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什么?为什么会得中耳炎呢?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5-02
  中耳炎是指鼓室、乳突气房、鼓管以及鼓窦等部分或者全部结构出现炎性病变症状,多发生在儿童身上。中耳炎可划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包括气压损伤性与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还有非常少见的一部分为特异性炎症,例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1 不同类型的中耳炎相应的临床表现?
  1.1 化脓性中耳炎: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因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发的一类中耳炎症状,发病时会表现为流脓与耳痛等症状。兒童全身症状要比成年人的明显,会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还常常伴有严重的颅内并发症现象,比如脑脓肿、脑膜炎等,以及面神经麻痹、迷路炎等其他并发症。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这个类型的中耳炎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鼓膜穿孔、耳内间断或持续性的流脓以及听力下降等,严重时还会引发颅内外并发症。
  全身症状有轻有重,会出现发热、怕冷、乏力以及食欲减退等现象。儿童的全身症状较大人要严重的多,常出现腹痛、呕吐等相关消化道的症状。一旦发生鼓膜穿孔,就会出现耳痛减轻,随之全身症状也会改善。
  耳痛,发病时耳道深部会出现疼痛现象,且疼痛程度还会逐渐加重。疼痛性质会表现为刺痛或者搏动性跳痛,还会向同侧的牙齿或者头部放射蔓延。在咳嗽或者吞咽时耳痛明显,耳痛比较剧烈的患者会出现难以入睡以及烦躁不安的现象。在鼓膜出现穿孔流脓后,耳痛症状会逐渐减轻。
  耳流脓症状属于中耳炎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分为粘脓、纯脓性以及粘液三种。没有危险性的流脓现象比较稀薄,且没有臭味;有危险的流脓现象不是很常见,此时的脓液比较粘稠;大多数都是纯脓性,还存在异臭味。
  耳鸣或者听力减退,刚开始时会出现耳闷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听力渐降以及耳鸣的现象。耳痛比较剧烈时会使患者忽略耳聋的感受。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眩晕,一旦穿孔后,耳闷耳聋症状一般会减轻。
  耳聋程度有轻有重,单耳发病多见,容易被人们忽视。一般情况下属于传导性的耳聋。
  1.2 化脓性中耳炎:①听力下降。患者在潜水时、感冒后或者乘坐飞机下降时罹患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会导致听力下降,表现为“自声增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人耳聋程度会有所波动,头位改变或者耳屏被压迫时,听力会在小范围内有所好转;如果中耳内的积液粘稠时,听力是不会因头位的改变而出现变化的。儿童大多数不会诉说听力下降的感受,会变现出无视父母的呼唤,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看电视时将音量调的异常大。②耳痛。急性分泌性的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轻微的耳痛,慢性分泌性的中耳炎患者在出现继发感染时也会伴有耳痛。③还会出现闭塞感以及耳内闷胀感;④耳鸣。一般情况下不太严重,多为间歇性的,当患者打呵欠、擤鼻或者头部运动时会听见气过水声,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病人还会听见耳内流水的声音。⑤耳镜检查,在急性期患者的鼓膜周围会出现放射状的血管纹。鼓膜紧张位置内陷,会出现光锥缩短甚至消失等现象;锤骨柄会向上方或者后方移动;锤骨外突比较明显。鼓室出现积液时,鼓膜会失去以往的正常光泽,呈现橙红、琥珀色或者淡黄色;慢性患者鼓膜为灰蓝色或者乳白色,且不透明。如果分泌物变现为浆液性,且没有充满整个鼓室,能透过鼓膜看见液平面,凹面向上呈现弧形线,有时透过鼓膜还能看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会出现气泡增多的现象;如果鼓室内的积液比较多时,会出现鼓膜外凸症状,鼓膜的活动度减弱。
  2 中耳炎的一些发病病因
  2.1 急性中耳炎属于中耳粘膜急性的化脓性炎症,感染途径为咽鼓管。感冒后患者鼻部和咽部的炎症会蔓延至咽鼓管,咽鼓管管腔粘膜以及咽口出现肿胀、充血现象,纤毛的运动受限,继而引发中耳炎症状。比较常见的一些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球菌等。
  2.2 患者的鼻涕中会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果捏住双侧鼻孔再用力擤鼻涕,产生的压力会使鼻涕从鼻后孔挤出直达咽鼓管内,进而导致中耳炎症状。
  2.3 游泳时避免呛水,以防水从鼻咽部进入中耳内,引起中耳炎症状。由外伤导致的鼓膜穿孔,杜绝耳内滴药,保持外耳道、中耳腔清洁干燥,以利于创口愈合。
  2.4 婴幼儿在仰卧吃奶时,会因婴儿咽鼓管管腔短且平直,内径还比较宽,奶汁容易从咽鼓管呛入中耳内,进而引发中耳炎症状。
  2.5 抽烟或者吸二手烟都会引发中耳炎症状。抽烟会引发动脉硬化,且为全身性的,特别是香烟内的尼古丁成分,待其进入患者血液内时,会让小血管出现痉挛现象,还会增加血液粘度,使为我们内耳供应血液的一些微动脉出现硬化,导致内耳供血严重不足,继而导致听力下降。
  2.6 长期使用耳机听DJ、摇滚等分贝比较高的一些音乐,也会引发慢性中耳炎症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4-01  现阶段,在医学临床上,如果患者经常会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医生为了解决患者的疑虑,通常被会给患者做造影检查。因为冠状造影检查在检查过后可能会留下创伤,部分患者可能会对检查有所顾虑,甚至会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本文笔者可以简单讲解一下这个问题,消除患者的疑虑与担忧。  1 冠状造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3-01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慢性骨骼疾病,一般情况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主要特点就是骨组织微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骨矿物质含量下降,主要症状为驼背、疼痛以及易引发骨折等。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若出现轻微的创伤便会导致骨折,该病多发于年长女性,由此可以看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人群与年龄有较大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9-01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外临床研究中将轻低温与中度低温应用到神经外科的重型颅脑伤治疗中,在该阶段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00多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接受了亚低温治疗,临床显示亚低温治疗确实产生了疗效,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引发凝血系统以及心脏出现并发症。但是上述的临床案例只能作为个案研究,并未展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如,很多人习惯躺着玩手机电脑,再者,生活在都市当中的人们工作压力比较大,整天都是坐在办公室当中,缺乏运动,长此以往,都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患病人群在20到40岁之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2-01  消化系统包括食道、胃、肠、肝脏等器官,这些器官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完成了人体的营养摄入和吸收工作,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这些部位却也是疾病的多发地带。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仍然是常见疾病。对于反流性食管炎你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3-01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心肌损伤
期刊
【中圖分类号】R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42-02  1 心肌炎简介  心肌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心肌炎具有突发性,常发生在青壮年身上。心肌炎属于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通过一些原因造成心肌的炎症病变,主要症状有;心力衰竭、心悸、晕厥和眼睛出现黑蒙现象、胸口闷等。造成心肌炎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化学或者物理因素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4-02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人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但是随着人们的晚婚晚育,对于许多年纪不再年轻的女性朋友而言,想要怀上孩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前置胎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也让许多孕妇朋友头疼不已。针对这些疾病,一定要积极治疗,且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好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5-01  很多女性都在妊娠期患有糖尿病,这就对孕妇与胎儿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为减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痛苦,需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要确保合理的饮食,这样才能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有效的防控。下面就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与饮食进行介绍,希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日康复,保证自己与胎儿的健康。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4-01  不管是医院门诊还是住院的病人,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血常规检查,血液作为人体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滴血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当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进行检查分析,也是诊断各项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且对于其他疾病的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