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的五大类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我们不得不来谈谈青春文学的现状。以下是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台湾诚品的两份销售排行表:
  
  从以上的表格,再结合当今青春文学的出版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青春文学大体出现以下五种类型(谨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第一:网络文学型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带着流行的色彩,它依附于网络,快速便捷地传播,聚集了大量的网络写手和读者,而这些写手和读者又大多来自于伴随网络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大量的网络作品也吸引了出版社的关注,每年从网络文学推出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出现了不少的畅销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藏獒》系列、《藏地密码》系列、《鬼吹灯》系列等。但像《边走边爱》、《很爱很爱你》、《我要修你的爱情课》、《我的爱谁出卖》这样时髦的作品,虽然并不会持续走红,但由于更新较快,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不过,网络文学由于其开放性与大众化,诸多作品只是滥竽充数或是重复,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暴力、糜乱。
  
  第二:校园生活型
  这主要取自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不管他们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离不开校园生活。初中、小学学生在心智上尚未成熟,所以会更多地关注一些童话故事、卡通、漫画,杨红樱与饶雪馒作品的畅销,是典型的例子。高中生和大学生相对较成熟,校园爱情成了不变的主题。但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场所,由于诸多原因,校园生活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年轻的作者便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叛逆与激愤,因此,偏于片面与极端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第三:异类怪诞型
  这主要与青少年的性格有关,青少年在成长期,性格上会比较好奇、躁动、叛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成长起来的郭敬明、韩寒等人,甚至成了青少年的形象代言人。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比如盗墓、鬼怪、冒险、死亡、武侠、叛逆等一些非主流的主题,在流行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一一而论。但此类图书有些过于脱离现实,宣扬过多非主流的东西。
  
  第四:流行跟风型
  当一部作品畅销或者受到很大关注之后,就会衍生出很多同类作品,这似乎并不是青春文学的“专利”。上海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我为歌狂》系列,其后就出现各种“狂”类图书。这类图书虽然不乏一些优秀之作,但大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缺乏创新。流行跟风作品多为 “快餐文学”“消遣文学”,对于读者更无多大意义。这类图书大量抢占图书市场,严重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实在让人惋惜。
  
