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ke198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产品出口北美的凭证
  全世界有72302家制造厂商生产他们认证的产品,平均每年有200亿个新产品上标有UL认证标志。
  
  初到UL台湾公司任职时,林权曾与几名在UL工作过一二十年的老员工聊天。当林权提出“为什么会在这家公司做这么久”的疑问后,对方的回答是:“因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是很有意义的。”
  “你们在说什么?在这个年代,怎么还会有这样的思想?”这是林权当时的第一反应。
  但是,多年之后,当林权已经是一名UL老员工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认同了这一观点:“确保制造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安全性能是UL的工作核心。”为此,林权把自己的职业等同于“消防队员”。
  作为美国产品安全标准的创始者,有着115年历史积淀的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Inc.,以下简称UL)负责产品安全测试标准的制订、检测和认证。全世界有72302家制造厂商生产他们认证的产品,平均每年有200亿个新产品上标有UL认证标志。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UL认证是中国产品出口到北美的通行证。目前,UL认证范围内的产品——消费性产品(视听设备、灯具、家用电器、汽车等)、工业性产品(信息技术设备、电线电缆、元器件、太阳能光伏设备等)、医疗器材以及消防安全类产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20%以上。
  但是,这并不等于UL在中国的发展一帆风顺,相反,根据UL在华的合资公司——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权回忆,进入中国的最初几年,UL美华可以说是“筚路蓝缕”。
  
  迟到的入场券
  
  上世纪80年代,UL在中国已经开展业务,但都是委托他人,业务相对简单、初级。
  尽管UL与中国的合作始于30年前,但是真正设立合资公司却是在6年前。
  2003年1月13日,UL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CIC)共同投资1500万美元,在江苏苏州设立了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产品安全测试和认证、管理体系审核与注册、商业检测、电磁兼容及电讯测试和代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
  UL不是政府机构,其定位是源于民间的、独立的、第三方产品安全认证机构。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UL在中国已经开展业务(主要是工厂检查业务),当时都是委托CCIC运作,业务相对简单、初级。
  “CCIC是中国最权威的检验认证机构,UL是美国产品安全的象征,强强联合的过程中,UL可以协助中国参与标准的制订。”林权强调的“参与标准制订”恰恰透出认证行业的关键价值所在。
  所谓UL可以协助中国参与标准制订,有一个特殊的背景:美国与国内的认证机构不同,美国是一个小政府的观念,其标准制订是由标准制订委员会讨论产生之后再送由政府认可。
  在北美,标准制订委员会成员有来自产业界、学界、认证行业等多个行业的人士,有十几位专家参与其中,而代表UL的意见则在每一个标准制订委员会中占有一票。至今,UL参与制订的安全标准已经有1362种。
  UL公司不属于某个个人,而是一个由安全专家、政府官员、消费者、教育界、公用事业、保险业及标准部门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行使管理。
  尽管这些安全指标在消费者看来无关紧要,也没有人会在购物时真要试试电线是否可以承受数万次的拉拽,但是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通过相关的认证是产品受到社会认可的门槛。
  
  钱不是问题
  
  对于UL来说,在一个市场开展业务,钱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非盈利”三个字曾经给外界带来误解,认为UL是一家公益组织。其实,UL还是一家公司,只不过不以商业为导向。林权强调“赚钱要赚得合理”,因为业绩指标不是董事会和股东考核林权的唯一指标,对于工程力量的投资是UL最为关注的。
  曾有媒体指出:UL是一家最为富有的认证公司,因为如果算上上百年的财富积累,对于UL来说,钱确实不是问题。尽管建立实验室、免费举办各种培训班、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都需要钱。
  对于UL美华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工程师培养的速度不够快。现在,UL美华接到的案子中仅有60%可以在本地完成,其它的则要送往美国,由美国的工程师来完成检测或认证。
  而在林权的计划中,这一数字最终要提高到80%-90%。为此,UL美华需要大量有经验、具有最终签字权的工程师。
  “培养一名工程师,最花费的是时间。两年学习、两年熟悉,再加上成熟期,至少要5年时间。我们一般是从毕业生培养起。5年之后,还不排除被同行挖角的可能。”所以,现在UL美华最乐于见到的就是长期服务公司的老员工——实力与经验是金钱买不来的。
  人员的培养速度又直接关系到分支机构的延伸和实验室的扩建,业务的全面发展全看这关键的一点。“钱不是重点。认证机构看的是能培养多少工程师、能有多大的工程能量。”
  
