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绮芳 器象万千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庙堂走入民间,从实用走向观赏,从简约趋于繁复,从素雅转作奢华。由宋及清,漆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有哪些变化?那些流光溢彩的漆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艺术内涵?
  经过唐的繁盛,中国的手工业日益发达,促进了漆器艺术的发展。唐以降的民族大融合带来多元文化的碰撞,也为漆器艺术提供了新的创造土壤。自宋至清,漆器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种类愈加丰富,工艺日趋成熟,呈现出千文万华、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无论是色彩应用,还是造型技术,宋元明清都是漆器艺术不断融合提升的集大成时代,为后人留下无数精彩绝伦的艺术珍宝。
  优雅时代的色彩美学
  宋代是一个优雅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宋人的优雅不只在于吟诗作画、饮酒品茗,还在于艺术的生活化,在于对一件漆器色彩的独特理解与专注。作为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宋代漆器一向以清新素雅、质朴无华著称,其最显著的特点即体现在对色彩的应用上。
  宋代的髹漆工艺已相当成熟,犀皮、螺钿、素髹、雕漆、戗金等工艺均有长足发展,其中以素髹、雕漆成就最高。如果以体现时代风格来论,则素髹漆器应用最为广泛,堪为宋代主流工艺,以极简的典雅风格统领了一个时代。
  始于宋代的素髹,又称光素漆或一色漆,即采用单色漆对器物进行装饰,不进行任何花纹勾描或雕刻等辅助装饰。素髹漆器不再追求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造型,由繁入简,线条由宛转多曲转为洗练平实,色彩由绚丽华美变作质朴单纯,造型由肥满高大转向小巧精致,通过色彩与造型的完美契合,在极简之中营造出和谐统一的优雅境界,呈现简约含蓄之美。宋代的素髹漆器舍弃了前朝的野性豪迈与雍容华贵,追求一种冷静单纯的艺术思考。同时,受宋代理学思想影响,漆器艺人把儒、释、道精神融入漆器创作,以体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精神追求,彰显了宋人恬淡冲和的生活态度及嚴谨含蓄的审美取向。宋代的素髹漆器品类众多,杯、盘、碗、盒、盏、奁等一应俱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此类漆器的颜色大多以黑色为主,如北宋的黑漆菱花杯、南宋的朱漆天目台等,造型古朴,色泽温润,设计简约含蓄却极富张力,呈现宋代漆器的独特魅力。
  当然,宋代漆器的优雅不止于素髹漆器,雕漆、戗金等其他工艺同样优秀。据王世襄先生考证,戗金器始于西汉,流行于宋代。戗金是指在朱色和黑色漆面上刻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戗入金粉,形成金色纹饰。戗金漆器色彩艳丽,纹饰细密,器型精美,灿烂生辉,与素髹器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如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出土的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堪称宋代最精美的“化妆盒”。该奁由盖、盘、中、底四部分套合而成,盒口处镶银釦,表面髹朱漆,细钩戗金纹饰。器壁十二棱间各有折枝花卉图案,盖面为仕女消夏图,均采用戗金工艺。此件漆器无论制作、造型、纹饰,还是髹漆工艺,都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此件漆器与一同出土的另外三件戗金漆器是目前国内能见到的最早的戗金漆器实物,代表了宋代戗金技法的最高水平。
  丰富多样的漆器在宋代已然商品化,并有专门的市场进行买卖交易。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有卖漆器的店铺;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汴梁城随处可见“温州漆器什物铺”;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也记载当时临安开有许多漆行和漆店;《宋史·食货志》中还记载在官办的边境贸易场所—榷场也有漆器交易。可见宋代漆器已作为商品在民间普遍使用,呈现出平民化和实用化特征。
  艺臻绝诣的雕漆名匠
  元代保留和延续了宋代的漆器工艺,在技艺和风格上也有所创新和转变,尤其是雕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了很多技艺高超的雕漆名匠,其中以嘉兴的张成和杨茂最为著名。
  张成与杨茂是同乡,二人都擅长雕漆,以剔红见长,剔犀、剔黑也技艺高超,是14世纪漆工名匠的杰出代表。张成的作品髹漆肥厚,雕刻精细,磨工圆润,其主题多取材于山水人物及花鸟,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剔红桅子花纹圆盘、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剔红曳杖观瀑图圆盒和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张成造”针划款的剔犀云纹盒。
  杨茂的题材选择与张成相近,但在技法和艺术处理上两人各有千秋。例如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杨茂用漆不及张成肥厚,且更重视细节刻画,以娴熟的刀法在平滑的花卉表面刻画阴线,表现出花筋和叶脉,显其清秀自然;张成则以漆的厚度来表现花瓣边缘的突起和叶子的正反卷折,展现其茁壮丰满。再如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杨茂多以近景构图,用细腻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活动,张成则更多关注山水意境和全局变化。杨茂的传世作品目前能见到的不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剔红花卉纹尊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还有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剔红梅花纹盘。
