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多种武术门派,现对詠春情有独锺
攒半生武学修为,今再立志又越新高
耳顺之年又数载,重塑自我馈国粹
全情投入研究中华武术的郑子平先生
继续通过教学、推广等工作
乐此不疲地贡献於香港武林
他用专注且执著的投入
延续幼年至今没有间断的武术理想
並在岁月的沉淀之中嬗变、升华
为人生成就了新的高度与新的境界
广学武艺 锺情唯一的门派
木人桩,是詠春拳的标凖配备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练武人总是扎着稳当的马步立於这个道具的旁边,再施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偷、漏等手法,灵活无束地演绎出拳法的精妙所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詠春“攻防一体”的特点。另外,通过对木人桩的练习,可以启发武者的思维,就如郑子平先生,由此悟出了詠春中所蕴含的智慧:“我们可以把木人桩当成一个强壮的对手,如果没有足夠的力量或武艺,只会硬碰硬地发起正面的进攻,自身是很难处於上风的。但是从侧面攻击的话,迅速地摸索到对手的短板,並集中力量对此处发起攻击,成败很快就见分晓。”
郑子平先生喜欢詠春拳,对门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沉淀了与日俱增的深厚感情。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项具备出众的实战性的传统中华武术,既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又在未来树立了一个新的理想,成为他日後努力的方向。所以,郑子平先生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在武术方面现在刚刚开始。
而一前一後的追求,有什麽不同呢?“我从小喜欢武术,加上身为客家人的父亲会练习与地方族群有关的武术种类,耳濡目染下也希望能拜师学艺。”在那个懵懂的年代,郑子平先生凭着一腔热情,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习武的道路。不过因为尚没有清晰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武术流派。
1990年郑子平先生有缘结识詠春名师黄淳樑师傅之名徒温鑑良先生,遂拜对方为师,即开始研习詠春。初次接触,他对比过往所学的拳种,觉得在拳理方面,詠春与其他武术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细细研究,卻发现詠春在心法方面有着明显单独的风格。尤其在两人切磋或对战时,很多派系的武术都讲究如何主动出击,以佔据优势之法爭取胜利;詠春卻不然,可以主动,也可以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就如缩回去的拳头往往能打出更大的力量一样以计取胜,胜算因此提高了概率。
擅长詠春的武者,对自己和对手的行动都能计算精凖,他们知道如何发挥门派千变万化的优势,在实战中可攻可防;也知道哪里是自己使劲的爆发点,适时发力並加以控制就能达到一招致胜的效果。在练习之中,郑子平先生不时潛藏於招式和套路之中的亮点,常常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练习和竞技成果出乎意料,层出不穷的奇妙与精彩让他大呼过瘾,精力也渐渐地集中在詠春一派。
“詠春是很好玩的,无论是一个人练习还是两个人交手,基本能没有差别的能提升自己的武艺,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持续供给学习动力。”此外,詠春虽然也要通过习武者倡勤学苦练才能进步,但它也重视锻炼思维,提倡习技之外还应“习智”:“因为詠春实战性很强,要是力度和手法控制不好,容易会造成伤害,所以平时我们要避免如何伤到他人,比赛和日常训练都严禁攻击他人身体脆弱部位。”
遇上詠春,郑子平先生也找到了挚爱的兴趣之一,从此他深入这个博大精深的门派,去探索里面精彩纷呈的内容,也找到一个固定的方向,继续追寻自己武术的梦想。
因材施教 发挥不同的优势
2000年,郑子平先生学习詠春已经十年,勤奋好学的精神让他迅速地成长为门派的中出类拔萃的一员,可以开班授学,教上门求学的武术爱好者詠春之技。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求学人数越来越多,因此郑子平先生在香港设武馆两处,並定期到汕尾上课,忙碌承技授业的工作。
此时,郑子平先生的武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也为早年的武术梦想划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随着他到国外遊历的次数不断累增,又一个关於武术的理想在心中萌生了:“好几次我在国外,看到中华武术的普及程度没有空手道、跆拳道高,就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希望能找到帮助中华武术扩大知名度的方法。”经过对比和分析,郑子平先生发现,中华武术虽然历史悠久、门派众多,但缺乏了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显得鬆散,也有不少地方存在冲突。就如当年自己虽然爱好武术,卻没有找到一门能让自己执著钻研的情况一样。
