交流类形式的不同。异文化之间交流时,往往会用本国文化的尺度衡量对方语言表达的方式、内容、态度、举止等。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交流交往同样会因此产生意想不到的误解。如果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交流方式,这种误解就会加深,从而产生不应有的摩擦,甚至于偏见、憎恨。一般来说,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弄清误解产生的原因,才能尽可能避免误会,使具有异文化的人们顺利地交流。笔者结合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实践,从下述四个方面简析中国人与日本人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
  一、日本人“反复确认”,中国人“一次完结”
  一般来说,问候语、寒暄语大多不具有传达实质内容和有用信息的功能,但是,它们具有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是人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不管是中国语的“你好”、“多谢”、“祝你好运”,还是日语的“こんにちは(你好)”、“頑張って(请多加努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等,这些问候寒暄语在与人相识、分别或致谢的时候,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起码的礼仪社交规范。但在使用这些寒暄用语时,中国人与日本人使用的频率、时机,以及伴随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收到了日本人赠送的礼物时,按中国人的一般做法,当场致谢后一般来说以后不再致谢。而这样的话,作为赠送方的日本人则有可能会担心对方不喜欢该礼物或送礼一举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也可能误解为中国人不懂礼貌,其实这种误解的产生原因是中日在使用寒暄语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还反映在非语言表达行为的肢体语言上。日本人会反复几次鞠躬行礼,而中国人往往只是浅浅地点头示意。如果不了解彼此的这些习惯,在交往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或不快。
  二、日本人“自我展开”,中国人“主动询问”
  日本人初次认识中国人,经常会觉得中国人直率、爽朗,但又会觉得某些方面被冒犯而产生不快;而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人彬彬有礼但客套有余真情不足。中国人和日本人在第一次见面会话的前几分钟各自谈论的话题——“自我展开”还是“主动询问”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谓的“自我展开”是指主动向对方提供自己的情况或信息的发话,如“私は○○と申します(我叫○○)”、“○○に住んでいます(我住在○○)”。而“主动询问”是指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和信息而主动向对方提问的发话,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等。从“主动询问”话题数来看,中国人远高于日本人,约是日本人的三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会话的前段时间重点放在询问对方的情况而不怎么言及自己的事情。这是出于关心对方的心理,相反也期待对方询问自己的情况。从“自我展开”话题数来看,日本人高于中国人,约为中国人的两倍,也就是说,在会话开始阶段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主动地提供关于自身的一些简单情况和信息。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如果主动询问对方就会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
  在提问过程中中国人常常使用的是带有“什么”、“哪里”、“为什么”这样疑问词的疑问句。通过这种具体的直接的询问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增强彼此的亲近感,即使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会问及一些诸如工作单位、收入情况,以及婚姻与否等问题。这种疑问句不能简单地用“Yes”或“No”回答,而必须具体回答,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认为被冒犯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快与反感。而日本人在提问时多采用真伪疑问句,如一开始先问“お名前を聞いてもいいですか(可以问一下你的名字吗?)”而不是“お名前は何ですか(你叫什么?)”,“お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有工作吗?)或“何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可以委婉地引导对方自发地说出询问方所需的情报而多方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如果彼此不了解这种习惯的差异就会产生如前所说的误解。
  三、日本人“频繁赞扬”,中国人“互开玩笑”
  日本人为了确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常不吝啬使用美好的词汇赞扬对方,哪怕事实并不是如此。如看到女性新换的服装时总会说,“きれいですね、本当にお似合いですね(真漂亮,太合体了)”,对对方做的事情会说,“うまいですね、お上手ですね(干得真漂亮,真棒!)”,碰到带着孩子的母亲总是说:“お子さん、可愛いですね、頭がいいですね(这孩子真可爱,真聪明!)”。而中国人则较少刻意地表扬对方,如果在某些方面欣赏对方,就较少用语言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是默许默认。如果频繁夸张地受到赞美,就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觉得对方虚伪。中国人在熟悉或关系亲密的朋友、同事之间,则喜欢用辛辣的语言互开玩笑以表示亲密无间。如“瞧你胖成啥样了!”“你生在非洲的话算得上是白人。”“你可真笨!”等。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能够承受并能回应对方夸张、刻薄的“攻击”,但生长在频繁褒扬和鼓励环境中的日本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觉得中国人尖酸刻薄没有情趣。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会给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带来障碍。
  四、日本人“含蓄暧昧”,中国人“直截了当”
  与日本人打过交道的人,经常会觉得日本人说话含蓄暧昧,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主张。那么,日本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绕弯儿地间接地表达而不直述其意呢?
  首先是拒绝和否定对方的情况。比方说,朋友邀请自己“今度の日曜日、よかったら、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かない?(这个星期天,如果可以的话,一块儿去看电影吧?)”、日本人不会说“いかない(不去)”或“いけない(去不了)”,而只是暧昧地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有点儿……)”等加以推辞,而对方也不会问理由,爽快接受对方的拒绝。而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直接说:“对不起,我不能去。”然后一般会说明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如果不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理由,邀请方就会感到不快。日本人在否定对方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在否定之前,先给予对方肯定。比方说,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说:“あなたのおっしゃる事ことはもっともだと思います。しかし、私は賛成できません。”您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可是我不能赞成。或“ご意見は良く分かりました。考えておきましょう。(您的意见我已了解,我会考虑的)”,实际上已经拒绝了对方,但日本人也不会产生误解。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都使用这种委婉的拒绝和否定的方式,使得交往圆满地进行。中国人一般的做法是,会先清楚地讲明自己不能采用对方的意见,再说明理由。比如上述被邀请看电影的例子,中国人一般会直接说:“对不起,我去不了。今晚有事儿。”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语言交流习惯上是有明显不同的。与欧美语言相比,中国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的语言,语言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中日的民族特性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彼此在交流交往上的摩擦和误解。坦诚地接受这个事实,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彼此民族的特性和文化差异,才不会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尺度和习惯衡量对方,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达到友好交流交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水谷信子.話ことばの表現[M].东京:筑摩書房,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张扬个性,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并从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数学学习 学习方式 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进行调查,发现视觉词汇隐喻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关键词: 视觉词汇 隐喻 国内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基本认知机制。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一味地听讲,死啃课本。老师则过分迷信教材、教参和教案集,受这些框框的限制,不敢对教材作大胆的
期刊
庄严而辉煌的一刻终于到来了。10月1日上午10时,我站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附近,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50年庆祝大会的升旗仪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嘹亮的国歌声,
经常看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拿着一个学具盒,在这个学具盒里装着各式各样的学具,有小木棒、彩色图片、塑料板等,别看这些小东西不起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合理地运用这些学具,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教学效率谈谈看法。  1.合理运用学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让学生操作学具是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
期刊
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更是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和检查
期刊
巨紫香是巨峰×紫珍香杂交育成的鲜食中熟葡萄新品种。果穗长椭圆形,平均穗重750.0 g,最大穗重1 460.0 g;果粒长椭圆形,平均单粒重11.5 g,果实黑色;果皮中厚,果肉细,肉质软硬
摘 要: 高职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教学现状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
摘 要: 作者结合浙江财经大学日语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基础日语》课程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将任务型教学作为主要手段,学生是主体,通过完成一项任务调动学生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 《基础日语》 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主体 日语交际能力  一、《基础日语》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日语》课程,即大学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韩汉单元音的对比更直观化,同时更有利于完成韩语单元音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多媒体 韩汉单元音对比 韩语单元音教学  1.引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迅速被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代替,其中多媒体成为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对于中国汉族初学者学习韩国语来说,语音过关是学习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教学效果将对汉族初学者的韩国语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