  张成和杨茂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都是元代雕漆精品,代表了元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从作品中可体察到他们独有的艺术天赋和巧夺天工的雕漆技巧。除了张成和杨茂两位雕漆巨匠,元末还有一位剔红名家张敏德,他承继张成的技法,而且更为细腻,因而有人推测其可能为张成的后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剔红赏花图圆盒,盒盖内一侧针划“张敏德造”,可以看作当时匠人的防伪标签。此盒构图精确,刻画细腻,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精美的浮雕画卷,是张敏德唯一传世孤品,极为珍贵。此外,张成和杨茂还有一位同乡彭君宝以戗金、戗银而闻名天下,还有很多佚名的漆艺高手,不可胜数。
  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漆匠把元代雕漆工艺推向了一个高峰,为推动元代漆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千文万华的集成大观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漆器进入成熟期。漆器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开始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色彩由素雅转向俗丽,造型由简约趋于繁复,工艺上追求精工富丽,把漆器的奢华精美发挥到了极致。
  明代漆器生产规模之宏大,应用范围之广泛,制作水平之高超,为历代所不及。漆器已不限于日常用品和装饰品,更多应用于家具制作甚至建筑设计,进入了漆器生产的极盛时代,一部关于漆艺的总结性著作《髹饰录》应运而生。   《髹饰录》的作者黄成是明穆宗时期的一名漆工,“精明古今之髹法”,善于剔紅,技艺高超。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系统梳理和总结前人的漆器制作经验,集成《髹饰录》一书。《髹饰录》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分为乾、坤两集:乾集讲述漆器的制作设备、工具和原料,以及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坤集讲述漆器的品种和分类,以及漆器的制作、髹饰技巧和修复方法。《髹饰录》上溯古法,描述唐宋或更早的漆器制作,进而统揽明朝髹漆技法,根据漆器特征和工艺特点为髹饰工艺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体系,同时也为品种繁多的漆器定名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这是一部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漆工技术专著。《髹饰录》后经嘉兴漆工杨明在天启五年(1625年)作序并逐条加注,内容更加翔实丰富。《髹饰录》的成书是明代漆艺史上的一件大事,直至今天它依然是古代漆器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与之类似的还有明代鉴定家曹昭《格古要论》和科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等,对漆器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清代前期至中期,漆器工艺发展突飞猛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漆器制造的黄金时代。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制作的产品代表着最高水准,一件件精美绝伦、别出新样的漆器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富贵繁华气息。乾隆是一位风流帝王,不仅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还喜欢各种珍玩佳赏。在造办处的记录中,乾隆时期制作雕漆的记录屡屡可见,乾隆咏雕漆的诗文作品有几十首,可见其对雕漆十分偏爱。此时的雕漆已与前代有所不同:颜色更加明艳但色调趋于沉稳,图案纹饰更加丰富,除常见的花卉、瑞兽外,增加了很多寓意吉祥、颂扬太平盛世的装饰纹样,整体装饰极尽烦琐奢华之能事。如清乾隆剔红番莲纹紫砂壶,色泽鲜红,构图饱满,刀工犀利,棱线分明,准确有力,华美富丽。以紫砂为漆器胎骨者十分罕见,因而此壶堪称珍品。
  清代漆器追求高贵奢华,侧重于戗金、螺钿、填色等工艺,技巧繁复,色彩丰富,以细密精巧的设计表现富丽典雅的盛世雍容。清代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金髹工艺,并广泛应用于宫廷殿宇建筑、皇帝的屏风宝座、帝后的车仗銮舆、典礼时的卤簿仪仗等场景。如故宫太和殿的宝座、屏风和龙柱,采用金髹工艺结合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庄重整肃的氛围中展现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戗金通常与螺钿、填色、百宝嵌等工艺相结合,衍生出更多匠心独运的工艺品。
  清代后期,国力衰退,漆器也从巅峰的辉煌滑落,大量的漆器散落民间。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古老的工艺形式得以延续流传并逐步复苏,辉煌的漆器时代正在慢慢回归。
  重华绮芳,器象万千,千文万华的亮丽漆彩,始终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一道无可替代的风景……
其他文献
舟船与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形成了固定的文学记忆,不断叠加和生发,影响着今天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或浪漫,或感伤。  文化泛舟:历史记忆的起点  “泛舟”在中国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原始意象?考古学家许宏在其著作《何以中国》中记载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陶寺“阴宅”里的船形木棺。联系本书中的另一处记载,他认为距今4200—4000年间,北半球普遍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且一般认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洪水传说—中国
