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如何品味古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ar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河南省中考古诗阅读题都会重点考查诗歌的意象、语言.因为古典诗歌用字精练,内涵丰富,含蓄隽水。要赏析诗歌,必须品其意象和语言。那么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意象,进入意境,进而去品味其特有的思想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把握意象,感知形象
   古代文艺美学家认为,任何文艺作品,总是以某种隐喻或象征等艺术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因此欣赏者只有首先接触作品的艺术方式,感知作品外观的形式美和艺术形象美,方能“观文”而“人情”,从而最终把握作品外观形式所蕴含的情趣和韵味。根据这一艺术接受活动规律,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诗作的外观形式和诗作描绘的形象美。
   1.重视注释,了解背景。古诗大都是“因物兴感”、“托物言志”,许多诗无不打上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的烙印。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背景与诗作的思想、内容相比而言,虽属一些外在的东西,但课前预习时不让学生首先去感知、了解,那么在讲课中就很难让学生知道诗中蕴藏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诗作的精神实质,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好。
   2.勾取意象,品读形象。众所周知,咏物诗主要是借对自然客观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诗人某种情感的,要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课前预习时,老师应有艺术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首先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审美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分析,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时,老师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为了让他们感知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美,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两个思考题:1.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多少种晚秋有代表性的景物?2.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课前就调动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去感受诗歌画面的景物,有启发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画面的景物,有启发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从而为深入了解和把握诗歌的深刻思想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3.领悟体味,品味韵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和想象力。感知诗歌的词语、韵律等凝固的外在形式,并把它们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课前预习时,老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感知这首诗的语言、韵律上的鲜明特色,让他们从这首诗参差错落、自由灵活的句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初步体会和想象诗人杜甫那优国优民的感情。这样在讲课时教师再加上点拨,学生自然很快就能把握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巧抓“诗眼探寻意蕴”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较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所谓“诗眼,即一句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最传神的一个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去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颈联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咽”字写出流泉经过高峻的山石发出清幽、寂静的意境,与诗人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感情相谐和。所以,我们在品味诗歌时,都会引导生去抓诗歌中的“诗眼”。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要想真正达到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情感心领神会的境界,那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育读,在育读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即全身灵魂都进入诗作之中,让他们的心灵与诗歌的思想内容达到相通和共鸣。这样通过对诗歌艺术意象进行感悟,达到潜移默化、感染教育学生的目的。
   如果我们平的古诗教学能真正落实这几点,我相信在中考中,学生们阅读古诗一定会得心应手,下笔有神。
其他文献
高中生普遍感到议论文易写难深,问题出在没有掌握展开论证的有效方法上,从中心论点分解入手,就可以比较顺畅地帮助学生度过展开论证思路这道关口。   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看法,并能够准确的表述观点,只能说是完成了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对中心论点进行有效分解,并能顺畅地展开论证,才是一篇论文成功的重头戏。能否对中心论点有效的分解,不仅关系到文章能否写出深度,更决定了文章内容充实与否。而这个环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近年来,大家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答案形式规范了,但学生得分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教师比较重视出题规律及答题模式的总结,而有点忽视对读懂诗歌的教学;二是过分地关注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许多同学在还没有真正读懂诗词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因
期刊
课堂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语文学习重要的基本方式。语文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实现。课堂学习达到了优化高效,语语言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激发学生需要,精心组织教学   1.巧设导语,引发阅读需要   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实际,学习内容,阅读需要等设计导语,朗读一首诗、背诵名言、叙说故事、评议现象、播放视频、学生表演诸方式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引领学生走进建筑,熟悉建筑,完成对建筑的基本特征的“扫盲”。   3.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闪存”(闪电存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本,结合图片,学生自主归纳、探究中国建筑的结构及装饰方面的特征。   2.挖掘建筑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及习俗。   3.拓展课本,合作
期刊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压力,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切实地更新教育理念,更在于理清许多实际存在的困惑。   困惑一:教材体系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困惑二:从这半个多学期的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是个难题,如何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让阅读占有一
期刊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    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
期刊
如何使你的记叙文具有很高的感情浓度呢?   关键要用真实写出感情的饱和度。记叙文需要真情实感。但感情的隐秘性和复杂性又消隐了它的透明性。面对生活的繁复驳杂,写作应该有一个去粗取精的提炼过程,要尽可能发掘生活的原生意蕴,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去感悟和生发有意义的东西。人在生活事件中的行动,往往带着个人的鲜明印迹,也会含着一个人的深厚感情在内。    请看下面的文章:   人生的路曲折坎坷,心
期刊
口头作文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口头作文灵活而简便,既不需要事前充分准备,也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课堂上安排时间,就可以进行练习。    口头作文还便于与讲读课文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表达,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讲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古圣今贤学习表达的方法。口头作文正好给这种学习创
期刊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改势
期刊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