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四个关键:战略、适配、信任、资金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也是一名创业者,由于在易到的一段经历中受挫,让我怀疑过自己,这也促使我停下来,好好地想一想创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许重新理解创业,首先要从学习失败开始。
  如今,作为顺为资本的投资合伙人,在一年多时间里,见了很多寻求投资的创业者,看过很多新的创业项目,对于创业与投资,也有了更多深度思考。在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角色转换中,更能体会到创业中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战略要正确、人和事要适配、团队要值得信任、资金要合理运用。
  一、战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
  战略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决定命运走向的关键问题,但我们都知道,找到一个真正好的战略往往是很难的。尤其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互聯网环境下,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加快,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资本环境也瞬息万变,战略规划的难度被大幅提升了。
  为了找到正确的战略,第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我们的战略应该从哪里出发:到底应该是概念先行,还是问题驱动?
  什么是“概念先行”?互联网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出现新的概念、新的名词,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新零售、消费升级、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等。大家很容易把这些新概念当作必然发生、必然正确、必然有价值的趋势,甚至想当然地将这种趋势当成自己的战略目标去追求,还有些人会为了追赶这些新概念而去创业。
  我就见过一家卖饮料的公司,居然说自己的战略是“引领消费升级的趋势”。虽然消费升级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当下的一个大方向,但是作为一家公司,把自己的战略定位为“消费升级”可能就会有问题。
  概念先行,其实这是蛮讨巧的一种做法。人们总是觉得复杂的思考过程和逻辑太费劲儿,最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新鲜的概念或是名人说的,就太好了,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值得追随的趋势。所以我们总是乐于创造和跟随新概念,但我认为很多新概念可能本身只是一种设想、一个愿望,远远不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如果自己接受了表面的新概念而放弃了真正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忽悠了自己,甚至无意中已经开始用这个概念去忽悠资本、忽悠用户,并乐在其中,沉醉在率先获得新知的光环中。
  那什么是“问题驱动”呢?以易到为例,我们当初的出发点是真正从解决问题本身出发的。当初我想要做易到,也没有说要去追赶移动互联网或者是O2O的浪潮。我的初衷就是要解决问题。我关注到身边的问题,比如说出差打不到车,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模糊地感觉到可能基于“智能手机+3G网络”能够提供一个在云端的虚拟车队的可能性。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解决真实存在的需求,这样的出发点可以帮助创业者明确创业中的关键问题。
  除此之外,用问题驱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对这个问题会有真实的关切和体验。当你真心实意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创业中内心一股长久持续的动力,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忘初心。如果你的出发点只是要抓住机会,以新的概念为出发点,而没有真正的初心,就会很容易放弃,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投机”。所以,我认为你在思考启动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是问题驱动,而不是概念先行。
  二、创业,选择适配你的事情
  先说一个例子:2007年,阿里刚刚收购了雅虎,曾鸣教授去做雅虎CEO,他让我去做顾问。我因此看了很多业务,临走的时候给曾鸣教授提交了一份报告。我在报告里说:第一,雅虎的搜索肯定守不住;第二,只要雅虎还在阿里的大体系里面,肯定做不好。原因就是阿里做电商、偏销售,而雅虎做门户、做新闻,基因就不一样。再比如,阿里后来也尝试做社交,但一直不温不火。没办法,这是企业的基因所决定的。


  我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易到并不是我最想干的事情,只不过通过理性地判断,在想干、能干和可干之间,我找到了一个交汇点。当时我想干的事情很多,但那些事不见得是我在创业中该做的商业选择。
  易到后来遇到的挑战,跟我的个性包括团队的特质有很大关系。易到A轮融资的时候,一个投资人跟我们谈过,当时签了投资意向书,可还是没投。后来他评论说,易到所做的事情和我这个人的特质不太匹配。
  当时我听了不太服气,现在我必须得承认,他说的是对的。所以在易到,特别是到了竞争补贴的阶段,在很多关键时刻,我没有做出最合理的选择,这和我的性格特质有关。有很多人认为易到最后没打赢这场仗,是外因造成的。外因当然是存在的,但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易到所做的事情不是最适合我的。从这点来看,我就没那么大的遗憾了。
