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它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一、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朗读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二、朗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模仿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享受读书成功的快乐,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训练的方法应多样化。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首先,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诵读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它科学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熟读。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谴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选择终身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课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应做到:①正确示范: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范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结合课文讲读,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②体会感情: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想象、联想、重视和重建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提示难点:容易读错的字,事先正音,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握意图理解清楚长句子,讲清如何断句等。④读后评议。朗读指导要读前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读后有评议。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朗读水平,评议既要充分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还应提示改进的方法,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培养语感。
  (作者单位:626103四川省泸定县岚安乡九年制学校)
其他文献
如今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如果一味地把他们当作“填鸭”,生硬的灌输知识,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  我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有12年了,深深地感到:
期刊
一个学生考了95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说“Very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差5分?”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在人的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他们诸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能自觉地意识到自身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是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师生之间健康与和谐的情绪,双向交流可以促进学生进步的内因发生积极变化,使之获得持续进步的潜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
期刊
【摘要】审美的艺术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美的教育,提高聋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从认识美育作用、挖掘美育内容、提高教学艺术美三个方面论述,进行聋生美育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聋校 语文课堂 美育教育    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艺术美。当课堂教学有了节奏和生气,当教和学都成了生命的快乐和热情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美——课堂教学的美
期刊
【摘要】从地理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地理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制定地理教学方案要研究《标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学生的差异。  【关键词】地理 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期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殊学校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加,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特殊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培智学校为例,其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效果(主要是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不理想、知识运用的迁移能力不高等。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智学校教育仍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主;二是仍以入学年龄编班教育;三是教师
期刊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在字典里的解释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认为在众多的习惯当中,最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良好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诚信正是诸多良好品德的先决条件,重中之重。   诚实就像其它美德一样,需要谨慎——不明不白地处理事情,会把一切都弄得一塌糊涂。有了诚信,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因此,让教师注重在课前和课后对阅读教学实施引领和推广。作为高年级教师的我,开展了一糸列读书活动,收效甚好。    一、课前布置阅读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