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们眼中科学是深奥的,是高、精、尖、的代表。其实,这些看似深奥的科学知识,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尽量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缩小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努力把科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地域的差异,许多例子都不是我们学生熟悉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精心修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一章是以种凤仙花为例,可同学都没有找到凤仙花种子。于是我们选择了身边随处有买的绿豆,指导学生回家播种,观察绿豆发芽,并让学生把种子每天的变化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种子萌发是先长根,从而改变了种子是先发芽的错误观念。使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与现实世界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主动地获取知识。
  2 情境创设生活化
  我在教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活动二的分离实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播放了一段《闪闪的红星》的电影。故事讲述潘东子在物资严重封锁的情况下,利用盐溶于水,并且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特性,巧妙运盐躲过敌人搜查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探究欲也被激发,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于是我乘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盐。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作为引导,学生们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就在他们身边,对实验设计也就兴趣盎然,信手拈来。还有在教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购物时,一些不良商贩利用的杆秤,通过一些小的手段达到缺斤少两赚黑心钱的目的。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吗?这其中又蕴含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都议论纷纷,有一些孩子因为自家也是做小生意的,接触过杆秤,还有大部分孩子没有用过杆秤,但都不知其中原由。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漲。接着我就用生活中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称砣去测量,结果质量小的称砣称出的物体重。不良商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在接下来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很快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主动分析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见把具有知识性的情境搬进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器材选择生活化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一定要借助一些探究材料。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也是重要的资源。经常在培训时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校没有实验器材,没有办法进行实验教学。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能用来做实验,而且材料简单易得,身边随处可见,现象明显,更能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后探究实验的开展,让孩子不光是在学校做实验,回家还能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浮与沉》时,我就地取材,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材料:空易拉罐、废塑料瓶、旧铁钉、废弃的泡沫块,这些实验用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又是学生熟悉不过的用品,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4 作业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学生课外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学生学习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为考试而做题。学生的作业应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如在进行实践课《我们周围的环境》时,我事先制定了计划,预设了一些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就近考察周围的水域情况。反馈课上,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考察了村里的池塘,水比较清,有小鱼、小蝌蚪,还有水草,水面上漂浮着食品包装袋,塑料袋……”有的说:“我考察了工厂附近的河流,离那里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工厂排污口附近五颜六色的废水源源不断的排向河流。在工厂附近的河堤草都发黑。”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根据大家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进行了分类,在比较中让他们明确了各自考察水域的污染程度,弄清了什么叫污染物,什么是污染源。让学生明白了水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并进一步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的污染,大家争相发言,热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一活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的广阔天地。我们要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在生活相关的事物中构建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幸福完小 (湖南省衡阳市 42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育事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基于此,本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析该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初中 计算机教学  1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通过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缓解初中计算机较为枯燥的教学氛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化手段使用过度以
摘 要:随着我国逐步进行新课改,在众多课程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来分析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希望以此促进初中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教学 德育教育 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接触不良的人事物,很有可能会对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初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近十年来网络热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反映着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热词背后的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聚焦,更是人们精神思想的升华。本研究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近十年(2009-2018年)高频出现的网络热词,探究这些词汇的内在特点,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舆论走向。
摘 要:幼儿的阅读能力除了在幼儿园得到充分的发展之外,亲子阅读一方面是让幼儿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让家长与孩子一同度过这一个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阶段,给幼儿一个难忘的疫情体验。所以,在疫情发生以来幼儿在家的这个时间段内,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特殊的时间段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家长和幼儿的角色功能,家长如何陪伴幼儿亲子阅读,教会幼儿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关键词:疫情
摘 要: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的身心生长发育、良好品格的塑造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幼儿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良好恰当的幼儿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目前而言,在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更多的幼儿教育者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学困境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提
摘 要:自信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品质,是一个人性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幼儿时期,孩子的心智不健全,现在正是培养自信的最佳时机,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孩子自信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一些思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 激发和培养 幼儿自信心  1 引言  幼儿教育是人们接触教育的起点。如果能在这一时期集中训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成长,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 要: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在中学教育阶段,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丰富程度和思考空间会有较大提升。寓于历史教材中的道理也越来越深刻,对德育教育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历史教学本身,在教会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一方面深入挖掘历史教学德育潜力,通过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引导并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体察、感悟历史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文化中自主获取益于人生成长的
那次,我们学校的越剧社团参加了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表演节目是《玉兰学戏》。该剧本是我校根据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学艺经历改编而成。我饰演的角色是徐玉兰。快轮到我上场时,我不断对自己说:“不要害怕,只要不忘词,能顺利地演下来就可以了!”表演时,我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角色,好像穿越到徐玉兰学戏的那个时代。这个节目不仅获得杭州市一等奖,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小梅花”奖。当我们知道比赛结果时,都激动得跳起来。那一刻的心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摘 要:混合学习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型教育形式,而在小学教育模式中教学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更为关键。本文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简要概述混合学习模式的发展情况,并基于混合学习分析小学教育中课程目标、学生兴趣、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期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推广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合学习 小学教育 教学设计  1 引言  混合学习被认为是在线教学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互结合的学习方
自小时候起,我们似乎就生活在一个“评价系统”中,从父母说“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大灰狼叼走”开始,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成就被不断地评价,这种评价如影随形,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标准。但当我们用这套标准去评价他人时,请务必谨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颇有感触的事。在我们就他人的言论、行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时,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并不充分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其结果便是“只有设身,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