  在消费升级和追求品质的浪潮中,可能我会再次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事情,但是在考虑下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我更想去找自己内心真正享受、真正热爱的东西,更接近于我内心深处最需要的东西。
  这些经历给我的启示是,不管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人,都要找到适合的、跟自己的特质相匹配的事情,这样领导力才有发挥的空间。
  不过不要担心,不管你是什么特质的人都可以获得领导力,因为人人都有领导力。在获得领导力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三点:
  1.勇敢地做自己。
  2.去搭建你真正喜欢的团队,因为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
  3.去做与你的特质和领导力相匹配的事情。
  三、寻找信任你的初创员工
  选择员工就是为你的公司搭骨架,很多人在找创始员工的时候,都希望找“最好的人”。易到最初创业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后来发现,这就是一个妄念。因为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品牌,生死未卜,最好的人凭什么要选择你?在这个阶段,能找到愿意跟着你一起干的人就不错了。如果是找合伙人,要找你相信的人;而找初创员工则是相反的标准,要找相信你的人。
  实际上,初创员工宁可“笨”一点也没关系。我也遇到过“分析型”的人,把你的业务和公司状况分析得底儿掉,做事情靠不靠谱,要先被他论证一番。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一切都还是雏形,所以,要告诉他这番事业一定靠谱,对你来说非常吃力,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也很难被说服。这类“分析型”的人,往往是外企高管,本身头脑很好,也很会分析。对于新机会,他们有投机心理——向往互联网创业,本身收入也不错,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初期的事业,会从审视的角度出发。   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人,跟我前后“纠缠”了10天,依然“纠缠”不清。今天被你说服了,明天可能又有一件事想不明白,跟你聊半天。我也会因此觉得沮丧,反思是自己的说服能力不够,还是诚意不够。这是一种很消极的状态,还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在初创时期还不如不找这样的人,寻找那些简单的、愿意相信你的人反而更好一些。初创公司的事业未来如何发展,可能连创始人也说不清楚,可是有人觉得这件事挺好,愿意相信你,或许他不够优秀,但这些都不要紧,在一个公司搭骨架的阶段,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凝聚相信你的团队力量。哪怕你们的创业最终是错的,但因拥有一帮狂热的“粉丝”,相信你,跟随你,整个团队也会呈现出一种“相信”的状态,这种状态比高学历团队要好得多。
  事实上,只要你的团队没有发展到一二百人的阶段,就没必要想所谓的“长肉”。在这个时期,你对牛人是没有吸引力的。虽然你可能自认不错,但是真正投入到整个人才市场中你就会发现,和你有同样竞争力的公司多得是。这个阶段,就踏踏实实地在朋友中找吧。有人愿意和你做,那是人家相信你,已经很不错了。
  四、关于资金的四点反思
  早期,我没有什么融资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时候,我们都是找亲戚、找银行、找关系去借钱。记得2004年,我刚去长江商学院上学,有人对我说,你的企业做得还不错,会不会有人找你投资?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意思?怎么投资?
  今天,融资是每一个公司的必修课,很少有人像我过去那样通过短期凑钱的方式创业。
  那个时候,我不懂什么是投资,或者说一直都不懂,包括这次易到的创业。我的思维一直都是自己掏钱来创业。因此,在易到融资的问题上,我犯了很多错误。
  易到曾经融了很多轮次的资金。在易到的投资历程中,有一流的风险投资,有携程,有大的PE(私募股权投资),也有最后并购售卖公司的情形。从融资到最终卖掉,应该说在投融资方面能碰到的情况,我都碰到了。易到在融资期间犯了很多错误,现在回过头来,有四点需要反思。
  第一,究竟该什么时候融资——在别人看好你的时候尽量多融资。
  易到一共有四次融资,其中有顺利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所有的错误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我们在2014年C轮融资时所犯的错。
  2014年,易到的C轮融资很顺利,我们从来没有感觉自己这么红过。一出门就有很多人追着找你谈,说要投我们,而且不止一两次。然而在那么好的时候,易到本可以拿到3亿美元的融资,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最终只要了1亿美元。
  距离C轮融资完成仅仅相隔3个月,对手成功完成了全球私募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此后一切都变了:别人对易到的了解可以说非常清楚,给的条件都很苛刻,而且人家给不给融资还不知道。
  在企业发展困难的时候,几乎是融不到资的。公司处境差的时候去融资,往往事倍功半,不仅过程困难,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那个时候易到处境极其困难,整个状态都非常被动。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你会在2015年把易到卖给乐视?那个时候我有选择吗?没有。
  所以,要抓住最好的时机赶紧去融资,因为只有在那个节点上,所有人对你才是正向的期待,认为你将来一定会更好。融资,其实是一个生死问题。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大部分的死亡都是因为没钱。没钱才会死,有钱都会死撑着。
  第二,究竟该融多少钱——不以估值论融资。
