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匮乏与群体的失落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姬秉新,男,1950年生,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研究。
  苏向荣,男,1982年生,甘肃秦安人,在读硕士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女性题材,个体,群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16—04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组成,在分工与合作中共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但在农业生产时代,男子承担着更繁重的劳动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后,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就逐步被男性独霸,女性则成为“弱势群体”,集体失语。进入工业社会后,在创造社会财富上,女性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妇女解放及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史学研究领域随之拓展,特别是新叙事史对传统宏大叙事方式的解构,“草根叙事”越来越受到关注,女性题材历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历史教育中女性题材的史料或故事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中,女性题材历史受农业社会男权历史的影响,或被忽视、或被省略、或以偏盖全或评价不公,历史教科书处理女性个体与群体史料或故事的方式也失之偏颇,给孩子们展示的历史几乎被男子占尽。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题材历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考察,探讨其长期缺失的原因,借此说明女性在推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回归的价值取向。
  
  一、现状考察
  
  中学历史课程是展示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个窗口,为学生展现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轮廓。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由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共同构成,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因此女性题材历史在课程标准中应当有所反映。但翻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却见不到关于论述女性历史的内容,哪怕是片言只语。如在三个必修历史模块的25个学习专题中,共提到了24个历史名人,却没有一个是女性。在选修历史六大模块中,共提到的44个历史名人中也没有一个是女性,仅仅在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中提到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这个神庙供奉着雅典娜女神。再如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所涉及的22位杰出历史人物当中也没有一位是女性;在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中没有任何关于女性所遭受的创伤和所作出的贡献的论述。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缺失,是不完整的,至少在性别上有失偏颇,存有歧视女性的嫌疑。
  课程标准中缺少女性题材历史的描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多版本教科书,对此是否会有所弥补呢?这里以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做粗略统计:
  人教版九本教科书中共出现历史人物1351人(必修三本597人、选修六本754人),其中女性人物仅有71人(必修三本12人、选修六本59人);先后出现各类人物共4768人次(必修三本共1814人次、选修六本共3954人次),但女性人物仅出现176人次(必修三本33人次、选修六本143人次)。
  岳麓版九本教科书中共出现历史人物1161人(必修三本414人,选修六本747人),其中女性人物仅有58人(必修三本17人,选修六本41人);先后出现各类人物共4810人次(必修三本共1189人次、选修六本共3621人次),但女性人物仅110人次(必修三本21人次、选修六本89人次)。
  从以上粗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新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女性人物的描述也没有超脱传统史书宏大叙事的模式,反映女性群体生活的历史题材偏少,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从个体来看,女性题材的历史大多停留在政治层面,而女性因长期受传统道德观与妇女观的影响,在政治上少有建树,这样的历史叙述方式难免忽略了群体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比如人教版教科书中涉及的政治类女性历史人物有王昭君、花木兰、武则天、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褒姒、杨贵妃、慈禧、秋瑾、宋美龄、宋庆龄、江青、伊丽莎白女王、玛丽、特雷西娅女皇等;而不在政治类范围内的女性历史人物仅仅有李清照、阮玲玉、白杨、丁玲、向秀丽、中国女排、居里夫人和乌兰诺娃等;非政治类历史人物仅仅占女性历史人物的1/3。从群体来看,对女性群体题材的论述也依然以政治线索为主,日常社会生活层面的女性历史则很少涉及。由于在工业化(近代)以前,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基本被剥夺,女性杰出人物从政作出的贡献远不及在其他方面作出的贡献。高中历史教科书受传统史书重视政治的写作手法的影响,以政治史为重心和发展线索,对女性历史的描述大多仍停留在政治层面,因而无法全面地反映群体女性的真实历史,如广大妇女在生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中的贡献与作用就很难看到,结果几乎造成女性群体题材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即使对个体女性中个别名人有生动展示也无法掩盖群体女性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失落。
  
