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这片生命的林子里,行走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认为:“教师发展,不是简单的名优教师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引领教师,离自己的优秀近一些,离教育的本真更近一些。”教育的核心动能是教师,教师的成功,才能带来学生的成功。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思想的现代化。只有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这一个”,学校发展才能做到“水涨船高”“根深叶茂”。学校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特色培育,成为星海小学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让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优秀
“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星海小学把这个“课题”引进了“适合”的理念,逐步由外向内细化。
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学历、经验、能力、个性都存在差异。据此,学校把教师分为三类,即新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努力创设各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比如,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学校抓课堂教学常规培训,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跟踪指导,要求新教师每天听一节“随堂课”,每周上一次“练兵课”,每月上一节“爬坡课”,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以缩短“磨合期”,尽快使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沙龙”,开设“教育论坛”,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青年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事业心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校外、区外、市外参加教学展示观摩课、研讨培训,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风格教师”的研训,则针对骨干教师,通过研读教育名著、主持课题研究、推出大型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参与学术交流、撰写教育论文等等,使骨干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2005年起,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办了教师发展学校,相继出台了《区级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五年内青年教师考核方案》《星海小学骨干教师、特色教师评选考核方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各自坐标,确定努力方向,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不断上升的平台与空间,引领全体教师分层发展。
然而,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教师得到了提高,但收获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并不是针对每个个体“量身定做”的。要想营造教师发展的“生态场”,关键是要调动教师自身成长的内驱力,要适应每位教师个体的发展情况。于是,学校发挥每位教师个人的能动性,让教师自己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构建了“人人做自己的第一,个个成为学校的唯一”的教师多元提升模式。
教师发展观,决定了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取向。每一名教师都是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个性特征,情趣爱好等,其外在表现是各不相同的,独具特点的:有的老师擅长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专攻班级管理,有的老师爱好教育科研,有的老师钟情解题答疑,等等。如果采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老师,势必会打击一大片,也会造成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基于此,学校充分理顺每一个老师的优势与强项,尊重“风格”,孵化“风格”,特别强调从多维度多视角来评价老师,认可老师,激励老师,尊重他们的职能结构和成长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个教师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上,帮助其规划自己,做到“人人发展”“发展人人”,让“每一个”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努力做自己的“第一”,最终成为学校的“唯一”。
让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优秀,目的就是为了变“取长补短”为“扬长避短”,给教师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创造舞台,唤醒教师沉睡的能量,唤醒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他们就像飞翔的叶子鸟一样,炫出独具一格的舞步,绽放“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魅力。
二、分层互助,让发展抱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群年龄相仿,有着相同爱好、志趣、期待和愿景的青年人,他们的情感相投,行为统一,精神愉悦,相互吸引,相互作用,有归属感和成就感。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有近百名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构建了“同伴互助”式教师成长实践共同体。这是学校发展教师的新尝试,引导同年龄段、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结对”,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分享,在互助互学中合作发展,在共同关注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彼此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有共同属性的人,会因不同思想的碰撞而产生新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和扩张性。共同愿景的确立,是“同伴互助”可持续发展、提高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之下,成员一起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就某堂课、某个话题切磋讨论,以促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其内在价值来看,首先,它有利于教师关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唤起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自觉、自主地寻求自我发展的动能;其次,通过同伴互助,教师的行动价值观得到认同和放大,他们期待不断超越自我,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生机;最后,同伴互助,倡导彼此合作,开诚布公,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和谐信赖的同伴关系。
学校管理者,则高度重视来自“同伴互助”成员之间的互启互动,引导他们采用“田野式”的方式,鼓励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议,相互比照,相互启迪,实现在互助中催生思想,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从而将成功根植于集体的智慧土壤之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每次活动,你总能从同事的口中,听到新鲜的话题和独到的见解。我真切感受到,每到自己觉得伙伴所讲的都是新鲜东西时,就意识到自己落后了。于是,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和学习感,便油然而生,就会逼着自己继续探索,不断往前走。”在一次“同伴互助”活动之后,一位青年教师如是说。确实,这种通过心灵力量相互支撑的互助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不断编织着自己与同行的内心世界网络,其生命力之强大,足以调动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构建和谐而凝聚的教育合作场域。
