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精神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济南 250014
  
  【摘要】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教育国际化步伐,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大学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怎样审视、重塑大学精神?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创造一种宽松的人文环境,以科学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创新,塑造品格高尚的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大学精神
  
  Thought on the college spirit under the visual field of hig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Gao Jikuan
  【Abstract】The economics globalization has advanced the step of th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one inevitable trend p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which has brought a flinty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How to survey and figure the college spirit again under the eyeshot of the hig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ur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have wide international eyeshot, create a kind of comfortable humanistic condition, lead and inspirit students through the scientific spirit, figure the person with noble character and morals and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the world eye.
  【Keywords】Hig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llege spirit
  
  
  我國经济全球化在加入WTO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贸易,这种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大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及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过程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解决目前环境、资源、人口、种族、贫困、毒品等若干世界性难题的需要,也是各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大学具有国际视野。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一个和谐的世界,必然是多样化的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应该和谐相处,互相交流与借鉴。很多文明的结果都是从某一个国家产生,并且通过相互联系在全世界得到使用。每一个文明的成就和贡献都会使全世界文明受益,而不是只让某一个国家的人民受益。各国的大学,在文明的对话过程中,都肩负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使命。当今时代,大学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角色,尤其对促进跨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重要。大学不仅应该关怀本民族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还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大学既要保持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又应该通过学术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汲取其他文明中的精华,推动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眼点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全球,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开放各国教育市场,并按国际惯例招收学生、聘任教师等。教师必须拥有国际视野,胸中怀有国内全局,不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见解;必须善于接受教育者传播的知识、见解与方法;必须善于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必须对事业、对知识、对学生有执着的热爱之情。
  
  2.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一种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以美国为例,早在1946年,美国就制定了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计划,上世纪60年代又推出了《国际教育法》,扩大与外国交换留学生,同时为这些外国留学生取得永久居留权和加入美国国籍打开大门。目前,美国每年发给外国留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和高技能人才的签证超过70多万人,在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中约50%是外国出生者,近10年里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有一半是外国人的后裔。1993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要求“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让“每一个美国成人都必须识字,并具有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正当行使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1999年,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建议美国政府:使赴美留学生达到世界留学生总数的40%;到2010年有10%的美国学生到国外读学分,到2050年达到50%,把出国学习纳入大学教育计划;到2015年,美国大学生必须精通一门外语,且了解世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阐明美国关于国际教育的国家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充分调动和利用全国公民、公司、团体及各州政府等一切可能的资源,支持和鼓励国际教育;等等。根据NAFSA的报告,美国在1997-1998学年接纳了近50万外国留学生,其学费、生活费用达80亿美元,使留学生教育成为美国第五大服务产业。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展迅速。《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4条规定“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应是: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吸收,并具备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综合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截至2006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学生总量在校生已超过1500万人,在学研究生接近100万人,正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的来看,人才引进、人才使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引进人才主要还是留学回国人员;一流人才引进的少。资料显示,从1978-1998年20年间,出国留学人数约达32万,回国总数达11万。来华留学生也逐年增长,1979-1998年全国累计接收30.1万留学生,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从1992年的1.4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4.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0%。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一股潮流。大学与大学之间人员交流、科技合作日益加强,一所大学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与水平,将是影响它在21世纪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国际化也将成为大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各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多样性与多重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对科技和文化的创新和绚丽多彩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跨越文化界限能扩大我们的观点和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顾问田长霖教授曾指出,“我们也看到其他的世界范围的趋势,那就是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文化主义,各国皆存在这一趋势”。萨克拉门托加州州立大学校长D•格斯更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做这些事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育意义上的课程国际化、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上达到的程度,指导学习非大学所在国的语言、姊妹学校关系的建立、合作协议的签订以及与其他国家和所在国有联系的研究和创造性工作等等”。
  
  3.国际化给大学发展带来的挑战。国际化冲击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2006年本专科招生达到546.05万,在校生达到1738.84万,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怎么平衡这个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重新思考大学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我国所有的大学都是千篇一律的,虽然经过了很多的改革措施,但仍旧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大学国际化,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科学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课程已经超越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全球统一标准的课程,但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危险。
  市场经济对大学的负面影响。大学国际化的结果之一,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市场经济时代,在各个大学,法学、商学、工学以及其他应用类的学科快速发展;而传统学科受到了严峻挑战,比如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因为选择它们,可能意味着清贫与寂寞。市场化的趋势,对大学的传统使命形成挑战:我们能否坚守学术的独立、自由与尊严?当然市场经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大学所产生的思想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高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使部分教师产生了浮躁情绪,趋利性明显,不愿坚持学术的清贫等。
  大学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需要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并能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人才,主要包括精通国际语言和事务的高科技人才、国际金融和贸易人才、工商管理和跨国经营人才等。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匮乏,比如,注册金融投资分析师人才(CFA),在美国就有1万多名,新加坡有2000多名,而我国目前只有17人。更为担忧的是,中国的高校和国际一流的高校相比首要的就是缺少一流的师资,缺少国际一流的学科,在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也造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
  国内外教育的国际视野有一定的差距。在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对学生开展“国际视野教育”势在必行。据2004年一项关于“国际视野与公民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上海的中学教育在有意识地专门培养符合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方面与有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处在以外语教学为主的初级水平。有专家指出,未来的人才如果不面向世界、不熟悉国际惯例,将难以做出更大贡献。
  