  二、“缺席”的成因分析
  
  考察分析女性题材历史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缺席”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对妇女行为的束缚和社会角色的定位致使女性群体集体“失语”。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社会基本是男子独霸话语和权利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深受“三从四德”等男权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小农经济时代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是女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才是女子活动的天地。“社会自文明史开源,人类的社会被划分为两大板块,一块为男人的领地,名字为社会;一块为女人的寄生所,名字为家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正常运转的理想武器,女人便毫无例外地承担起相夫教子的重任,在家中恪尽职守,确保自己的丈夫安心地在外为国尽忠。这样,女性自然地与政治绝缘。在男人主宰的政治体制内,女人从政被喻为“母鸡司晨”,甚至被当作“红颜祸水”而“祸国殃民”,如妲己、褒姒、杨贵妃等。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贤妻良母,并为贞节烈妇树碑立传,如西汉刘向著有《列女传》八卷,东汉女史学家班昭著有《女诫》,唐代宋若莘著有《女论语》。这种社会伦理道德的导向性规范致使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只能默默地奉献,将一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之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丧失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创新之作为,成了男子的附庸而长期“平庸”。无怪乎鉴湖女侠秋瑾这样说道:“二万万男子,是人了文明的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身儿是柔柔顺顺地媚着,气虐儿是闷闷地受着,泪珠儿是常常地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地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女性都是以牺牲自我来保全民族大义而受到了赞扬;武则天则是挑战了正统观念以一个无字碑的形式宣告了她政治演出的谢幕;而吕后、慈禧之流因其自身的污点而“祸国殃民”。正是这种男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对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当定位,导致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集体“失语”。
  2.在以政治史为主导的传统史学研究成果和以宏大叙事为主要历史叙述方式的史书中,“草根”女性的作用被边缘化,相应的造成了中学历史课程中女性题材历史的缺失。
  如果说农业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那么近代工业化社会开创了女性解放的时代,少数中国女性成为知识女性,具有出国留学、拯救社会的自立精神和投身革命、慷慨赴难的爱国情怀。大量中国女性已经开始走出家庭,寻求男女平等、自立和解放。历史课程为何对此不着笔墨呢?我们认为,在传统史学研究体系中,政治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重点,是近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主线,如往往以革命或改革作为历史发展的标志或转折。这种历史叙述方式常常与意识形态和抽象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草根叙事、日常生活叙事、私人叙事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轻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思想文化史,因此,排斥了“草根”女性的历史作用。女性题材历史的边缘化,致使历史研究方面女性题材的成果长期匮乏,也导致了女性题材历史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缺失。
  3.中学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对于女性群体历史的漠视。
  固然,大多数女性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社会里默默无闻,不见经传,但平凡不意味着“死亡”。在农业社会里,女性以她们独特的方式维持着社会道德与伦理秩序的运转。“你种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田园生活是小农经济下广大民众的理想,男女的合理分工与紧密合作才使得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发展得到保障。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选用的女性题材历史无外乎中国女性中的杰出人物,如烽火戏诸侯的褒姒、汉初的吕后、汉代和亲的王昭君、北魏时期的冯太后、陈朝灭亡时的张贵妃和孔贵嫔、一代女皇武则天、唐代和亲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革新棉纺技术的黄道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清末的西太后慈禧、被后人称作“国母”的宋庆龄、与蒋介石政治联姻的宋美龄、女作家丁玲等。这些仅仅是女性题材历史的冰山一角,不能代表女性群体。中学历史课程中始终缺乏关于广大底层妇女生活的历史叙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漠视与缺失。在建构社会生活史的当代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中,女性题材历史已经受到了历史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比如美国的历史知识观之一是“历史的主角是人民大众,所以历史知识应该包括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各种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妇女的发展史”。1999年《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社会史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而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中,个体女性题材历史的匮乏和群体女性题材历史失落的现象还未能纠正,要建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共处的社会生活史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从生活史视角对女性题材在教科书中回归的重构
  
  中学历史新课程不应仅仅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简单组合与呈现,也应展示人类生活史。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应当纳入生活史的范畴,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展现,不仅仅是女性个体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关于女性群体的历史。女性在工业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受到社会的重视。“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新消费主义,而且赋予了女性新的角色。这场革命对女性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几百万年前农业革命对她们所产生的影响一样。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反映女性在政治以外的领域内作出贡献的论述还不够。女性在哺育、纺织、园艺、饲养、烹饪、缝纫、刺绣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优势自不必说;在医学上,如甲午战争前金雅妹、柯金英、康爱德、石美玉四位学医的女留学生,她们回国后为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个体女性的叙述应当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呈现,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对女性历史的全面认识。但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所选择的个体女性仅仅是某一特定群体的代表,比如武则天、王昭君、宋庆龄等是政治精英,李清照、白杨、丁玲是文化精英。而为数众多的底层群体女性才是真正维系大众生活、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对于这些普通女性群体的叙述,应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草根式的考察。在这方面,美国历史教科书对普通女性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中产阶级的妇女把她们自己从乏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可以把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当中,比如教育孩子,手工缝制和刺绣,设计食品。此时妇女杂志激增,从各方面教导家庭主妇。从烹饪和主持家政到地理学和自然科学。
  19世纪早期,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典型的一天生活是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唤醒家人之后女人要给婴儿喂奶,然后和家人一起进餐。她给其他三个孩子读圣经,和仆人一起做祷告,然后为一天的用餐而点菜。在她写信的日子里,带孩子去公园,监督女儿给小孩子喂东西和去洗衣店。女人的日程表持续到黄昏后,“喝茶之后”,她写到,“给孩子们朗读直到就寝时间……”
  这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第六单元课文中的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科书编写者从微观的角度,采用草根叙事的历史叙述方式讲述了一名普通妇女的一天,这就是那个时代普通女性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直白的叙述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一个普通妇女的生活形象跃然纸上,在细微之处显现她们的美丽和平凡,使学生形成对资本主义早期美国普通女性生活的完整认识,而这样的论述是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
  
