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经营、待客殷勤的客店女店主,竟然用幻术把行旅变成驴。这个黑心店主最终被客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变身为驴。这便是唐人传奇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
唐代小说家薛渔思所撰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有一篇《板桥三娘子》,主人公三娘子以经营客店为生,时常救济他人;同时,她又善用幻术,常设计谋害行旅。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板桥三娘子亦正亦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女性人物。
“有道”的店主三娘子
三娘子在汴州西一个名叫板桥的地方独自经营客店,生意特别红火: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汴州即今河南开封,位于通济渠沿岸,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汴州城西板桥到处是寺庙、花园、楼台、妓馆、酒店,著名的皇家园林金明池就在这里。北宋如此,唐代应当也不会相差太远。
三娘子的客店就坐落在这样的繁华之地,“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经营住宿兼餐饮,“家甚富贵,多有驴畜”,生意应该特别好。三娘子热情好客,时常周济行旅,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物资卖给行旅。因此,她的名声特别好,过往行旅都喜欢来她的店中住宿、饮食。然而,三娘子的身世卻十分神秘,不知她来自何处,她也没有丈夫、儿女和亲属,只知道她三十来岁,人称三娘子而已。
小说开篇,三娘子给读者的印象是善于经营、热情慷慨。后文也多次叙及三娘子对客人殷勤周到:男主人公赵季和第一次住店,见到“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第二次住店,见到“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这些都说明,三娘子是一个待客周到、细致体贴的店主。
小说的开场介绍体现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在让读者对三娘子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不禁产生疑惑:一是三娘子为何经常用较低的价钱卖货给行旅,还能“家甚富贵,多有驴畜”?二是三娘子不知来处,独自一人,有怎样的过人之处竟然能把客店经营得如此兴隆?这正是作者预设的伏笔。
善用幻术的三娘子
男主人公赵季和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去洛阳时路经汴州,夜宿于板桥三娘子的客店。由于他半夜辗转不寐,听到隔壁三娘子房中“若动物之声”,便“偶于隙中窥之”,目睹了三娘子的幻术:
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
原来,三娘子招待客人的食物就是这样生产、制作出来的。替三娘子耕种的是大六七寸的木牛和木偶人,“含水噀之”即活。含水噀之,是中国巫术中常用的法术。《搜神记》第二十七回的《樊英灭火》中,樊英在壶山隐居时,见暴风从西南起,曰“成都市火甚盛”,含水西向嗽之,其所嗽之水在成都变成了灭火的大雨。五代沈汾著《续仙传》中恒山道士张果巾箱中有纸驴,噀水则成真驴。五代严子休撰《桂苑丛谈》中张绰剪纸蝴蝶,吹气而飞,剪纸鹤,噀水翔翥。
术士噀水或嗽水,能赋予木偶等无生命之物以生命。三娘子噀水活木人、木牛于室内耕地、种荞麦,皆十分迅速,“须臾生,花发麦熟”,然后收割、磨面、作饼,皆在短时间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将传统巫术和西域等地传入的幻术或杂技相结合,在小说中进行了艺术化呈现。
唐代社会繁荣开放,各种各样的异域文化纷纷来到中原,幻术即由西域传入。杜佑《通典》卷一九三《西戎五·大秦》记载,大秦幻术艺人能作“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幡毦乱出”的精彩表演。除《板桥三娘子》之外,其他小说集如《酉阳杂俎》和《稽神录》中,也记载了此类幻术。
当然,以木人、木牛耕种荞麦、速成作烧饼,还不算奇绝。奇绝处在于,凡食用三娘子此饼者,即刻变身为驴,赵季和亲眼见证了行旅食用三娘子荞麦饼后变身为驴的全过程:
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
原来,三娘子“多有驴畜”是这样得来的,无本万利,难怪对那些“不逮者”,她能“贱其估以济之”。
三娘子的报应
至此,小说呈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三娘子形象:表面上,她是善于经营的店主,待客周到、慷慨仗义;实际上,她是一个幻术之士、黑心店主,不仅谋取客人的钱财,还将客人变为驴畜并贱卖。自此,读者终于知道了三娘子“家甚富贵”的真正原因。
赵季和亲眼看见三娘子操演幻术,却“不告于人”,对其幻术十分羡慕。于是,他在一个多月后从洛阳返回到达板桥之前,便准备了和三娘子所作一模一样的荞麦烧饼,然后住进客店。他趁三娘子不备掉包,并让三娘子误食了会变驴的烧饼:
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置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食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