既然在接触詠春之後能专注一个门派,那麽中华武术是否也能通过一种方式,实现统一的规范?沿着这条思路,喜欢学习和研究的郑子平先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他产生了很多创意、很多想法,但要得到落实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於是,从自己喜爱又擅长的詠春开始,他开展了许多工作。
在规则方面,郑子平先生参与到众多相关的讨论中,他强调一套严谨的规则,对推动詠春的发展很重要。尤其在比赛时,要规定选手不能攻击头部、颈部等人体脆弱部位,有的地方可以点到即止,否则可能在转瞬之间就造成伤害。“高手能控制好自己收发力度,也懂得做好动作的张弛。要是伤害了人,说明水平還有待提升。”擂台之外,规定的背後,其实投射出武德的重要,就如比赛懂得轻重,武者日常是用武术以强凌弱还是伸张正义,皆可看出其武德的高低。所以,制定规则,也是一种对武学内涵的坚持。
另外,郑子平先生还成立了崇武詠春研究学院,目的是集合群体智慧,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研究方面的支持。常常与香港武林同好频繁互动的他,总希望能把听到的、看到的有用信息保存下来,加以整合並得到传承,让国粹的精华多一点,糟粕少一点。
至今,郑子平先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武术的教学工作中,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快慢以及身体质素的好坏加以细分,尽量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合适的教学服务。历年以来,学生数千,也反映出他教学的用心之深。“教学是要用心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接受力好,有的身体好,但教学成果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快不代表实战好,因为可能存在力量或身体上的劣势,所以要分不同的情况去教,並引导他们从自身状况出发,做到扬长避短,能在实战中快速发挥优势。”
用心的付出,往往能换来窝心的回报,许多学生有感於郑子平先生认真的授课,因此都尊重他,也不时送上几句问候,或者在生日或节日送上诚挚的祝福,让恩师感到幸福快乐。郑子平先生也说,来自学生们的良好反馈是自己教学中很重要的动力,是自己一座引以为豪的宝藏,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有了学生们和同好的相伴,郑子平先生追求现在武术理想的过程更加热闹,而大家助力中华武术的美好心愿能集合在一起,让这项悠久的国粹,在今日得到了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攒半生武学修为,今再立志又越新高
耳顺之年又数载,重塑自我馈国粹
全情投入研究中华武术的郑子平先生
继续通过教学、推广等工作
乐此不疲地贡献於香港武林
他用专注且执著的投入
延续幼年至今没有间断的武术理想
並在岁月的沉淀之中嬗变、升华
为人生成就了新的高度与新的境界
广学武艺 锺情唯一的门派
木人桩,是詠春拳的标凖配备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练武人总是扎着稳当的马步立於这个道具的旁边,再施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偷、漏等手法,灵活无束地演绎出拳法的精妙所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詠春“攻防一体”的特点。另外,通过对木人桩的练习,可以启发武者的思维,就如郑子平先生,由此悟出了詠春中所蕴含的智慧:“我们可以把木人桩当成一个强壮的对手,如果没有足夠的力量或武艺,只会硬碰硬地发起正面的进攻,自身是很难处於上风的。但是从侧面攻击的话,迅速地摸索到对手的短板,並集中力量对此处发起攻击,成败很快就见分晓。”
郑子平先生喜欢詠春拳,对门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沉淀了与日俱增的深厚感情。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项具备出众的实战性的传统中华武术,既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又在未来树立了一个新的理想,成为他日後努力的方向。所以,郑子平先生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在武术方面现在刚刚开始。
而一前一後的追求,有什麽不同呢?“我从小喜欢武术,加上身为客家人的父亲会练习与地方族群有关的武术种类,耳濡目染下也希望能拜师学艺。”在那个懵懂的年代,郑子平先生凭着一腔热情,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习武的道路。不过因为尚没有清晰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武术流派。
1990年郑子平先生有缘结识詠春名师黄淳樑师傅之名徒温鑑良先生,遂拜对方为师,即开始研习詠春。初次接触,他对比过往所学的拳种,觉得在拳理方面,詠春与其他武术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细细研究,卻发现詠春在心法方面有着明显单独的风格。尤其在两人切磋或对战时,很多派系的武术都讲究如何主动出击,以佔据优势之法爭取胜利;詠春卻不然,可以主动,也可以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就如缩回去的拳头往往能打出更大的力量一样以计取胜,胜算因此提高了概率。
