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剧英雄的性格变化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白雪,一杆花枪,告诉了我们他的名字;
  一场恩怨,一封休书,讲述了他的传奇;
  他没有青史留名的荣耀,只有令人心动的故事……
  ———题记
  秋风瑟瑟,婉转的箫声划破夜空,如泣如诉。当年的八百里水泊早已干涸,只留下震撼天地的豪气。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很难相信,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竟会被逼上梁山。
  刚开始,1998年央视版的《水浒传》着重表现了他光鲜的职业、幸福和睦的家庭与谨小慎微的性格。然而,他的曲折人生才刚刚开始……
  一日,他陪妻子去东岳庙还愿,偶遇鲁智深,二人一见如故,相约同去喝酒。此时妻子遭人调戏,他匆匆赶去,看见妻子被当朝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调戏,他虽满腔愤怒却有所顾忌———“先自手软了”。这时的他怕惹是生非,抱着息事宁人和吃点儿亏算了的态度。但他的隐忍退让却使高衙内得寸进尺,导致事态愈演愈烈。由高俅一手导演的误闯白虎堂事件,一下子将事件升级,也彻底改变了林冲的命运———由禁军教头沦为阶下囚。即使这样,他仍抱着日后能平反昭雪重回东京的幻想。刺配沧州途中,尽管遭受公差肆无忌惮的凌辱、虐待,但他仍选择隐忍。火烧草料场是他性格转变的开始,他从来没想杀人,但高俅的赶尽杀绝,把他逼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沧州,在那一夜的雪与火中,他终于手刃了背叛他的好友陆谦,也扼杀了自己的一切幻想。皑皑白雪埋葬了他的全部希望,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风雪山神庙,终于使他完成了由安分守己的良民向大泽龙蛇的蜕变。正如蟠龙的一声仰天长啸,曾经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已在凄迷的风雪中消失,活下来的是令整个江湖胆寒的“豹子头”。
  惨白的雪,殷红的火,漆黑的夜。导演用一种冷峻而瑰丽的色调,用白、红、黑这三种对比鲜明的颜色,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带着荡气回肠的悲壮。他凛凛伫立在呼啸的北风中,脸庞因仇恨而扭曲,目光带着前所未有的凶狠,仿佛一只被逼到角落无路可退的野兽。草料场上的熊熊火焰腾起古怪的形状,像地狱的图腾,在他后背打上复仇的烙印,漫天大雪交织成一张密密匝匝的银白色大网从空中撒下。他站在被血染红的雪地里,大口呼吸着血腥冰冷的空气,仰头望着洒下纷纷扬扬大雪的幽暗苍穹,悲怆苍凉地长啸道:“好大雪!”
  普天之下,竟無他立锥之地。只有东南方,八百里水泊梁山,静静地等候着真正的主人的到来。
  电视剧《水浒传》在展示林冲人物性格的逐步转变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如果我们承认林冲当初的性格中不失柔弱的一面,那么,是高俅的“逼迫”才促使他逐步变得“坚硬”起来。一般来讲,武艺高强与性格刚强如影随形,武松和鲁智深就是佐证。但林冲不然,他的性格是因为“逼迫”才彻底改变的。而这种性格一旦改变,便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从他火并王伦的处理方式可见一斑。当他看到王伦不愿收留同样无路可走来投奔梁山的晁盖等人时,当即义正词严地表态:“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像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当年那个性格柔弱、胆小怕事的林冲是断然说不出的。
  到了梁山转折时期,林冲有逆反表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像林冲这样对朝廷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同意被招安的。他并非不愿意像宋江那样去“忠”,只缘他在心底已经对那个腐败的朝廷彻底绝望了。他当初就是同样的“忠”,换来令他寒心的“逼”。但他又被时代限制,摆脱不了众好汉所推崇的“义”,他没办法阻止和打破宋江他们希图被招安后的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幻想。他又一次面临绝路。电视剧《水浒传》将林冲之死做了大胆变革:得知宋江放了高俅之后吐血身亡。这一大胆的改动,实在是绝佳妙笔!当我在原著里看见林冲和大家一样全体接受招安后,依旧冲锋在前线,最终未破方腊在六和寺中风而死,心里莫名地感到悲哀:这不是“豹子头”的人生,而是懦夫的写照!
