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农民教育培训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些变化体现在:农业和农村的加速转型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农业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要求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加快,带来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因此,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是顺应当前发展趋势,更好地开展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之举。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如果将农广校比喻为一个躯体,农广校硬件设施是支撑这躯体的骨架,师资建设是驱动躯体生生不息的智库即大脑,而体系建设则是农广校的灵魂,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石。自1980年成立以来,农广校已形成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办学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内涵更为丰富。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自身的素质和觉悟,也包括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时势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二是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领域及内容的需求更加广阔。不仅是种植或养殖过程,也包括后期的加工及销售;由过去的单一技术,向综合全面技术转变;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向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变。三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区域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不同区域和地域,由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培训程度和培训需求不同,农民教育培训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差别。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广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级农广校大都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着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和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影响和制约着农广校的体系建设。
(一)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农广校对自身定位有偏差,加之农广校承担的农民培训任务逐渐增多,各级政府难以保障对农民教育培训相对宽松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上级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资金在使用上无基础建设列支,造成农广校培训设施匮乏或老化、实训基地得不到强化和更新,乡级办学一度出现断层的局面,影响制约着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形势不断变化,一方面,农民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面,更拓展到创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原有教师队伍缺乏系统培训指导、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年龄老化、知识固化、思想淡化在所难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应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课程设计和后续服务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创业培训中,农民遇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实时性等特点,因此原有的固定课程难以满足这种需要。此外,培训具有时间、范围的局限性,而培训后学员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问题
农广校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必须依靠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培训项目资金来源多数以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形成,受地方财力影响,往往难以满足需要,势必影响培训效果;对于非项目类的农民科普性培训,更是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和应有的工作力度,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问题
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这类人群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且平时家庭事务及农田事务比较繁忙,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民参加科技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组织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三、解决办法
(一)加强设施建设,健全工作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进行农广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体系建设;明确农民教育主阵地的职能定位,多申报承担农民培训项目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任务;建立健全日常校务管理机制,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奖励在农业科技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兴农的主阵地
为提升农广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使之适应教学培训的需要,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业务学习,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教师到基层锻炼和实践观摩,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考察学习,进行学术交流;设立常规制度,规范管理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培训需求
要搞好农民培训工作,就要深入乡镇、农村和田间地头,积极进行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当前自身情况及具体需要制定培训课程计划。了解农民产业发展和知识需求,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农民求知期望和知识需要,提高培训效果。
(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农广校体系建设
抓住中央、省对三农工作的扶持优惠政策,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和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基础上,把握农民教育的契机,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并就项目开展做好详尽计划,以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最大效益。
(五)设计全方位培训课程,长期跟踪服务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把课堂设在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空中、流动、田间和固定课堂)的优势,建设三网合一(天网、地网、人网)的多功能一体化科技教育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三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新型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四、农广校未来建设的发力点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未来的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自身定位
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依托。定位的明确应从目标、性质、作用和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农广校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农广校是公益性的事业体制;三是农广校是专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是农民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农广校的办学思路是坚持农民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重,根据农民实际制定弹性、合理的学制。
(二)加强职能建设
明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使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建立农广校常规运转机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日常管理的进行。此外,还需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办学人员及教师队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民培训事业中。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广校这具躯体的骨架,机构有序运转离不开一副坚实的骨架。要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增加教育设备,建立教学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如果将农广校比喻为一个躯体,农广校硬件设施是支撑这躯体的骨架,师资建设是驱动躯体生生不息的智库即大脑,而体系建设则是农广校的灵魂,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石。自1980年成立以来,农广校已形成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办学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内涵更为丰富。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自身的素质和觉悟,也包括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时势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二是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领域及内容的需求更加广阔。不仅是种植或养殖过程,也包括后期的加工及销售;由过去的单一技术,向综合全面技术转变;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向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变。三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区域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不同区域和地域,由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培训程度和培训需求不同,农民教育培训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差别。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广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级农广校大都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着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和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影响和制约着农广校的体系建设。
(一)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农广校对自身定位有偏差,加之农广校承担的农民培训任务逐渐增多,各级政府难以保障对农民教育培训相对宽松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上级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资金在使用上无基础建设列支,造成农广校培训设施匮乏或老化、实训基地得不到强化和更新,乡级办学一度出现断层的局面,影响制约着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形势不断变化,一方面,农民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面,更拓展到创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原有教师队伍缺乏系统培训指导、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年龄老化、知识固化、思想淡化在所难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应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课程设计和后续服务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创业培训中,农民遇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实时性等特点,因此原有的固定课程难以满足这种需要。此外,培训具有时间、范围的局限性,而培训后学员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问题
农广校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必须依靠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培训项目资金来源多数以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形成,受地方财力影响,往往难以满足需要,势必影响培训效果;对于非项目类的农民科普性培训,更是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和应有的工作力度,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问题
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这类人群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且平时家庭事务及农田事务比较繁忙,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民参加科技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组织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三、解决办法
(一)加强设施建设,健全工作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进行农广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体系建设;明确农民教育主阵地的职能定位,多申报承担农民培训项目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任务;建立健全日常校务管理机制,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奖励在农业科技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兴农的主阵地
为提升农广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使之适应教学培训的需要,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业务学习,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教师到基层锻炼和实践观摩,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考察学习,进行学术交流;设立常规制度,规范管理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培训需求
要搞好农民培训工作,就要深入乡镇、农村和田间地头,积极进行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当前自身情况及具体需要制定培训课程计划。了解农民产业发展和知识需求,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农民求知期望和知识需要,提高培训效果。
(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农广校体系建设
抓住中央、省对三农工作的扶持优惠政策,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和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基础上,把握农民教育的契机,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并就项目开展做好详尽计划,以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最大效益。
(五)设计全方位培训课程,长期跟踪服务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把课堂设在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空中、流动、田间和固定课堂)的优势,建设三网合一(天网、地网、人网)的多功能一体化科技教育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三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和农业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新型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四、农广校未来建设的发力点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未来的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自身定位
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依托。定位的明确应从目标、性质、作用和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农广校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农广校是公益性的事业体制;三是农广校是专业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是农民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农广校的办学思路是坚持农民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重,根据农民实际制定弹性、合理的学制。
(二)加强职能建设
明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使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建立农广校常规运转机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日常管理的进行。此外,还需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办学人员及教师队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民培训事业中。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广校这具躯体的骨架,机构有序运转离不开一副坚实的骨架。要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增加教育设备,建立教学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