就这样,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坑害旅客的三娘子也变成了驴。赵季和“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而却“不得其术,试之不成”。三娘子所变之驴十分健壮,被赵季和骑着四处周游,日行百里。可以说,三娘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直到四年后,三娘子才为路旁一老人解救。重新复形为人的三娘子,想必不会再开店卖烧饼了:
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如《板桥三娘子》中人化为兽,在唐人小说中并非特例。《宣室志·李徵》(《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广异记·范端》《酉阳杂俎·王用》《续玄怪录·张逢》等,都是人化为虎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均不涉及法术。当然,也有用法术将人化为动物的故事,如《集异记·茅安道》中,庐山道士茅安道噀水作法,将两个不学好的徒弟变成黑鼠,自己也变成巨鸢,攫起两鼠冲飞而去。
三娘子故事之滥觞
西方古代文学中也有类似板桥三娘子的人物形象,如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十卷中奥德修的伙伴们在坎雅岛上遇到的巫女刻尔吉,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自叙体作品《金驴记》(又称《变形记》)中的巫女们。特别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白第鲁·巴西睦太子和赵赫兰公主的故事》中,白第鲁王子向赵赫兰公主求婚,却辗转到了异乡海岛上的一座魔城,城中的黑女巫辽彼女王擅长将人变为动物的幻术,白第鲁王子偶然间偷窥到辽彼女王施展巫术的全过程,并在奥补顿拉老头的指点下,巧用掉包计,反而把女王变成了一头母骡。
辽彼女王、板桥三娘子都是暗害异乡人的女巫,又都被人无意中发现了阴谋,结果自食其果变成了动物。最后,辽彼女王被母亲所救,得以变回人形,而板桥三娘子也被神秘老者所救。二者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应出同源,其渊源应当是佛教故事《变驴》(出自南北朝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出曜经》卷一五“利养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大多无法独立从事某种职业,而作为“店娃”形象出现的板桥三娘子,不仅是唐人小说,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之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孙二娘,就有着板桥三娘子的影子。
就小说而言,《板桥三娘子》情节玄幻奇绝,在惊奇的故事中蕴含着因果报应的民间传统善恶观念,更蕴含了对传统扬善惩恶基本社会准则的肯定,这正体现了小说的文化渊源和道德关怀。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代小说家薛渔思所撰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有一篇《板桥三娘子》,主人公三娘子以经营客店为生,时常救济他人;同时,她又善用幻术,常设计谋害行旅。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板桥三娘子亦正亦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女性人物。
“有道”的店主三娘子
三娘子在汴州西一个名叫板桥的地方独自经营客店,生意特别红火: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汴州即今河南开封,位于通济渠沿岸,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汴州城西板桥到处是寺庙、花园、楼台、妓馆、酒店,著名的皇家园林金明池就在这里。北宋如此,唐代应当也不会相差太远。
三娘子的客店就坐落在这样的繁华之地,“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经营住宿兼餐饮,“家甚富贵,多有驴畜”,生意应该特别好。三娘子热情好客,时常周济行旅,以很便宜的价格把物资卖给行旅。因此,她的名声特别好,过往行旅都喜欢来她的店中住宿、饮食。然而,三娘子的身世卻十分神秘,不知她来自何处,她也没有丈夫、儿女和亲属,只知道她三十来岁,人称三娘子而已。
小说开篇,三娘子给读者的印象是善于经营、热情慷慨。后文也多次叙及三娘子对客人殷勤周到:男主人公赵季和第一次住店,见到“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第二次住店,见到“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这些都说明,三娘子是一个待客周到、细致体贴的店主。
小说的开场介绍体现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在让读者对三娘子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不禁产生疑惑:一是三娘子为何经常用较低的价钱卖货给行旅,还能“家甚富贵,多有驴畜”?二是三娘子不知来处,独自一人,有怎样的过人之处竟然能把客店经营得如此兴隆?这正是作者预设的伏笔。
善用幻术的三娘子
男主人公赵季和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去洛阳时路经汴州,夜宿于板桥三娘子的客店。由于他半夜辗转不寐,听到隔壁三娘子房中“若动物之声”,便“偶于隙中窥之”,目睹了三娘子的幻术:
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
原来,三娘子招待客人的食物就是这样生产、制作出来的。替三娘子耕种的是大六七寸的木牛和木偶人,“含水噀之”即活。含水噀之,是中国巫术中常用的法术。《搜神记》第二十七回的《樊英灭火》中,樊英在壶山隐居时,见暴风从西南起,曰“成都市火甚盛”,含水西向嗽之,其所嗽之水在成都变成了灭火的大雨。五代沈汾著《续仙传》中恒山道士张果巾箱中有纸驴,噀水则成真驴。五代严子休撰《桂苑丛谈》中张绰剪纸蝴蝶,吹气而飞,剪纸鹤,噀水翔翥。
术士噀水或嗽水,能赋予木偶等无生命之物以生命。三娘子噀水活木人、木牛于室内耕地、种荞麦,皆十分迅速,“须臾生,花发麦熟”,然后收割、磨面、作饼,皆在短时间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将传统巫术和西域等地传入的幻术或杂技相结合,在小说中进行了艺术化呈现。
唐代社会繁荣开放,各种各样的异域文化纷纷来到中原,幻术即由西域传入。杜佑《通典》卷一九三《西戎五·大秦》记载,大秦幻术艺人能作“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幡毦乱出”的精彩表演。除《板桥三娘子》之外,其他小说集如《酉阳杂俎》和《稽神录》中,也记载了此类幻术。
当然,以木人、木牛耕种荞麦、速成作烧饼,还不算奇绝。奇绝处在于,凡食用三娘子此饼者,即刻变身为驴,赵季和亲眼见证了行旅食用三娘子荞麦饼后变身为驴的全过程:
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
原来,三娘子“多有驴畜”是这样得来的,无本万利,难怪对那些“不逮者”,她能“贱其估以济之”。
三娘子的报应
至此,小说呈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三娘子形象:表面上,她是善于经营的店主,待客周到、慷慨仗义;实际上,她是一个幻术之士、黑心店主,不仅谋取客人的钱财,还将客人变为驴畜并贱卖。自此,读者终于知道了三娘子“家甚富贵”的真正原因。
赵季和亲眼看见三娘子操演幻术,却“不告于人”,对其幻术十分羡慕。于是,他在一个多月后从洛阳返回到达板桥之前,便准备了和三娘子所作一模一样的荞麦烧饼,然后住进客店。他趁三娘子不备掉包,并让三娘子误食了会变驴的烧饼:
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置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食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
就这样,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坑害旅客的三娘子也变成了驴。赵季和“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而却“不得其术,试之不成”。三娘子所变之驴十分健壮,被赵季和骑着四处周游,日行百里。可以说,三娘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直到四年后,三娘子才为路旁一老人解救。重新复形为人的三娘子,想必不会再开店卖烧饼了:
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如《板桥三娘子》中人化为兽,在唐人小说中并非特例。《宣室志·李徵》(《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广异记·范端》《酉阳杂俎·王用》《续玄怪录·张逢》等,都是人化为虎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均不涉及法术。当然,也有用法术将人化为动物的故事,如《集异记·茅安道》中,庐山道士茅安道噀水作法,将两个不学好的徒弟变成黑鼠,自己也变成巨鸢,攫起两鼠冲飞而去。
三娘子故事之滥觞
西方古代文学中也有类似板桥三娘子的人物形象,如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十卷中奥德修的伙伴们在坎雅岛上遇到的巫女刻尔吉,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自叙体作品《金驴记》(又称《变形记》)中的巫女们。特别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白第鲁·巴西睦太子和赵赫兰公主的故事》中,白第鲁王子向赵赫兰公主求婚,却辗转到了异乡海岛上的一座魔城,城中的黑女巫辽彼女王擅长将人变为动物的幻术,白第鲁王子偶然间偷窥到辽彼女王施展巫术的全过程,并在奥补顿拉老头的指点下,巧用掉包计,反而把女王变成了一头母骡。
辽彼女王、板桥三娘子都是暗害异乡人的女巫,又都被人无意中发现了阴谋,结果自食其果变成了动物。最后,辽彼女王被母亲所救,得以变回人形,而板桥三娘子也被神秘老者所救。二者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应出同源,其渊源应当是佛教故事《变驴》(出自南北朝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出曜经》卷一五“利养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大多无法独立从事某种职业,而作为“店娃”形象出现的板桥三娘子,不仅是唐人小说,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之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孙二娘,就有着板桥三娘子的影子。
就小说而言,《板桥三娘子》情节玄幻奇绝,在惊奇的故事中蕴含着因果报应的民间传统善恶观念,更蕴含了对传统扬善惩恶基本社会准则的肯定,这正体现了小说的文化渊源和道德关怀。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