擅长詠春的武者,对自己和对手的行动都能计算精凖,他们知道如何发挥门派千变万化的优势,在实战中可攻可防;也知道哪里是自己使劲的爆发点,适时发力並加以控制就能达到一招致胜的效果。在练习之中,郑子平先生不时潛藏於招式和套路之中的亮点,常常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练习和竞技成果出乎意料,层出不穷的奇妙与精彩让他大呼过瘾,精力也渐渐地集中在詠春一派。
“詠春是很好玩的,无论是一个人练习还是两个人交手,基本能没有差别的能提升自己的武艺,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持续供给学习动力。”此外,詠春虽然也要通过习武者倡勤学苦练才能进步,但它也重视锻炼思维,提倡习技之外还应“习智”:“因为詠春实战性很强,要是力度和手法控制不好,容易会造成伤害,所以平时我们要避免如何伤到他人,比赛和日常训练都严禁攻击他人身体脆弱部位。”
遇上詠春,郑子平先生也找到了挚爱的兴趣之一,从此他深入这个博大精深的门派,去探索里面精彩纷呈的内容,也找到一个固定的方向,继续追寻自己武术的梦想。
因材施教 发挥不同的优势
2000年,郑子平先生学习詠春已经十年,勤奋好学的精神让他迅速地成长为门派的中出类拔萃的一员,可以开班授学,教上门求学的武术爱好者詠春之技。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求学人数越来越多,因此郑子平先生在香港设武馆两处,並定期到汕尾上课,忙碌承技授业的工作。
此时,郑子平先生的武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也为早年的武术梦想划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随着他到国外遊历的次数不断累增,又一个关於武术的理想在心中萌生了:“好几次我在国外,看到中华武术的普及程度没有空手道、跆拳道高,就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希望能找到帮助中华武术扩大知名度的方法。”经过对比和分析,郑子平先生发现,中华武术虽然历史悠久、门派众多,但缺乏了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显得鬆散,也有不少地方存在冲突。就如当年自己虽然爱好武术,卻没有找到一门能让自己执著钻研的情况一样。
既然在接触詠春之後能专注一个门派,那麽中华武术是否也能通过一种方式,实现统一的规范?沿着这条思路,喜欢学习和研究的郑子平先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他产生了很多创意、很多想法,但要得到落实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於是,从自己喜爱又擅长的詠春开始,他开展了许多工作。
在规则方面,郑子平先生参与到众多相关的讨论中,他强调一套严谨的规则,对推动詠春的发展很重要。尤其在比赛时,要规定选手不能攻击头部、颈部等人体脆弱部位,有的地方可以点到即止,否则可能在转瞬之间就造成伤害。“高手能控制好自己收发力度,也懂得做好动作的张弛。要是伤害了人,说明水平還有待提升。”擂台之外,规定的背後,其实投射出武德的重要,就如比赛懂得轻重,武者日常是用武术以强凌弱还是伸张正义,皆可看出其武德的高低。所以,制定规则,也是一种对武学内涵的坚持。
另外,郑子平先生还成立了崇武詠春研究学院,目的是集合群体智慧,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研究方面的支持。常常与香港武林同好频繁互动的他,总希望能把听到的、看到的有用信息保存下来,加以整合並得到传承,让国粹的精华多一点,糟粕少一点。
至今,郑子平先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武术的教学工作中,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快慢以及身体质素的好坏加以细分,尽量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合适的教学服务。历年以来,学生数千,也反映出他教学的用心之深。“教学是要用心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接受力好,有的身体好,但教学成果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快不代表实战好,因为可能存在力量或身体上的劣势,所以要分不同的情况去教,並引导他们从自身状况出发,做到扬长避短,能在实战中快速发挥优势。”
用心的付出,往往能换来窝心的回报,许多学生有感於郑子平先生认真的授课,因此都尊重他,也不时送上几句问候,或者在生日或节日送上诚挚的祝福,让恩师感到幸福快乐。郑子平先生也说,来自学生们的良好反馈是自己教学中很重要的动力,是自己一座引以为豪的宝藏,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有了学生们和同好的相伴,郑子平先生追求现在武术理想的过程更加热闹,而大家助力中华武术的美好心愿能集合在一起,让这项悠久的国粹,在今日得到了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