  可以融多少钱,不是由估值决定的,也就是说,估值低融到的钱不一定就少,估值高也不一定能多融点。真正决定融资规模的是你的核心业务需求。融资,不仅是为了业务上的花销,而且要考虑到最坏的局面,要预见面对竞争对手你需要多少钱。融不融得到是能力问题,但融资的方案和目标,就应该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哪怕出让一些股权也是可以的。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当时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就想得很清楚。他当时敢用4亿美元的估值去融3亿美元的资本,稀释了自己大额度的股权,这是前所未有的。过往大家都有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和套路,一般每次稀释股权不会超过十几个百分点,最多也就20个百分点。张旭豪跳出了这个思维局限,没有按套路出牌。
  易到就在这方面犯了巨大的错误。
  我们没有趁着好时机融进足够的资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没有想清楚融资的钱用来做什么。虽然我知道要这笔钱用来补贴用户、发展业务、投放广告,但并没有仔细地算过到底要花多少钱,更没有预见竞争环境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
  所以,在互联网行业创业,需要对竞争保持持续敏感。面对竞争,更不能心存僥幸,因为它是你在融资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将可能成为你未来面对的最坏局面。
  第三,究竟该怎么花钱——多融少花。
  融到资本之后,最常见的错误其实就是:拼命扩招、投放广告,以及业务上的疯狂补贴。这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不能为了自己的臆想去花钱,自以为是,没经过验证就开始实施。这时候更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一件事我们无法判断的时候,最好用极小的规模去测试,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自己忽悠自己,比如,以为单店模型成立,获客成本就会低。所以要多想一下,在真正形成规模之前,你的假设还成立吗?竞争来了,外部环境变了,你的假设还成不成立?所以,我认为任何模式在没有被验证之前,花钱要很小心,最好不要花大钱。
  早期易到的融资一直比较顺利,但是易到A轮融资后在花钱上犯了不少错。那个时候融的钱比较多,却瞎花了一通:先弄了一个100多人的地面销售队伍,接着又大笔投入广告推广。人的行为都是有惯性的,拿着这笔钱这样做了,至少要先干一个季度;一个季度没见声响,再给自己一个机会,觉得有些事没做到位,调整后再试一下,这一试,又半年过去了。当真正意识到问题,决定刹车,才知道停止也有惯性,从团队收缩到结束动作,三个季度很快就这样过去了。这个时候,损耗已有七八成,剩下的钱也只剩下两三成。这时候对公司发展来说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你开始什么都不敢尝试了。最后,为了公司安全和“过冬”考虑,不得不进行裁员。   当今这个时代,融资貌似越来越容易,数额也越来越大,如果没融个1亿美元,连媒体都不屑报道。正因如此,大家对融资的预期越来越乐观,花钱也越来越大手大脚。但创业者要为自己没钱的情况做最坏的打算。没钱,就会从人事下手,削减预算,但是扩张容易,裁员却很难。扩张不见得涨士气,裁员一定伤士气。公司招人需要谨慎,招的人越多,管理问题就越多,初创公司应处于尽可能少的管理负荷之下。
  因此,要多融少花。融钱的时候尽量多融点,具体花钱的时候不能瞎花。只要账上还有钱,你就不会“死”。
  第四,究竟该如何看待估值——不要被它操控。
  作为一个投资机构,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创业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当风险明显看多的时候,投资人都会有观望心态。在易到A轮融资的时候,我去找一家资本方谈。当时,资本方的合伙人问我:“你准备要多少钱?”我说:“1000万。”他接着问:“什么估值?”我回答:“5000万。”这时候他反问我:“美元吗?”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被冒犯了。其实人家觉得价格贵很正常,而且的确这个价格并不便宜。
  后来因为觉得当时对方没投我,还不尊重我,我就在心里稍有抱怨。所以,在C轮融资的时候,这家资本方再找过来说要投易到,我拒绝了。回过头来想,这种本能的情绪是错误的。创业者要学会放低心态,对愿意投资你的人报以感激之心,因为创业有风险,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哪怕当时你很红,很多人推荐你、投资你,这都不代表你已经成功了。
  融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代表你就值这么多钱,也不等于你有这么多钱。如果你见了100个投资人,其中90个都不投你,这很正常,不必否定自己,也没必要在最终做成的时候,去讽刺当时没有投你的投资人。这些事都没有意义。
  还有一点,往往因为创业者自身的虚荣,希望自己成为独角兽,或者市值排在多少名,所以会非常关注估值。但我常常见到一些创业公司因为融资过高、估值过高,导致下一轮融资很困难。因此,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我在C轮融资的时候没有敢要太多的钱?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估值不够高,股权会被过度稀释。现在看来,这个估值真的没有一点意义,真正跟你砍起价来,人家根本不关心你上一轮是什么估值。如果你的估值很高,那么到下一轮估值只能更高;否则,投资方无法获利。这时候,倘若你的业务没有做到足够大,上市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投资者并不糊涂,不让公司上市,就无法获利。大家常常觉得估值低会吃亏,其实只要业务做好,你想怎么样都是可以的。估值没有多大意义,可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估值就像一个心魔,总是不由自主被它控制着。
其他文献
“与改革开放同岁的格兰仕,发展40年来,一直用心于一件事情:专注制造,为用户带来超越期待的产品。在企业发展的路上,我们既要走得快更要走得稳,做500强重要,做500年更重要。”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梁昭贤对格兰仕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家电已经发展了40年,而格兰仕从1978年创业到今天,一路见证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启蒙与发展。“只有赢得消费者,才能拥有全世界。”这是格兰仕集团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是格兰仕成
