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的媒体环境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都会1962-1963演出季的新制作赢得了评论家全方位的认可——纳撒尼尔·梅里尔(Nathaniel Merrill,1927-2008,美国导演)和罗伯特·奥赫恩(Robert O'Hearn,1921,1960-1985在大都会担任舞台设计)继续在《名歌手》中联袂合作,受到热情赞誉。这出倍受好评的戏的确实至名归,其第二幕的布景是我所见过最昂贵、最栩栩如生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卡尔·艾伯特(carlEbert,1887-1980,德国歌剧导演)、奥利弗·梅塞尔(Oliver Messd,1904-1978,英国舞台设计师)和卡尔,伯姆将理查·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一类的室内歌剧,搬上大都会这样的大型剧院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的“双星”制作,报界的评价并不高:评论家既不喜欢亨利·巴特勒(Henry Butler,1919-1998,美国导演)对《梦游女》的执导,也不喜欢罗尔夫·杰拉德(Rolf Gerard,1909-2011,德国服装设计师)为该剧所做的设计。这部戏是为萨瑟兰排演的,评论家们真正厌倦的是这部歌剧的戏剧内容,巴特勒和杰拉德对此无能为力。另外,剧场内外没有人喜欢我们为苔巴尔迪排演的《阿德里亚娜·勒库沃尔》,即便我们请来了她理想中的“莫里齐奥”——弗兰科·科莱里。
  扮演阿德里亚娜的遭遇,打击了苔巴尔迪的自信心。说实话,她没有唱出自己的高水平。不到一个月之后,她从这个演出季的歌剧演出中退了出来。关于这次演出的评论,尽管让人难堪,却不失公允。在我20年运营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的经历中,一次又一次因为阴险的、一知半解的纽约评论家写出的文章陷入困境之中。在我看来,这些人引导大众欣赏口味的能力太差了。
  有时候我觉得,与评论家之间的龃龉,部分缘于我与记者间非同寻常的良好关系。一家大剧院的总经理,责任虽然重大,但处境并不险恶。当我翻看大都会媒体档案时,我惊讶于我被报道的范围遍及全世界,而且几乎是连续不断的。我从来不拒绝评论,在开玩笑或者谈论正经事情的时候,我都口无遮拦。多年来,我对天生能博得大众关注的人进行了观察:比切姆打个喷嚏,都能见诸报端;而马克斯·莱恩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出生在奥地利的戏剧与电影导演)任何时候都会小心地,让来到他所工作剧院的记者或者摄影师们退出去,此举让这些人更加疯狂地追随着他。我效法莱恩哈特的做法,却很难让记者意识到我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公布。在工会纠纷当中,我认为大都会没有得到公正报道,这样的严重事件被劳动新闻记者所偏袒,他们本能地倾向于罢工一方,但总的来说,特别在早年,我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媒体环境中。
  我与评论家的关系相处得很不好。其中一部分因素应该归咎于我:我认为一个总经理应该像老母鸡那样对待在剧院的员工,尽其所能保护他们免受外界攻击。在我的第一个演出季,大都会推出了一个低成本、水平不高的《乡村骑士》和《小丑》的制作,它不仅成了媒体谴责的目标,布鲁诺·瓦尔特甚至亲自写信以“亲爱的朋友”的口吻警告我,这样水平的制作有损剧院管理者的信誉。从原则角度考虑,这些制作可以作为“新潮与创新”进行辩解,因此我在公众面前极力为它们开脱,并指责评论家们的思路太老套。没成想,评论家们对我辩护的反击,甚至比我更强硬,随后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从心理角度而言,评论家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只有在别人做了某件事之后,他才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不快乐的、压抑的境况。