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导向VS管理导向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片包干,提成制,业务员经销商化,这种现象可能是本土企业特有的现象。确实,不少本土企业就是靠这种“放弃管理的管理”,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快速发展起来的。很多本土企业的理念是:只要给够激励,业务员还需要管理吗?
  本土企业对激励的偏爱胜过跨国公司,原因有五个:
  一是基于“白猫黑猫论”,不管业务员是如何做的,只要卖出去就行。
  二是因为企业不会管理过程,不会分工协作,只会管理结果。上司给部下打电话,通常不是问“在干什么”,而是问“完成多少销量”。管理结果的方式就是激励导向的包干制、提成制。
  三是政策空间大,能够释放出较多的政策激励业务员。
  四是中国人对激励的偏爱,不知何时,很多中国人形成了“激励比控制崇高”的倾向。
  五是市场竞争不够激烈,有积极性就有效果。
  激励导向的极致就是业务员经销商化,把业务员变成“二老板”,如某企业低价放货给业务员,然后由业务员自行加价、自行招人、自行定政策,业务员把亲戚朋友都召集来替自己卖货,俨然一个不折不扣的“二老板”。
  当然,这种方式在幼稚行业的快速成长期非常有效。
  跨国公司虽然也考核结果,但很少是纯粹结果导向的激励政策,更多地采取过程控制的方式。不要以为“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只有两字之差,以本土很多企业目前职责不清、流程不清、过程不清的现状,过程管理基本无法进行。
  本土企业目前正面临着激励失效的困惑。一是“激励导向”的管理模式适合于跑马占地的营销时代,而多数行业正在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需要更多的过程管理;二是80后的业务员对于激劻的敏感程度在下降,他们更倾向于寻求“收入与闲暇的平衡”,三是企业的政策空间变小,难以拿出有足够诱惑力的政策激励业务员。
  建立基于过程管理的激励,是本土企业无可逃避的选择。
其他文献
单店特许,运营规范但发展缓慢;传统的省级区域特许,扩张迅速但管控不力。要两者兼得,是否存在中间路线?    案例背景    TS是一家美容化妆品企业,原有日化线和专业线两大类产品。日化线产品主要通过商超终端进行销售,专业线产品主要通过美容院终端销售。  经过三年研发,TS于2005年推出全新品牌A,它结合了原有两类产品的优点,采取“产品+服务,前店+后院”的品牌专卖店模式,既吸取了日化线产品通过店
期刊
人们长期都在找营销方法,找消费者。其实消费者也在长期地寻觅最适合自己的商家,产品和服务。商家自身的事做到了、做好了,店开到哪里,消费者自然会找到你!    营销学者的败绩    周清前年下岗了,想开店,可做什么好呢?  她到处“考察”,有朋友建议做窗帘生意,说是人总要住房子,是房子都得有窗子;是窗子都要安窗帘——按照这个逻辑,窗帘生意可以做,现在都是自家买房,谁不想让屋子显得更现代、更高档一些? 
期刊
尽管大家都有进入四级市场的设想,但是,由于担心收成,不敢大规模铺开战线,多数企业迈三步退两步,不敢下脚或者下脚不敢深踩。    知名品牌的下乡欲望    对白电产业来说,近年来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产业很难有大的洗牌。可公司的财报要求数字逐年做加法,如何保证新的销量增长?  一、二级城市中,一面有国内外强势竞争对手的对垒,另一面有拥有强势话语权的终端的挤压,资源有限,各家都谨小慎微,弓弦紧绷。在这块利
期刊
近几年,随着保健品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内保健品行业步入了寒冬腊月,当年火爆的操作手法似乎也都被冷藏了起来:生造概念不灵光,软文炒作没人信,广告轰炸玩不起,终端促销成本高,会议营销泡沫多  渴望长足发展的保健品企业,都在思考:如何与杂乱无章,数不胜数的对手形成区隔?  你说借助销售渠道区隔?大家都笑了,渠道只有相对忠诚度,没有永恒的忠诚度。  借助广告区隔?大家又笑了,面对纷繁的广告杂音
期刊
企业总希望专业化推广能像过去的“挂金”或“关系”营销那样立竿见影,于是直接用学术推广会议的销量来核销会议费用。在他们看来,送钱,拉关系和“开会”,都是一路货,不过是为“卖货拿钱”换个形式罢了。    医药市场环境将越来越规范,过去以“挂金”和“关系”为主导的营销模式跌宕起伏后,专业化推广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企业一哄而上,开展学术推广会、学术赞助、科室推广会等等,可不少人下了网却没捞到鱼
期刊
没有人低级到认为品牌无用,却总有人误认为品牌就是一切。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是产品畅销的原因,因为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跨国公司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并且在国际市场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作为品牌支撑。即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再差,也无損于其国际品牌形象。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带来的”。  但中国本土企业没有这种先天优势。  对中国企业而言,品牌是产品畅销的结果。只有足够的市场份
期刊
陈春花教授在《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中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国的研究学者,在根据有限的资料总结世界优秀企业经营的成功之处时,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中国企业还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品牌。这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非常悲观,以至于对刚刚建立的渠道优势产生怀疑,进而在‘品牌知名度’与‘渠道成熟度’的选择上犹疑难决。”  “在中国
期刊
市场细分就是将具有相似需求、相似行为及相似特征的客户(医生和患者),分割成既有区别但又相关的区域(如文中表格所示),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    医生渠道、疾病类型(如急性、慢性、温和、一般或严重,首次得病与疾病复发等)、地理特征,这些通常是市场细分的切入点。但市场细分应该以顾客为导向,围绕消费者或消费场所进行才更准确,因此在矩阵分割法中,以“适应症、患者”和“医生种类,治疗渠道”为
期刊
10多年前,我们首次提出“五千五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营销理念,很快就风行全国。现在,本土企业的业务员有谁还记得这样的理念?  我们曾经羡慕跨国公司的业务员住五星级酒店,“西装领带公文包”,本土企业也窃喜正是跨国公司的这些“营销贵族”给了我们机会,跨国公司或许需要给消费者距离感,才能“让距高产生美”,本土企业却只有与消费者打成一片,“说消费者
期刊
磁石点和磁石商品分布得均衡有效,卖场单位平方米的效率就能达到最大化。这正是卖场布局对顾客心理诱导的最大魅力所在。    所谓“磁石”,就是指吸引顾客的意思。  任何零售店都有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磁石商品是指对于顾客具有特殊魅力、能强烈吸引顾客注意的商品。磁石点是指能引发顾客兴趣,并使其采购行为充满兴奋和活力的销售区域。  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的分布模式,会根据业态特点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