  仍是投入期
  
  相较之下,在人员培养方面的投资或许是UL目前最基本、最重要的投资。
  对于厂商来说,只有了解了国际标准、参与标准制订、掌握了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才可能真正以一个平等、公平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有鉴于此,UL的职责就不仅仅是做产品安全的检测和认证,另外一门学问则是为厂商解释标准、将标准的精神嵌入到产品设计中去。从产品的最开端——设计环节开始,就把需要达标的数据考虑进去,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稳定住现有的客户,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发展新客户,甚至通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设计师阶段就抓住客户,是UL美华的工作方式。在这一点上,林权承认,跟美国确实没办法比,在美国,认证已经成熟多年,而在中国现阶段,UL美华的影响力还局限在“口耳相传”。
  UL在中国市场上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但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微弱的竞争格局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在林权心里,现在想的只是如何快速发展,占据市场。
  目前,UL在内地的北京、上海、苏州等6地设有分支机构。在苏州和广州各有一个实验室,两个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空调制冷性能测试实验室及电线电缆实验室是UL在亚太地区的测试中心,光伏卓越中心也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实验室。
  林权表示,为配合发展,UL拟将内地的实验室由两个扩充到4个或5个,其将内地作为全球重点投资区域的战略已经越来越明显。
  “我们还处于投入期。”因为是一家非公众股份制公司,林权并未进一步透露“投入期”的资金额。而且,公司已经看得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存在差异的不仅是制度。    “2001年,我刚刚来到香港做投资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帮我买新股。我当时非常激动,但是后来才知道,香港的新股不值钱,在这里盲目认购IPO新股的投资者都是刚从内地来的菜鸟。”  在深圳五洲宾馆,一位颇负盛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对笔者谈起刚刚移师香港的糗事,感叹道:“主要是A股市场打新股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那里太疯狂了。”  现在,就连证监会都认为,A
期刊
台湾科技界最高龄的CEO  类似台积电这样制度完善的公司,都无法顺利交棒,谁还敢相信,接班这件事是玩真的。    6月11日,有台湾“半导体教父”美誉之称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又多了一个新职务——台积电CEO。这个职务原本是四年前,由张忠谋亲手交给了他的接班人蔡力行,可是四年过后,张忠谋又把它从蔡力行手上收了回来,台积电发生了什么事?  已经78岁的张忠谋,原本应该是在家中含饴弄孙,他却重披战袍,再
期刊
TC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    李东生力挺国际化的同时,从2009年春天开始,中国企业家纷纷进入海外市场,跨国大收购滚滚向前。  在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  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姜汝祥看来,“T C L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笔财富。”  T C 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在如今并购迭起的浪潮中,重新审视T C L跨
期刊
在金融风暴和日元升值双重危机下,松下、索尼、东芝等各大日系巨头无不深陷亏损泥潭,日立也难以独善其身。    年过花甲的日本人大野信行,现在每天清晨要坚持学习两个小时的汉语,他的办公室、住处、甚至车里,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著作、报告和简报到处都是,其中《中国CEO》一书是他的最爱。  今年4月1日,大野信行正式接手日立中国区新任掌门人的时候,8cm厚的“日立中国事业汇报书”成为这位日立中国“救生员”收
期刊
《英才》:你曾经讲,中国的风电行业发展要看政府政策?  武钢:风电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受政府的影响至少大于50%。现在推动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国家特许权。国外也用过这样的方法,但仅仅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后来就完全市场化了。国家现在强调产业布局的调整,而风电产业有很多优势。高科技、制造业、可再生能源,这几个很关键的要素比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再加上一些传统的行业面临变革,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期刊
经历两次IT萧条期的职业经理人反思  十年间,富士通渐渐进入中国,但在武田春仁看来最关键的和最难的问题都是融入中国。     从大学进入计算机专业,30多年来武田春仁一直沉浸在0与1的理性世界中,他说感性的世界是自己比较缺乏的。可中国让他发生了改变。  50岁不到,武田春仁就被派到中国,出任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也就是那一年,他开始学习弹钢琴。  今年6月,武田春仁正式退休,他依
期刊
全球采暖行业老大躲过危机      最初的90多年里,“威能兔子”是黑白的,直到1993年,这只兔子变成了绿色,“节能环保”开始成为威能的关键词。    在汽车行业工作了20年的德国人罗夫·林巴赫(Ralf-Otto Limbach),于2007年10月加入威能集团——全球最大的采暖设备生产商,并出任CEO。  林巴赫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明智:“全球的能源,大致有30%消耗在汽车中,40%消耗在建筑中
期刊
受益3.5万亿铁建大投资  面对“4万亿投资计划”,中国中铁将如何调整企业战略?他们的投资会流向哪里?他们对所处的产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会对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他们自身又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革?他们是否做好未来政策回调的准备?本刊独家追踪中铁的演变,亦在探索中国的产业龙头是如何应对中国商业史上正在发生的巨变。    大型央企国航、东航、中铁、中铁建等去年接连爆出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
期刊
时代华纳分拆AOL  在与时代华纳合并后,AOL一直处在不停歇的折腾之中,押宝广告,忽视消费者业务,使得其优良资产不断贬值,“最终沦落到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地步。    一个是世界传统媒体巨擘,一个是全球首屈一指的ISP(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A O L)的这桩曾被看作是新旧媒体“天作之合”的联姻,在双方一起生活了8个年头后,最终以无奈“分手”。  2009年5月28日,时代
期刊
“我有做企业家的想法,但并不太确定是否能做好,我愿意用另外的十年来实践”      孙振耀独自坐在驾驶室里,他正在学习极限飞行,为下一步自由单飞考试做准备。平时的飞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00公里,当天他却需要以每小时50公里的慢速飞行。  耳机里不停地出现教官的各种指令,自己不仅要与塔台联系,同时还要盯着仪表盘、飞行方向、导航仪等,孙振耀不免有些手忙脚乱。当他按照指令正在掉转方向,忽然另一架飞机从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