  第五:偶像作者型
  在大陆,媒体上曾经把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蜂被称为“80 后实力派五虎将”;与此同时,也把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人称为“偶像派写作”。而台湾,藤井树、九把刀、御我、橘子等,更拥有广泛的fans。然而,不管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写作,随着他们的成名,他们本身就已成为“热点”。即使他们所出版的作品不再是一味的爱情、叛逆、青春等主题,但只要他们的新作一出版,都能引来一股销售热潮。
  当然,青春文学的出版形式多样,也不是以上五种类型就能尽括其内的,如果细究,这五种类型还会相互交叉,因此分类并不重要。分析这些类型,也只是想从整体上来了解青春文学的现状。
其他文献
土鸭室   年少时轻狂,时常愤愤不平,自以为是,颇有怀才不遇、乏人赏识的感伤,所以我曾经以鲁迅“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的诗句,用以自我消遣,并以此为题,请人设计藏书票。但是鲁迅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却没有学到。回想当初,真是青涩!  如今看到那时为我设计藏书票的王东海,送我的这款“土鸭室”藏书票,真有悔不当初的感觉。看看这款采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设计出唐朝大将尉迟恭的造型,多么的雄心勃勃
期刊
我国有许多丛书是以地名集的,如《豫章丛书》、《四明丛书》、《畿辅丛书》之类,乃地方文献之类辑。地方人士,重视乡邦文化传统,故常有此种文献付梓,既便外人研究,亦可令本地后生闻风继起,功效是极大的。与此相呼应的,是对乡贤前辈的追思纪念,或建祠庙、或刊刻遗集、或流传其嘉言懿行以供景慕,也都是极为可贵的。  近年大陆各地表彰文化名人,即有此等古风。把本乡旧有的文化名人发掘表扬出来,作为地方的“名片”,不唯
期刊
《故宫日历》 曾出版于1933至1937年的北京故宫,尽管那时正值战乱,但仍能在日历下方刷印的商号、报馆、办事处等代理发售的信息中,看出它一时间的洛阳纸贵。时至今日,经过近八十年的岁月沉淀,这个的飞速向前世界较之八十年前已是沧海桑田了,而这本日历带给我们的依然是焕发着浓郁醇香的智慧与风韵。  《故宫日历》缘何与众不同呢?    一.百年日历  这本日历是穿越近百年的时空与我们相遇的。那时,社会动荡
期刊
1949年大批大陆女作家抵台,作品题材多元。她们不只写心里思念的故乡、眼里看到的台湾,也写各人走南闯北特殊经历。其中一位文笔极好的主妇作家,来台前曾随丈夫在新疆短暂停留。初来物资匮乏的台湾,料理家务之余她埋头写作,以稿费贴补家用。抗战时期她是重庆中央大学文科高材生,遍读中外名著。此番厨台边写作,小说频获大奖。以后数十年担任儿童丛书主编,成果优异扬名书市,大家却淡忘她早期小说的亮丽成绩──看官一定好
期刊
有一本书叫做《他们其实没那么伟大》,副标“26个历史人物现形记”,它前阵子上市了。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嗯哼,它是我的译作来着。  作者威尔·柯皮在这本书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历史是一门瞎猜的学问。”做史学研究最讲究的不就是严谨的考据吗?既然一本人物史传的作者会说出这种话,你就知道他有多皮。既然作者很皮,这本书就无法正经八百地谈历史,比方,向来被视为人类伟大建筑工程的金字塔,它是这么说的: 
期刊
两岸书业界的交流已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两岸书业界你来我往,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但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交流仍局限于民间和业内人士,许多交流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有些交流组织不错,内容也很充实,但因为没有官方参与,会议结束了,交流也就完事了。许多问题业界有共识,但无法转化为成果。所以问题是年年谈,但年年都没进展。这其中根本原因是两岸长期处于敌
期刊
2009年的海峡论坛上,我有幸认识了丽文文化事业机构的执行长苏清足女士,不由感动于丽文文化三十数载专注于校园图书出版与经营的精神。当喊她“苏执行长”的时候,苏清足女士只是微笑地说,喊她“苏阿姨”即可,这种亲切感也顿时拉近了一个出版初涉者和出版资深业者之间的距离,于是更产生了走进丽文文化的念头。    丽文文化的前身是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由杨丽源、苏清足夫妇共同创办,创办的初衷是引进大陆文学大师的作
期刊
冯雪峰、巴人、严文井、楼适夷、韦君宜、聂绀弩……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编辑家,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络,穿过几十年的风尘,朝我们看过来,他们目光如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文学出版社,他们,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路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在今人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了巴金、王蒙、李国文、宗璞、铁凝、阿来、王树增、毕淑敏、海岩等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光环属于他们,而他们又属于人民
期刊
2003年7月25日,微风徐徐的夏日黄昏,我横穿过信义路新光三越广场,走向新舞台剧院。今天剧院演出的戏目是由一群慈济志工所演出的音乐手语剧《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天色将暗前的商圈广场,是一块吸力强劲的吸铁,这里开始聚集许多下班的青年男女、放学的学生,他们欢悦地在这具时尚感的生活圈约会、聊天,或准备去看一场电影。而我,却犹如那几棵悠然伫立在广场边上的树,只影穿风而行,走入刚刚亮起的灯火里。  走进
期刊
我们都是瘦金体  个个仙风道骨    有时  我们像一片云  有时  我们像一片雪  也有时  我们像一群  插秧的农夫农妇    我们没有固定住所  过的是吉普赛的生活    舒兰  本名戴书训,1931年生。美国东北密大艺术硕士。曾任军职、编辑、记者、中小学教师,《路》文艺月刊、《布谷鸟》儿童诗学季刊主编。创作以诗为主,对搜集新诗史料不遗余力。著有论述《中国新诗史话》;诗集《抒情集》、《乡色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