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入文以形引意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课文《狼》若以常规教学来讲读,教学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而如果进行“图画启发”,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讨论的正是对《狼》一文进行图画启发、引入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彩出色的方法。
  【关键词】狼;蒲松龄;创新教学;图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也是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典范性佳作。文章本身不算深奥,但是对刚离开小学不久的初一学生而言,依然不是那么好理解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较为艰深的文言文兴趣不浓,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不会在课前去落实预习作业,从而导致上课前并不熟悉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教师被迫花较多时间进行情节梳理,致使一节课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分为两次课实现,白白地降低了课堂效率。
  经过反复探索尝试,我发现,《狼》这一类比较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记叙文),完全可以尝试在课前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当作家庭作业来完成。文字是抽象思维,而图画则是形象思维,在如今消费主导的市场经济中,漫画产业的生命力不可谓不兴盛,其形象直观、情节性强、故事感足、想象空间大的特点使它在中小学生中有着极多的爱好者、模仿者。对于低年龄段的初中生而言,图画非常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几乎每一次尝试,学生对画画都是热情高涨,而且图画更利于展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去完成得更好。
  以《狼》为例,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预习课文,弄懂文章情节,按照你弄懂的情节至少画出4幅图画来,一定要符合故事本身交代的要素。另外,我还特别强调了要尝试去展开联想,合理设置自己觉得合理的环境。学生兴趣很浓,在正式上课时,我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展示交流。
  这个展示和交流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显而易见不是为了评比学生的画工,所以我要求学生,互相进行对比打分评价赏析,标准不是谁最炫,而是最符合文章故事情节。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进行了精彩而激烈的讨论,最后推举出了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品,借助他们推举出来的作品,我再进行在全班面前的公开展示和评析。
  教师的展示和评析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可以包含非常多的内容。比如:
  第一,情节。学生绘制的作品,有的是4幅,有的是6幅,有的是8幅或者更多,对情节我们设置评价标准,那就是忠于原著、合理增加、突出重点。这个评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从而对自己写作中“详略”的安排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小说的情节串起故事的脉络,在《狼》这篇文章中,有着鲜明的“遇狼—御狼—杀狼—议狼”的情节线,借此对学生叙事的简洁化、条理化进行训练,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环境。作为一篇精彩的小说,《狼》同样有环境的存在。比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两处,毫无疑问应该出现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应该增加哪些景物呢?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到位,比如月亮、树木、小路、田野、草堆等等。在这个浅层的基础上,教师还不妨进一步加以引导—怎样才能渲染出你想要的气氛呢?学生借机再次热烈讨论,最终的答案就会更加清晰——昏暗幽晦的月亮,枯黄的衰草,黯淡的树影,模糊的田野,这些都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有效衬托了屠户的心情。而这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人物和描写。在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里,谁是主要角色?毫无疑问是屠户。那么怎么刻画屠户的人物形象呢?就得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描写有许多种,而在《狼》这篇课文中,用得最多最精彩的无疑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有对屠户的,比如 “大窘”“顾”“奔倚”“弛担持刀”“眈眈相向”“暴起”“劈狼首”;也有对狼的,比如“仍从”“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非常有力地刻画出了屠户和狼紧张对峙的态势,也使得屠户的勇敢、狼的阴险跃然纸上。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机展开有深度的设问,比如“为什么把狼刻画得如此阴险?对屠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设计,又可让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作用,起到“一石三鸟”的课堂生成效果。
  第四,主题。作为小说,一定是有一个主题的,我们一般把这样的主题称作“社会意义”。这个社会意义就集中性地体现在文章最后一段“议狼”部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个部分也是很多学生容易漏画的,教师可以着重提点。那么这个情节怎么画?画狼?画屠户?其实都不好,最该画的恰恰的作者的形象。教师此时便可借机发问—那么,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呢?田野里有这样狡诈凶残但是实质愚蠢的狼,我们人类社会中有没有呢?学生的解答,辅助以老师的點拨,便可从容过渡到文章的主题上面去。这样的一节课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预习中以画图的方式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初步把握,这对我们的课堂实践、教学生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多样化教育功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还要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积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涵养,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古诗词作为语言文化的基础,有着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中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也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从多方面论述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
【摘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知识的积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很有必要,教师需要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知识的视野
【摘要】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接触语文,可能有很多学生困惑,能认识字、能理解文章不就够了吗?那些深层次的语文研究是该留给语文学者的,为什么到了高中依然如此重视语文呢?很多学生也曾在学习语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其成绩却收效甚微。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无法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已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在
【摘要】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关注热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根据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和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王云峰教授的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它
【摘要】阅读的教学要从小抓起,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并且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素养;方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
【摘要】语文是我们必须要学好的科目,学好语文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的科目,其中,文章写作更是重点及难点。  【关键词】且行且思;语文高年级;“场面描写”;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识别码】A  2019年3月,我们申报了区级课题《小学语文“场面描写”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现就半年来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抓住教研不放松  (一)
【摘要】新课改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的思维模式,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促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学教学中,语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摘要】价值体验,将行动学习导向“心悟行成”;价值澄清,让行动学习接轨“学生需求”; 价值内化,让行动学习得以“循序渐进”; 价值引领,让行动学习趋向“良性循环”。  【关键词】行动学习;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行动学习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在其所著的《行动学习的本质
【摘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唯一内容,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就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形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补充课内的一个相互补充的课内外循环开放性教材。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就要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  【关键词】教学反思;《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