人的信念,需要互相影响,互相激发,才能成倍递增;人的智慧,只有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融合,才能不断释放。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形式的支持和拥抱,在这样一个追寻“个体人才到集体人才”的时代,怀着打造“生动团体”的美好愿景,抱团成长,同伴互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一、让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优秀
“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星海小学把这个“课题”引进了“适合”的理念,逐步由外向内细化。
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学历、经验、能力、个性都存在差异。据此,学校把教师分为三类,即新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努力创设各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比如,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学校抓课堂教学常规培训,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跟踪指导,要求新教师每天听一节“随堂课”,每周上一次“练兵课”,每月上一节“爬坡课”,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以缩短“磨合期”,尽快使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沙龙”,开设“教育论坛”,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青年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事业心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校外、区外、市外参加教学展示观摩课、研讨培训,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风格教师”的研训,则针对骨干教师,通过研读教育名著、主持课题研究、推出大型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参与学术交流、撰写教育论文等等,使骨干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2005年起,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办了教师发展学校,相继出台了《区级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五年内青年教师考核方案》《星海小学骨干教师、特色教师评选考核方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各自坐标,确定努力方向,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不断上升的平台与空间,引领全体教师分层发展。
然而,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教师得到了提高,但收获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并不是针对每个个体“量身定做”的。要想营造教师发展的“生态场”,关键是要调动教师自身成长的内驱力,要适应每位教师个体的发展情况。于是,学校发挥每位教师个人的能动性,让教师自己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构建了“人人做自己的第一,个个成为学校的唯一”的教师多元提升模式。
教师发展观,决定了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取向。每一名教师都是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个性特征,情趣爱好等,其外在表现是各不相同的,独具特点的:有的老师擅长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专攻班级管理,有的老师爱好教育科研,有的老师钟情解题答疑,等等。如果采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老师,势必会打击一大片,也会造成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基于此,学校充分理顺每一个老师的优势与强项,尊重“风格”,孵化“风格”,特别强调从多维度多视角来评价老师,认可老师,激励老师,尊重他们的职能结构和成长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个教师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上,帮助其规划自己,做到“人人发展”“发展人人”,让“每一个”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努力做自己的“第一”,最终成为学校的“唯一”。
让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优秀,目的就是为了变“取长补短”为“扬长避短”,给教师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创造舞台,唤醒教师沉睡的能量,唤醒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他们就像飞翔的叶子鸟一样,炫出独具一格的舞步,绽放“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魅力。
二、分层互助,让发展抱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群年龄相仿,有着相同爱好、志趣、期待和愿景的青年人,他们的情感相投,行为统一,精神愉悦,相互吸引,相互作用,有归属感和成就感。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有近百名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构建了“同伴互助”式教师成长实践共同体。这是学校发展教师的新尝试,引导同年龄段、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结对”,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与分享,在互助互学中合作发展,在共同关注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彼此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有共同属性的人,会因不同思想的碰撞而产生新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和扩张性。共同愿景的确立,是“同伴互助”可持续发展、提高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之下,成员一起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就某堂课、某个话题切磋讨论,以促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其内在价值来看,首先,它有利于教师关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唤起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自觉、自主地寻求自我发展的动能;其次,通过同伴互助,教师的行动价值观得到认同和放大,他们期待不断超越自我,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生机;最后,同伴互助,倡导彼此合作,开诚布公,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和谐信赖的同伴关系。
学校管理者,则高度重视来自“同伴互助”成员之间的互启互动,引导他们采用“田野式”的方式,鼓励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议,相互比照,相互启迪,实现在互助中催生思想,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从而将成功根植于集体的智慧土壤之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每次活动,你总能从同事的口中,听到新鲜的话题和独到的见解。我真切感受到,每到自己觉得伙伴所讲的都是新鲜东西时,就意识到自己落后了。于是,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和学习感,便油然而生,就会逼着自己继续探索,不断往前走。”在一次“同伴互助”活动之后,一位青年教师如是说。确实,这种通过心灵力量相互支撑的互助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不断编织着自己与同行的内心世界网络,其生命力之强大,足以调动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构建和谐而凝聚的教育合作场域。
人的信念,需要互相影响,互相激发,才能成倍递增;人的智慧,只有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融合,才能不断释放。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形式的支持和拥抱,在这样一个追寻“个体人才到集体人才”的时代,怀着打造“生动团体”的美好愿景,抱团成长,同伴互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