期刊
一直以来,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沟通协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客户服务角度看,企业内外存在无形的墙,响应速度慢。从市场、销售的角度看,收集客户需求数据——完成客户画像——生产产品满足客户是一个长链条行为,无法动态地、主动地、实时与客户进行互动,更没有方式快速定制并推荐给客户产品。这些痛点给营销带来了重重阻碍。而智能时代的到来,将营销协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营销协作3.0时代,让企业能更加便捷地直面客
期刊
消费者在决定是否進行网购时,不仅会评估商品本身,平台的送货服务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评判标准。例如,顾客会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及时、可靠地收到所订购的产品。良好的物流服务可以增进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平台企业的顾客保持率和盈利能力。调查显示,82%公司流失的顾客是因为不愉快的服务经历,将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快递员的服务态度一般。尤其在购物节,快递能否按时到达、服务能否贴心、商品能否安全很可能成为争夺顾客
期刊
小崔是天津某生产混凝土和石材大型切割设备厂的一个项目型销售人员,最近了解到北京某大型建筑承包商承接了一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需要用到大型的切割设备。得到这个消息后小崔与该承包公司的采购部李经理取得了联系并立刻动身赶往北京。  见面后李经理说公司目前正处于供应商调查、初选阶段,有几个厂子已经开始与我们接洽,你也可以把你们公司的一些资料报过来。小崔试探性地问李经理目前有几家厂家参加竞争,李经理提了一个
期刊
今年接触到很多公司决策者,几乎每個人都在关注“创新”。这其中至少有50%的伙伴,将“创新导向”列入了公司倡导的工作理念之中。虽然,每个组织创新实现情况不一样,但决策者们期望通过组织创新,来推动组织变革与发展愿望是一致的。  遗憾的是,并不是决策者号召“创新导向”,就会有好的结果。大多数决策者对组织的创新水平并不满意,在我分析,问题可能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理解创新的驱动力源自哪里  创新源
期刊
能量像一股双向流通的电流,在整个企业内运行。能量从CEO开始,通过一连串面对面且日渐扩大的传播,一路流向基层——甚至流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领导者可以运用能量向其他人灌输目标、解读目标、鼓励他们追求目标。领导者还可以通过能量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反馈。能量是沟通、准备和目标的副产品。此外,能量还是一股可以被觉察的力量。“过去11年我发现,自己在任何场合散发的能量都会被团队吸收并反映出来。”一位CE
期刊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呆久了,就容易思想僵化、自我封闭、不求进取,如何保持一颗永远上进的心,就需要管理者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意识和能力,而如何做到管理者的自我革新实属不易。  当代管理者应该是这样的人:首先搞好维持管理,然后动员下属、上级、同事以及外部有关人员,主导改革,切切实实地在自己历任的各个职位上积累造福于后人的永恒财产。此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精诚团结、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使全员充分发挥
期刊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报告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4至8亿人因自动化发展而失去工作,在中国2/3的雇员将被自动化取代。这一报告使许多职场人士陷入担忧。那么,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应对AI的挑战,让现有的一些职业不被机器取代呢?  实际上,未来人们收入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与机器配合默契。配合得越完美,你的价值就会越高。如今正在提倡的新工匠精神为职场人士创造了独特的价值、为稀缺人
期刊
奖励激励  激励与奖励,在大多数人眼中,区分并不是特别清晰,两个词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巨大的区别。  首先,从定义入手,奖励的含义是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而激励代表的是激发勉励,使人振作。  接下来,从两者的内容上加以区分。  因果层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前和后、因和果上。奖励主要是对于结果的给予,而激励多是先是因。奖励是行为的果,而激励是行为的因。  包含层面:奖励是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
期刊
如果錢包中有两张100元人民币,其中一张是很新的,另一张看起来旧旧的,你会选择先花掉哪一张呢?  在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如果市场上存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是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是劣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使用劣币而将良币储存,久而久之良币就会处于被收藏、融化或者被输出国外的状态,劣币流于市场,良币退出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