  4.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精神。宽松教育成功教育。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是确保大学产生人的精神文化的必要的条件。大学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管什么样的大学都有共性,即培养有良好素质、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要确立各国的大学理念,就是要提倡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保护学者自由的氛围,为学者追求真理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术研究本质上是兴趣推动和非竞争性的,最需要宽松、自由、平等、闲暇的环境,对学者最大的支持,就是要给以宽松的学术氛围,不急功近利。数学家纳什在美国一所大学里长年养病,简直完全被养起来,但正是这种宽松和闲暇的环境,才使纳什研究出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宽松的教育环境对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造的个人智能发展,提供了和谐宽敞的言论和成长空间。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
  大学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大学,培养人才的摇篮,它的精神是让每一位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去体验它的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哈佛大学的校长Summers曾说,一个大学如果不能在各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都竭尽全力,包括对它的人文价值、社会架构及其文化和世界观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所一流的大学。在今天的大学,它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于宣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一种自由、平等、仁爱、民主、法制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塑造人的高尚人格,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讲大学是教大学生们学习四件事:learn to learn(学会读书);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together(学会怎么共处);learn to be(学会怎么做人),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不仅学习好、有知识,同时还应该是有道德、有品位、有能力的人,还要善于和别人相处,有自己的凝聚力。所以,大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大学具有基础性、全国性的特点。大学是无法脱离人文精神存在的,大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科学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首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就是在人类创造文明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创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对新的真理、旧的体系进行挑战,要善于发现、创造新知识、新方法,敢于独辟蹊径。科学精神不只是对理工科重要,对所有专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追求真理,我们都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刻苦奋斗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学的科学精神还体现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做学术,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至善”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刻苦的求索过程。正如一位院士所说,成功的欢乐永远是那一时,无穷的探索,无穷的苦劳,全是它本身的魅力所在。
  大学的国际视野。教育的国际视野首先是大学专业的视角。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对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学解决这种需求着眼点在哪里?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始于充满信任和责任的专业设置的规定,是一种专业课程、专业方向的自由选择,是学生可以自由发展的个性与才智,而不是今天我们大学的死板的固定的模式,如同一个模具里造出同一个面孔的人。增强大学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其次是大学思考空间的拓展。今天的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如文物的拍卖与收藏,可以涉及到诸多国家的历史、利益;再如中药,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还用老虎的骨头等等。所以大学赋予我们的思考,就是要使大学生不管未来一代将来如何,都必须用这种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研判今天世界发生的事件。金耀基先生曾说,中文大学最具永恒意义的便是它的世界精神,它的超国界的学术性格。也就是说,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分子,要与世界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存,必须具备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大学国际化带来三大挑战》.人民日报.2006.11.16
  2 杨维.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化.光明日报.2005.3.2
  3 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1.1
  4 冯象.理想的大学.《南方周末》.2008.3.6
  5 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 2001.2
  6 许智宏.保持文化自觉,放眼国际社会.人民网.2007.11.7
  7 王留栓.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外国教育研究》. 2000.第27卷.第2期
  8 唐景莉、刘琴.高等教育国际化:契机还是挑战?.人民网. 2004.10.9
  9 吴言荪.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思考.重庆大学学报.2000.1
  10 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科技部网站. 2006.4.7
  11 《沪港教育界人士倡议 中学需设国际视野教育课》.新民晚报.2004.02.24
  12 《经济全球化促进教育国际化》.http://edu.jschina. com.cn.2004.11.2
  13 李文娟.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8.22
  14 《北京08年高考报名数减少 连续5年“文降理升”》.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2.25
其他文献
有幸听了一次北大教授曹文轩的《朗读与阅读》的报告,受益匪浅,特别是他提到的现在许多学生缺乏“三心”即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恻隐之心的现象很严重,我心中颇有同感,也颇为感慨,觉得对现在的学生加强“三心”教育非常必要,很有现实意义。    1.“三心”的含义及作用。敬畏之心,就是又敬重又害怕的心理。由于世界观、知识、经验、信仰等的不同,人们有着不同的敬畏,有人敬畏科学,有人敬畏法规制度,有人敬畏鬼神,有
期刊
【摘要】通过对航海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分析了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指出应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进行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适应将来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 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包括本、专科生在内的大学生有心
期刊
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周寨小学 商水 4661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
期刊
河南省太康县芝麻洼乡枣村洼小学 太康 461400    【摘要】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本文谈谈笔者的一
期刊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 尚义 076750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
期刊
河南省郸城县白马三中 郸城 477150    【摘要】随着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儿童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听说少,又缺乏情境。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交际过程中学,才能使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
期刊
山西省阳泉郊区职业高级中学校 阳泉 045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交流及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尊重 平等 互动 分享 成功    Interactive teac
期刊
河南省西华县清河驿一中 西华 466600    【摘要】如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认为:生活实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为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中的热点话题、关注教育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四“关注”,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社
期刊
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铁炉小学 西华 466600    【摘要】生成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生成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新课程的课堂动态生成应朝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要在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和练习等语文实践中形成;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课堂生成是不可知的,因为课堂生成的细节我们
期刊
甘肃省张掖铁路学校 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力图分析如何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化的德育渗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各种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无痕教育 渗透 教育主体    Moisten everything on earth without sound and true love found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