期刊
从战国至两汉的几百年间,是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主用器具,后世漆艺的发展也奠基于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曾是蒙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名漆园吏,相当于现在的林业管理员。不过,庄子所管理的漆林主要用途不是提供木材,而是生产大漆。  大漆是什么,又作何使用?大漆是一种生物涂料,中国古人用以涂抹于木或竹制品
期刊
翰墨传情,心寄江湖。陆游的书法同其诗歌一样沉雄郁勃,以刚正端直的精神力量反抗世俗孱弱媚态,寄寓着强烈的情感,从中表露出不加矫饰、以笔写心的真实自我。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契丹部族建立的政权宣告灭亡。紧接着,早已对北宋虎视眈眈的金朝将领决定兵分两路,直扑太原和燕山,计划攻克东京,战争一触即发。这一年的十月十七日,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降生了。两年后,金
期刊
如何让佛像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如何在传世美器中感受大唐的盛世芳华?且看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漆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催生了干漆夹苎工艺的产生。之后,随着唐代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向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金银平脱和嵌螺钿工艺臻于完美,彩绘技艺更加完善,并出现了犀皮漆、雕漆、填漆、戗金等新工艺。  干漆夹苎:千年佛像的典雅神韵  步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馆的佛像展厅,多数游客一
期刊
城市无法给予的静谧,工作无法给予的放松,快节奏生活无法给予的悠然……或许这一切,都在碧山。  “你谈到碧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和朋友闲谈时,她的这句话,把我拉回了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  碧山有什么,让我朝思暮想?阳光、田野、虫鸣、微风、远山、老屋、书局……垂髫和乐、鸡犬相闻、书香四溢的碧山仿佛一个天然的定制村庄,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  云边的小村庄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个大山
期刊
『有人说上海是「张爱玲的上海」,是「陆小曼的上海」……可是,我觉得言慧珠更像上海,精致、个性、张扬,正面是光彩夺目,背后是淡淡忧愁。』言慧珠的学生蔡瑶铣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这是旧时京昆界著名的一副挽联,由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撰写。据说,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后争相传抄,这是挽后世公认的梅派第一坤伶—言慧珠(1919—1966年)。  言慧珠是
期刊
干漆夹苎法是中国一项传统漆艺。千百年前,这项工艺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以这一技法制作的鉴真坐禅像现今还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日本知名的古寺院,始建于759年,以中国中唐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其主持修建者和设计者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鉴真和尚。每年6月,全世界慕名而来唐招提寺的人络绎不绝,其主要目的便是观瞻该寺所供奉的国宝级文物—鉴真坐禅像。这座像每年只在鉴真生辰日的时候开放三天,故机会十分难得
期刊
善于经营、待客殷勤的客店女店主,竟然用幻术把行旅变成驴。这个黑心店主最终被客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变身为驴。这便是唐人传奇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  唐代小说家薛渔思所撰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有一篇《板桥三娘子》,主人公三娘子以经营客店为生,时常救济他人;同时,她又善用幻术,常设计谋害行旅。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板桥三娘子亦正亦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女性人物。  “有道”的店主三娘子  三娘子在
期刊
谈论戏曲版画,最好的例子是《牡丹亭》。这么说似乎有些奇怪,因为众所周知,《西厢记》版画纷繁多姿,应用广泛,是对社会文化渗透最深的一种戏曲版画。但《牡丹亭》版画的特点在于不多不少,是一个观察明清时期版画与戏曲互动的绝佳样本。  在当代,戏曲的视觉形象主要由舞台演剧所提供,譬如流行一时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以其简约、抽象的“昆曲新美学”,影响了世人对于戏曲的审美感受。而在明清时期,由于书籍文化的发展
期刊
古人有诗云:『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描写夜晚山灯如花,宛如春降人间。在苏州城里,因为汪筱文的存在,今人还得以看见如此缛彩繁光的人间胜景。  汪筱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灯彩行业艺术研究会会长。1945年生于苏州,从事灯彩设计与制作近60年。在掌握扎架、裱糊、剪纸、绘画等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开发出传统灯彩与现代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