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是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策略,资源整合的基础是生本意志的凸现,其目的是服务课程、优化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形式主要有主题引领、有机交融、延伸拓展和自然生成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 整合 策略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因此,学校如何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而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策略。
  整合,通俗地说就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课程资源的整合就是把不同的资源组合在一起,共同为课程的实施服务。它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更是一种策略。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彼此分离的资源整合成整体,追求资源的最优化和整体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1 课程特点使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之一为综合性。也就是说,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有损其课程价值。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课程资源的综合性、整合化。《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所以学校要据此克服那种按单一的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弊端,紧紧扣住学生这个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各种关系,在各种资源的整合中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 资源优化必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多样的: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本课程资源和非文本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由于每一项课程资源都不是孤立地被开发与利用,几种或多种课程资源必然以整合的形态存在于活动中,因此,运用整合的理念,采用整合的策略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够服务于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3 学生发展必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需要,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我们要在学生个性这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儿童生活领域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因此它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价值取向,必须实现社会、自然、自我世界的资源整合。
  从特征上来看,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是一种近乎化学意义上的溶合,其核心是联系的建立。资源整合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策略。具体表现为:
  
  1 主题引领
  主题引领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这种问题可以是范围比较广、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的“长线主题”,也可以是通过相对短时完成研究的“短线主题”。长线主题一般由学校依据地域文化、校本文化、学校特色等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使研究活动形成系列。譬如有学校把本地的漤港文化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主题,这是一个长线主题。他们把溇港文化资源整合成桥、船、住宅、蚕丝、茶、蟹、电缆、饮食、旅游等板块。学校整合这些板块的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综合实践常态化,而且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短线主题一般结合长线主题来确定并整合各种资源,也可以从一些身边的随机性的问题中提炼课题。整合资源开展研究。如“关于小学生零用钱的调查研究”、“走进广告世界”、“鸡蛋的承重有多大”等都整合了校内校外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有效地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
  
  2 有机交融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如“中国结”主题活动中,第一个环节主要通过访问、参观学习、请教专家的方式探究中国结的历史、了解中国结制作的工艺流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试编中国结,经历编制流程,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环节;宣传中国结的活动,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资料查询作为以信息收集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是典型的有机交融性综合实践活动。其次,人力资源的有机交融。一是指导教师有机交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各学科课程所特有的学习方式,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表述、自然学科中的观察与实验、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与测量、艺术学科中的表演、绘画等。因此指导教师的融合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二是学生资源的有机交融。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在课程实施中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相互的融合显得特别的重要。尤其是在小组合作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即目标相互依赖,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角色相互依赖,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分明,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同时还可以进行角色的交换;信息相互依赖,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
  
  3 延伸拓展
  课程资源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一指定领域拓展的形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与其他学科拓展的形式得到整合。在延伸中形成新的课程资源。一是指定领域的拓展。如以四大指定领域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口,从简单地动手操作延伸到对这一操作材料、操作设计、操作步骤以及产品的用途、特点的研究,在延伸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二是学科的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与学生的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学科知识的拓展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宝贵的资源。
  
  4 自然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获得实际的体验和发展,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当学生生成的资源与原有资源整合,就可以成为新的资源,从而形成新的主题。一是由问题生成。本着“问题即课题”,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新的问题、新的课题将不断涌现。二是由兴趣生成。让学生开展与自己兴趣“对口”的活动,从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由同伴之间的兴趣差异所带来的新鲜感,在彼此交互与撞击中摩擦出新的火花,也生成新的主题,从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研究。
  当然,以上资源整合的策略形式,还必须将生本意志的凸现作为资源整合的基础。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和实际的课程,它的宗旨是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资源的具体利用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意志,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致力于学生体验和能力的锻炼,使课程基于校本,更是一门生动的生本课程。
其他文献
自2001年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了十多种语文教材,这使得环境不同的地区有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教材的可能。纵览这些教材,基本能够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开放性,各种教材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领域的方面做出了努力,无论是阅读、习作还是口语交际,都努力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选择性,教材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是多样化的,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此外,对于教材呈现的趣味性,对于传统母语教育
当各色各样的幼儿园让你眼花缭乱时。当各种幼儿教育模式让你无从选择时,你是否对“幼儿园”叫法产生过好奇心,到底是谁最先启用了这种叫法?幼儿教育的思想最初有哪些特点呢?  福禄培尔这个名字便闯入我们的视线。    一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于产业革命,出现了诸如贫儿、孤儿、流浪儿的社会问题,作为宗法制的家庭生产和教育的共同体的封建家庭形式日益解体。在当时的德国,成人与大一些的孩子不得
主持人语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它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心向,教学特色和教学风度;是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是教学积淀的结晶,是教学规律的内化,也是学术风范的表征。  尽管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诠释,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路径也是“八仙过海”。但综合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优秀
摘要:本文就媒体上一些改革语文教育的言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着重辨析了“儿童本位”的语文教育改革“良药”的开方过程。并就儿童本位的教育主张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等话题。提出了语文教育改革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教材创生课程经验不能漠视教材本身的规定性的观点。文章反思了媒体与教育“被生病”的现象,提出教育者应审慎地表达教育理想,增强“专业性”。强调语文教育改革应缘自教育内部的目的,并注意不断优化和
主持人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教育世界:严谨的教材,丰富的教参,名目繁多的教学手册,等等。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教育素材背后有一些看不见但却是根本的教育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课程标准。教育中的诸多素材都来源于课程标准,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课程标准的一种演绎和呈现。然而,也许正是现有资源的丰富遮蔽了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也许正是习惯的“拿来”消减了我们创造的激情,当然,也许还有其他一些
主持人语  谈到当今学生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常常感叹: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于是乎,“多读多写”成为诊治该病的一剂良方,甚或不二法门。但细想一下,这种对语文“病”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似有问题。第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读得少写得少吗?第二,“多读多写”就真的是一剂良方吗?是否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了呢?实质上,教学所要追求的是少读少写,而不是多读多写,也就是说,读得少但所获
2001年8月,我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当时,这还是一所创办才一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的区域、新的学校、新的伙伴,给我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  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于1994年,来自新加坡的中西合璧的思维与软件在这里融和、滋长,生出了无限的创造力,正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创新、创业、创优成为这片土地的主题词,亲商亲民亲人才和率先争先、日新月异则是这里
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weekend,often。spend,catch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I often…Sometimes I...  3.三会单词:a butterfly,a dragonfl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不去充分思考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分”的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解读,希望在钻研教材方面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点”上粗读教材——明确角度  从“点”上粗读教材,就是研究教材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换句话
日前在一次与中小学校长的对话交流活动中,诸多校长纷纷就如何克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职业倦怠的生成,多系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所致。毫无疑义,沉重的工作压力的确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一些二、三流的没有多少升学压力的学校,以及那些几乎属于学校升学竞争中的“旁观者”的诸如音、体、美等边缘学科的教师们,同样也存在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