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武汉市黄陂区“十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园林城市创建、生态文化、生态旅游业、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走过的路程及取得的成就,从“生态立区”建设“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入手,分析了黄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黄陂;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现代都市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赋予了生态文明新的内涵,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在实践中,黄陂区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建设“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文明极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且处在转型期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的挑战,环境安全是21世纪中国必须关注的重大、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保持和改善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能源新兴技术的利用,更需要培养大批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经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点。
二、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黄陂区在“十五”之初,就明确提出“生态立区”,建设“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全区上下将生态作为立区定位之本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区”生态格局为目标,将黄陂打造成山水田林人和谐、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1.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坚持推进“绿色行动计划”,通过造、封、育、管并举,统筹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城镇与乡村、森林与湿地及板块与林网等生态建设,开展退耕还林、绿色通道等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使全区森林资源面积和林木蓄积不断扩充。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统筹兼顾绿化、生态、经济效益,多选择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用的造林树种,营造了板栗、油茶、茶叶、红栀子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18万亩,大量栽植了枫香、槐树、栾树等乡土树种。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50万亩,占总有林地面积的50%以上。建有3个省级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素山寺自然保护小区、木兰湖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木兰山自然保护小区)、1个市级湿地保护小区(草湖),保护区总面积6万亩。另有2.4万余亩的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大森林旅游景区,使受到严格保护的林业生态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大武汉的北部生态屏障、绿色制氧车间、最大最好生态区域,有“武汉后花园”之美誉。
2.是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第一,严格保护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抢救、挖掘、整理一批文物和民俗民间文化,抓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保护认证等申报工作。收集整理有关史料编写了5万余字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申报文本,最终使黄陂区“木兰传说”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环保知识普及教育规划,充分利用党校、中小学、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教育阵地,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植树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村寨、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3.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争创“中国旅游强区”和“全国乡村休闲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木兰山为核心,以“黄陂木兰”为品牌,提升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和木兰天池联合申报国家5A级景区,带动农耕年华、锦里沟土家风情谷、大余湾等一批景区创A升级,积极推进黄陂旅游业提档加速。大力发展农业游、乡村休闲游,在农民参与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对接旅游上下功夫,力争旅游业带动5万农民就业。加快旅游通道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泥塑等丰富多彩、适销对路的旅游系列产品。力促木兰茶乡古镇等特色镇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4.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巩固产业基地开发成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新完成土地流转面积8万亩,新开发蔬菜(芦笋)、鲜食作物、茶叶、小龙虾、种子种苗生产基地7万亩,巩固和发展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全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以泛武湖地区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重点企业上市步伐,加速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特别是近两年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3万亩。新增芦笋、蔬菜、茶叶、小龙虾和种子种苗基地面积6.3万亩,“黄陂芦笋”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十大名牌之一,黄陂被授予“中国绿芦笋之乡”。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湖北林业花卉科技示范园落户,泛武湖区域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园区。
三、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还需从长计议
1.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大建设之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他建设之中。经济建设方面,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政治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单纯GDP取向的政府职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文化建设方面,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弘扬“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危机与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社会建设方面,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2.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把生态文明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突出各级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企业负责人等重点对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培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公众宣传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养成节能节水节材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节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
3.加强对生态经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生态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加强人才培养是这种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所以黄陂生态经济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首先是要引进对我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由区财政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资助。不断完善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的优惠政策,为改善创新和科研团队在我区工作的环境提供便利。其次是搭建平台加强对生态经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培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用人单位选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或进行中长期培训。
4.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
来,都市农业在黄陂区逐渐兴起,近年来,农科院武湖基地、及农耕年华等项目纷纷落户黄陂,大大推动了黄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分散、特色不突出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应用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第一,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秸秆还田、新型有机肥、优质高效新肥料和平衡施肥等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为解决武汉市的“餐桌污染”做贡献。第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收及机械防治病虫。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补贴中的农机补贴,对于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及提供信贷帮扶,以鼓励农民入社的积极性。第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充分利用村远程教育网络,督促农业企业加入信息平台建设,这样更有利于农业户及时掌握信息,调整项目及种植生产结构,及时掌握销售价格及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以取得效益最大化。第四,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依拓木兰八景,把黄陂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休闲之都。黄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名片,区域优势明显,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最大限度挖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木兰八景为依托,效仿农耕年华,谦逊岛庄园等模式,开发农业现代休闲等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我区旅游资源潜力。第六,立足黄陂区自然和人文优势,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我区在新农村建设第一阶段过程中,基本形成以以芦笋、茶叶、小龙虾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而目前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即将启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我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打造黄陂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黄陂现代都市农业伟大构想。
参 考 文 献