  四、女性题材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回归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对女性题材历史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学习历史的学生有男女之分,更主要的是对女性的主体性人格的独立、完善及对女性作用的再认识。通过历史教育,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善待生命主要是指对人的尊重,不仅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伟人,也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凡人。女性题材历史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回归,增强了历史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对历史上个体女性与群体女性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看待女性在人类历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人”。“女子握生生之源,居人数之半,为社会命脉,国之兴亡,与之有密切关系”,如果“一国之中有半数无用之民,其国安能存于竞争世界?”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女性开始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这种斗争,肇始于女性争取选举权。女性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至于女性享有选举权的国家从1900年的1个增加到1910年的3个、1920年的15个、1930年的21个、1940年的30个、1950年的69个、1960年的92个、1970年的127个、1975年的129个”。女性的主体性人格在政治权利的回归中逐渐得以完善,在民主、自由与平等等政治资格逐步完善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男女平等,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课程中对于女性题材历史的关注不够,甚至抹杀了女性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女性中学历史课程中开始回归,是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人性化阐释。关注女性,不仅仅要关注杰出个体女性,更要关注普通群体女性,正是群体的力量才使历史具有最活跃最强劲的推动力,让中学生在学习男女两性历史的过程中体悟完整意义上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正是人文精神的要义所在。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考,考查目标,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46-06    目前我国的高考命题,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分省自主命题卷,都是依据两个东西,一个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含老课程版和新课程版),这是绝对依据;再一个就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主要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相关新理念和新要求,这个是参照依据,
摘 要 鸦片战争以后的三十年内,清政府根本没有海港检疫的概念,海港检疫亦未能进行。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海港检疫事业基本处于放任状态。1873年后,各地海关纷纷兼办海港检疫事务,由此进入了外人控制中国海港检疫事务的阶段。中国最初的海港检疫制度多由海关税务司建立,并且受制于领事团,具体实施则由海关医官负责。外人控制海港检疫权,产生了种种弊端,既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不利于保护本国国民健康。收回海港检
历史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15年前,笔者提出,历史学科能力结构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核心,阅读能力、阐述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其具体表现。①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研究不够细致,与欧美对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比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还有很多欠缺。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确定了历史思维能力的五个方面: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关键词]试题情境,思维能力,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2-06  情境是构成历史试题的必备要素,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一定的情境进行承载。本文中的“情境”,乃狭义之说,特指试题的材料(“题干”“素材”)、“引语”和选择题“选项”中的内容,暂不含试题的“设问”(即“问题”,另专文进行探讨)。一道好题目,应有好的情境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长时间和大范围的活动。它分为普通和特别两种类型:前者由日舰水兵临时组成,用作口岸警备的辅助手段,从1923年起还被派到日本商船上护航;后者则由日本国内的海军镇守府编组并派出执行特别任务,非法驻扎长江口岸。随着中日矛盾不断激化,日本海军陆战队日益频繁地对长江流域各种力量实行打压甚至兵戎相见。1927年,日本“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开始非法长驻上海和
Paul Robson说,基础设施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大家感觉云计算概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而且它是每一名首席信息官和首席技术官都期望拥有的工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云应用只有20%左右,尽管其去年的支出增长了近50%。  可以说,个人消费者的云应用比企业层面上的应用更快、更广泛。只需在自己的手机上勾选“启用iCloud照片”,您马上就参与到了云革命中。市场上大约有10亿台iOS设备,以及大
关键词:史观,全球史,唯物史观,历史阐释,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12-07  “史观”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追问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趋势等根本性问题,是历史阐释的基点。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多元史观时常被提及,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词频频出现在教研文章中,历史唯物主义似乎被边缘化了。2013年四川文综
[摘要]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对外战争频仍,尤以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米格都战役、第十九王朝时期的卡代什战役和第二十王朝时期的海上民族入侵为其典型战例。这三个战例不仅反映了埃及的对外战争类型、原因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军事力量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战争的最佳个案。  [关键词]古代埃及,米格都战役,卡代什战役,海上民族入侵  [中图分类号]K4 [文
关键词 演问题设计,有效交流,预留,思维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09-04  何为“交流”?《辞海》的解释言简意赅:“交流,互相沟通。如文化交流;感情交流”。可见,从词意出发,“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出并实现沟通的过程;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则是多层次的,包括知识层次,也包括情感层次。只停留
[关键词]经典力学,进化论,教学重点,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8-03    世界近现代科学史的内容,专业术语多、知识点密集,从来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状况不仅没有改善还出现了新的问题,亟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一、近代科学史内容的教学问题    在历史课中,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科学史的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