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化学?学生需要有趣的化学,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因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带进课堂,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的联系,使学生喜欢并爱上化学同时更能深刻理解化学,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会引发学生“猎新”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碳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入“二氧化碳谋杀案”(一个夏天的中午,女主人死在密闭的卧室里。警察勘查了现场以后,判定女主人是因二氧化碳窒息而死,并推测说是女主人在沉睡时,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致死的。卧室的窗门都关得紧紧的,因此不可能从室外输入二氧化碳,而卧室里除了女主人情人送来的半箱冰激凌外没有其他东西。福尔摩斯却立刻说是情人杀死了女主人,你知道为什么吗?)问题一提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就可以说明,把握好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真实的生活化情景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学而不厌
“让化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学离他们很近很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来来创设情境,使之形象化、真实化、生活化,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动手实验探究、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这样就更能縮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完全沉浸在学习中,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中,我们就可以展示大量火灾现场的图片和事例,提出“请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验证你对灭火方法做出的猜想(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探究资源,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究。还比如,可引导学生围绕“焚烧农作物秸秆会导致哪些危害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农作物秸秆”等问题,观察焚烧秸秆的现场,走访环保部门、气象站、农技局,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将各方面的资料整理加工、交流讨论后,由同学根据自己的志趣,可分为“探究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探究焚烧秸秆对土壤的影响”及“探究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方案”等几个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共同讨论设计方案,并将探究结果在“保护自然、不焚烧秸秆”的专题报告会上交流。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目前,我们能够从课本上更多地学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课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应用,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人体所需营养元素”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展示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沿海地区为什么不用补碘?补碘的方法有哪些?现在市售的食盐中都含有碘,那呢?这些问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特别是如何检验市售食盐中的碘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还比如,我們还可以就“用久的水壶,锅炉壁上有一层灰黄色的沉淀物,它从何而来呢?”“铁刀削水果后为什么会变黑?”“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为什么有人用草木灰来清洗一些橱房用具呢?”“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出化学变化的神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探索相关化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对教与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作业形式使之生活化,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布置课外作业是课堂教改的延伸和继续,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改变作业形式,将原来枯燥的书面形式使之生活化,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水的净化”以后,可让学生在家利用家中物品,自制一个简易的滤水装置。又例如,让学生在家中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波力海苔中的“强力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强力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注意观察生石灰与水反应时的放热现象。)的玻璃片(家里没有玻璃片时可用小镜子代替)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学生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会运用有关这个实验的所有相关知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用到什么药品等,这些都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对同一实验的不同做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问题是想清楚的,而不是讲清楚的”本是教学真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自觉地将日常生活与化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兴趣长久保持,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才达到教学的目的。
1.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会引发学生“猎新”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碳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入“二氧化碳谋杀案”(一个夏天的中午,女主人死在密闭的卧室里。警察勘查了现场以后,判定女主人是因二氧化碳窒息而死,并推测说是女主人在沉睡时,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致死的。卧室的窗门都关得紧紧的,因此不可能从室外输入二氧化碳,而卧室里除了女主人情人送来的半箱冰激凌外没有其他东西。福尔摩斯却立刻说是情人杀死了女主人,你知道为什么吗?)问题一提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就可以说明,把握好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真实的生活化情景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学而不厌
“让化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学离他们很近很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来来创设情境,使之形象化、真实化、生活化,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动手实验探究、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这样就更能縮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完全沉浸在学习中,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中,我们就可以展示大量火灾现场的图片和事例,提出“请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验证你对灭火方法做出的猜想(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探究资源,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究。还比如,可引导学生围绕“焚烧农作物秸秆会导致哪些危害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农作物秸秆”等问题,观察焚烧秸秆的现场,走访环保部门、气象站、农技局,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将各方面的资料整理加工、交流讨论后,由同学根据自己的志趣,可分为“探究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探究焚烧秸秆对土壤的影响”及“探究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方案”等几个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共同讨论设计方案,并将探究结果在“保护自然、不焚烧秸秆”的专题报告会上交流。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目前,我们能够从课本上更多地学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课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应用,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人体所需营养元素”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展示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沿海地区为什么不用补碘?补碘的方法有哪些?现在市售的食盐中都含有碘,那呢?这些问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特别是如何检验市售食盐中的碘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还比如,我們还可以就“用久的水壶,锅炉壁上有一层灰黄色的沉淀物,它从何而来呢?”“铁刀削水果后为什么会变黑?”“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为什么有人用草木灰来清洗一些橱房用具呢?”“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出化学变化的神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探索相关化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对教与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革作业形式使之生活化,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布置课外作业是课堂教改的延伸和继续,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改变作业形式,将原来枯燥的书面形式使之生活化,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水的净化”以后,可让学生在家利用家中物品,自制一个简易的滤水装置。又例如,让学生在家中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波力海苔中的“强力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强力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注意观察生石灰与水反应时的放热现象。)的玻璃片(家里没有玻璃片时可用小镜子代替)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学生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会运用有关这个实验的所有相关知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用到什么药品等,这些都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对同一实验的不同做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问题是想清楚的,而不是讲清楚的”本是教学真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自觉地将日常生活与化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兴趣长久保持,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才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