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举足轻重。进行幸福教育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文章对几种主导理论进行了简述。它们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期望值理论和目标理论。
【关键词】幸福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期望值理论
在我国,慕名报考,如愿以偿后,也就产生一种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研究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我国。研究幸福的理论很多,但是,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是主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对象是人民的苦难,追求的目标是让全世界人民幸福。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助于人们消除幸福的异化现象,有助于人们自觉抵制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主要包括“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追求幸福是多维度的,“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对于我们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人格理论的先驱。本能的特征来源于欠缺,其目的是消除欠缺重建内部平衡。人的意义可解释为人格的自我构成。人格力量“来自于人的需要动力、思维动力和发展动力”。大学生道德人格由“不道德性、与人为善、刚正无私和诚实本分”组成。几个世纪以来,关于个性起源和发展的探讨,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友谊关系是大学同学关系的重要成分,“对个体的人格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格与动机密不可分。动机是人的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会遇到障碍。这就需要“强调潜在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性和攻击本能的重要性”。
三、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幸福是比较的结果,“幸福感是可以改善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与某一标准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比较包括三个阶段:获得信息、比较信息、比较后的反应。感到幸福的人与感到不幸福的人的比较方向不同,前者向下比较,后者向下比较,也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者则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数目。
四、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理论,是弗隆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活动对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全部预期价值乘以期望概率。期望值和成就之间的差异与幸福感相关,期望值太高与实际差距太大,会使人丧失信心;期望值太低则会使人厌烦。虽然期望值本身不能直接预测幸福感,但是,期望值、现实条件与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是否一致,可以作为幸福感的预测指标。幸福感侧重于向期望值接近的过程,比最终目标的实现还重要。幸福感侧重于期望的内容,比实现期望的可能性更为重要。
五、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是目前解释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要框架,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幸福感。目标必须与动机或需要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幸福感;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标也不会增加幸福感。除此之外,当个人实现的目标被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时,幸福感会增加。
参 考 文 献
[1]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
[2]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4]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张羽佳.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
[6]胡沫.基于生存论意义的人格动力论[J].学术论坛.2010(4)
[7]王云强,郭本禹.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J].教育与职业.2011(27)
[8]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9]陈建文.友谊关系与人格适应[J].心理学动态.2000(3)
[10]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1]王燕.社会比较及幸福感对情绪的影响机制[D].宁波大学.2011
[1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
[13]赵丽琴.成就目标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14]杨秀君.国外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LX2012Y136)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幸福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期望值理论
在我国,慕名报考,如愿以偿后,也就产生一种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研究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我国。研究幸福的理论很多,但是,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是主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
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对象是人民的苦难,追求的目标是让全世界人民幸福。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助于人们消除幸福的异化现象,有助于人们自觉抵制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主要包括“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追求幸福是多维度的,“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对于我们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人格理论的先驱。本能的特征来源于欠缺,其目的是消除欠缺重建内部平衡。人的意义可解释为人格的自我构成。人格力量“来自于人的需要动力、思维动力和发展动力”。大学生道德人格由“不道德性、与人为善、刚正无私和诚实本分”组成。几个世纪以来,关于个性起源和发展的探讨,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友谊关系是大学同学关系的重要成分,“对个体的人格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格与动机密不可分。动机是人的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会遇到障碍。这就需要“强调潜在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性和攻击本能的重要性”。
三、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幸福是比较的结果,“幸福感是可以改善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与某一标准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比较包括三个阶段:获得信息、比较信息、比较后的反应。感到幸福的人与感到不幸福的人的比较方向不同,前者向下比较,后者向下比较,也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者则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数目。
四、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理论,是弗隆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活动对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全部预期价值乘以期望概率。期望值和成就之间的差异与幸福感相关,期望值太高与实际差距太大,会使人丧失信心;期望值太低则会使人厌烦。虽然期望值本身不能直接预测幸福感,但是,期望值、现实条件与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是否一致,可以作为幸福感的预测指标。幸福感侧重于向期望值接近的过程,比最终目标的实现还重要。幸福感侧重于期望的内容,比实现期望的可能性更为重要。
五、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是目前解释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要框架,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幸福感。目标必须与动机或需要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幸福感;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标也不会增加幸福感。除此之外,当个人实现的目标被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时,幸福感会增加。
参 考 文 献
[1]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
[2]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4]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张羽佳.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
[6]胡沫.基于生存论意义的人格动力论[J].学术论坛.2010(4)
[7]王云强,郭本禹.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J].教育与职业.2011(27)
[8]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9]陈建文.友谊关系与人格适应[J].心理学动态.2000(3)
[10]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1]王燕.社会比较及幸福感对情绪的影响机制[D].宁波大学.2011
[1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
[13]赵丽琴.成就目标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14]杨秀君.国外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LX2012Y136)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