  在电视剧中,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第一个去世的是林冲。他没有死在征方腊的战场上是他的幸运,但他在梁山众好汉中第一个死去,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深深的叹息。
  林冲是一位丧失所有生活希望的悲剧英雄:他尝试着去改变,但当命运无法改变时,他选择默默无闻走完自己的人生路。林冲奋斗了一辈子,为了顾全大局而压抑自己的本性,他是位爱心满怀的悲剧英雄,一位被时代葬送的英雄。
  月圆之夜,钢枪闪耀寒光,正如林冲的眼神,坚毅刚强,给他的人生涂上了亮丽一笔。
  名师点评
  这篇剧评对林冲性格逐步转变的分析入情入理,充分展示出作者对名著情节的谙熟以及对林冲这一形象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认知水准。本文语言表达灵动自如,诸如“皑皑白雪埋葬了他的全部希望,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等文句,用词贴切,句式齐整,且巧于运用修辞,读来不乏诗的韵味。(唐惠忠)
其他文献
个性是莫扎特歌剧中的多声对抗,共性是贝多芬《欢乐颂》中的大合唱;个性是山坡上五彩缤纷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广场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个性在左,共性在右。(开篇巧用比喻,但论点“在左”“在右”没有鲜明地表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整齐划一的共性,缔造了《理想国》中的美好城邦。“最大的正义就是各司其职,美美与共。”柏拉图的智慧在书中流淌。在那里,每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在那里,不再有私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篇以瞬时性动词“忽见”为题的记叙文。阅读导语
我的家乡是南通如皋。我总怀疑,我是否有说“我爱如皋”的资格,因为一年里我只回去几次,而就这一年里几次所见,我也写不出百分之一。如皋在我眼里是那么大,那么可愛,我知道得却又这么少,我甚至不敢妄言“爱而说不出”呀。  回家过年是在冬天,而我竟没见过如皋的雪———如皋怎么会不下雪呢?这成了一个缠在我心头的结。  若让我回想如皋的冬天,我总会想到除夕的晚上。外婆从红砖砌的小厨房里端出最后一盘冒着热气的年夜
题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4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从材料呈现的形
古人云:“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国盛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太平。”其中之意便是说国力强大必将使人民受益。而所谓强盛大国,既是人民生长的沃土,更是人民生存发展的依托。  何为强盛大国?其中一点便是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能维护民族利益与人民尊严。如此,这个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国家的有力依托,人方有尊严可言。百余年前的神州大地饱受列强欺凌,土地被瓜分,人民被奴役。那时,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
我们往往买来一大堆商品,结果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我们总是在“需要”与“想要”之间权衡,常常是想要的太多,真正需要的很少。如何权衡“需要”与“想要”,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大问题。  “需要”满足人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活稳固的根基。“一箪食,一瓢饮”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离开了它,孔夫子也无法说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满足衣食的基本需求已不再是难事,人们的需要从物质层面
又下雪了,雪花和着雨丝飞扬在浩渺的东湖上空,飘落在傍水而立的磨山之巅。我第一次登紫金山时也是这样的天气,当时母亲在幽林掩映的紫霞湖畔等着我。  那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爷爷奶奶,离开熟悉又热闹的华北农家大院,来到多雨潮湿的南京,来到父母身边,心中充满不安、不快。爸爸长期出差,基本不在家;妈妈工作无比繁忙,每天清早匆匆吃完早餐后急忙将我送到学校,我常常在夜里12点以后半睡半醒间听见她回家的脚步声。我曾
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人生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同时存在于外部与内部世界的稳定。所谓无事生非的人,便是试图或者已经在打破一些稳定秩序的人。  对于一种秩序的突破,不应该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常常把这种突破看成无理的、富有攻击性的可笑行为,殊不知,那里有更庞然的精神意义。奥伊肯说:“在精神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无事生非的人总是难以妥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是产生于秩序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
穹顶渐渐不再澄明,从天空中落下一片片雾絮,缓缓地堆积,之后忽地朝四方沿着穹盖滑落,将城市包裹在阴沉沉的暮色里。  我从窗口转身,想要打开屋里的灯。按下开关,屋里却还是暗的。我急忙去看电闸,没问题,又奔到窗前:远方的街灯还亮着,但小区已整个浸泡在沉寂的昏暗中了。  我从抽屉里取出一根蜡烛,划亮一根火柴点上,从那一点焦黑的烛芯中忽地迸发出无限的光明。我想到了那个用蜡烛来填满房间的故事,不禁笑了。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