[1]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赵小苗,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J].河北工业科技.2001(1)
[3]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黄陂;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现代都市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赋予了生态文明新的内涵,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在实践中,黄陂区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建设“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文明极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且处在转型期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的挑战,环境安全是21世纪中国必须关注的重大、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保持和改善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能源新兴技术的利用,更需要培养大批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经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点。
二、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黄陂区在“十五”之初,就明确提出“生态立区”,建设“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全区上下将生态作为立区定位之本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区”生态格局为目标,将黄陂打造成山水田林人和谐、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1.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坚持推进“绿色行动计划”,通过造、封、育、管并举,统筹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城镇与乡村、森林与湿地及板块与林网等生态建设,开展退耕还林、绿色通道等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使全区森林资源面积和林木蓄积不断扩充。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统筹兼顾绿化、生态、经济效益,多选择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用的造林树种,营造了板栗、油茶、茶叶、红栀子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18万亩,大量栽植了枫香、槐树、栾树等乡土树种。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50万亩,占总有林地面积的50%以上。建有3个省级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素山寺自然保护小区、木兰湖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木兰山自然保护小区)、1个市级湿地保护小区(草湖),保护区总面积6万亩。另有2.4万余亩的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大森林旅游景区,使受到严格保护的林业生态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大武汉的北部生态屏障、绿色制氧车间、最大最好生态区域,有“武汉后花园”之美誉。
2.是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第一,严格保护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抢救、挖掘、整理一批文物和民俗民间文化,抓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保护认证等申报工作。收集整理有关史料编写了5万余字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申报文本,最终使黄陂区“木兰传说”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环保知识普及教育规划,充分利用党校、中小学、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教育阵地,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植树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村寨、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3.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争创“中国旅游强区”和“全国乡村休闲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木兰山为核心,以“黄陂木兰”为品牌,提升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和木兰天池联合申报国家5A级景区,带动农耕年华、锦里沟土家风情谷、大余湾等一批景区创A升级,积极推进黄陂旅游业提档加速。大力发展农业游、乡村休闲游,在农民参与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对接旅游上下功夫,力争旅游业带动5万农民就业。加快旅游通道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泥塑等丰富多彩、适销对路的旅游系列产品。力促木兰茶乡古镇等特色镇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4.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巩固产业基地开发成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新完成土地流转面积8万亩,新开发蔬菜(芦笋)、鲜食作物、茶叶、小龙虾、种子种苗生产基地7万亩,巩固和发展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全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以泛武湖地区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重点企业上市步伐,加速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特别是近两年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3万亩。新增芦笋、蔬菜、茶叶、小龙虾和种子种苗基地面积6.3万亩,“黄陂芦笋”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十大名牌之一,黄陂被授予“中国绿芦笋之乡”。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湖北林业花卉科技示范园落户,泛武湖区域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园区。
三、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还需从长计议
1.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大建设之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他建设之中。经济建设方面,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政治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单纯GDP取向的政府职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文化建设方面,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弘扬“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危机与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社会建设方面,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2.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把生态文明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突出各级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企业负责人等重点对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培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公众宣传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养成节能节水节材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节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
3.加强对生态经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生态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加强人才培养是这种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所以黄陂生态经济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首先是要引进对我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由区财政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资助。不断完善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的优惠政策,为改善创新和科研团队在我区工作的环境提供便利。其次是搭建平台加强对生态经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培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用人单位选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或进行中长期培训。
4.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
来,都市农业在黄陂区逐渐兴起,近年来,农科院武湖基地、及农耕年华等项目纷纷落户黄陂,大大推动了黄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分散、特色不突出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应用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第一,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秸秆还田、新型有机肥、优质高效新肥料和平衡施肥等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为解决武汉市的“餐桌污染”做贡献。第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收及机械防治病虫。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补贴中的农机补贴,对于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及提供信贷帮扶,以鼓励农民入社的积极性。第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充分利用村远程教育网络,督促农业企业加入信息平台建设,这样更有利于农业户及时掌握信息,调整项目及种植生产结构,及时掌握销售价格及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以取得效益最大化。第四,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依拓木兰八景,把黄陂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休闲之都。黄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名片,区域优势明显,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最大限度挖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木兰八景为依托,效仿农耕年华,谦逊岛庄园等模式,开发农业现代休闲等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我区旅游资源潜力。第六,立足黄陂区自然和人文优势,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我区在新农村建设第一阶段过程中,基本形成以以芦笋、茶叶、小龙虾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而目前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即将启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我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打造黄陂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黄陂现代都市农业伟大构想。
参 考 文 献
[1]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赵小苗,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J].河北工业科技.2001(1)
[3]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