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当评论家,他可能希望成为画家、作曲家、小提琴家或者钢琴家而不成,搞评论便成为无奈的结果,十有八九是这种情况。人性是如此恶毒,评论家是靠负面评论让自己出人头地的——用好评论出名的评论家肯定是满怀热情,拥有强烈使命感的伟人,但伟人总是很少;而拙劣的评论家则喜欢搜罗下流的评语来炒作新闻。我记得几年前在芝加哥,曾读到过关于阿图·鲁宾斯坦演奏会的一篇评论。评论家在文中写道:“一个60岁的钢琴家,向一台40岁的施坦威发起攻击。”我不认为这样的说法很有趣,但显然它有助于报纸的推销。
  有评论意见当然会有分歧,但错误见解常常被未经核实的事实叙述所支持。例如,纽约的评论家笔下有一篇关于信用话题的文章,谈到大都会的制作没有足够的排练。事实上,与斯卡拉、维也纳、慕尼黑或者科文特花园相比,大都会的排练水准算是高的。评论家们白天从来不会到剧院里来,所以看不到每个工作日里,不仅主台而且所有第三层地下室的排练厅,从早到晚都被排练活动占用着。在非正式的采访场合,评论家也鲜少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沟通,所以他们永远听不到莱昂泰恩·普莱斯和贝吉特·尼尔森在维也纳和米兰的经历。在那里她们早上坐飞机才抵达,当晚就登台演出,幕启前才见到自己的同事。这样的事情以前在大都会的确发生过,但从来没有在我的任期内重现,我坚持主要演员至少要有两场舞台钢琴排练和一场舞台乐队排练。
  最近几年,平均每部大都会的制作都有超过10小时的乐队排练(有些剧目当然会更多)。我任职期间的最后一部新制作,威尔第的《奥赛罗》——对于演员和乐队并非一部不熟悉的作品——拥有9场舞台钢琴排练,3场舞台乐队排练,两天的技术排练,一场钢琴带妆排练,以及一场最后的彩排。泽菲里尼和伯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如此多的排练档期。
  我们的排练目标是整体制作的生成,相对于其他剧院将力量集中在纯粹的音乐效果上,这是一个更大的冒险,因而需要大都会将可支配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利用。基恩一路易斯·巴朗特(Jean-Louis Barrault,1910-1994,法国演员、导演)在大都会排演过《浮士德》之后,又去斯卡拉制作这部戏,我让他将这两次体验进行比较。他从米兰写信给我说:“(斯卡拉版的《浮士德》)乐队与合唱团是完美的,但其他的东西都牺牲在音符上了——这里有一位飞行歌唱家……从团队角度考虑,当一位生活在地中海边的意大利人试图去适应规则,那会很可怕:作为意大利人,他要同事们等着他;作为工会会员,时间一到他就会离开排练场,谁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所有这一切让人们很喜欢斯卡拉。但倘若我把心思专门用在大都会,还有那里所有同事们的身上,你应该不会感到奇怪……”
其他文献
【歌剧内容】奥赛罗赢得战争归来,受到褒奖。他与苔丝德蒙娜相爱,但威尼斯绅士罗德里戈也爱上了苔丝德蒙娜,并得到了苔丝德蒙娜父亲的支持。一直对奥赛罗怀恨在心的伊阿古趁机挑拨。苔丝德蒙娜左右为难,她既爱奥赛罗,又恐惧违抗父命。恼怒之下的奥赛罗失去理智,在卧室杀死了苔丝德蒙娜。而此时罗德里戈和苔丝德蒙娜的父亲已经幡然醒悟,决定成全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但一切为时已晚。奥赛罗在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自杀谢
期刊
这些年来,海外原版引进的音乐剧越来越多,演出票房和场次屡创新高。与之相埘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则普遍遭遇票房冷淡、经营不良。面对这样两个差异巨大的景象,作为中国剧场人,不免有一种奇怪的错位感。老百姓是喜欢音乐剧的,可“国货”难卖,确是实情。我们发展太快了,市场又太大,在“国货”尚未建立起市场口碑之前,世界“名牌”已经树立起了高端的形象与标准。就如同很多国人对海外名牌趋之若鹜,而国货哪怕价恪一降再降,依
期刊
国家大剧院2016开年大戏《歌女焦空达》,1月27日至31日首轮首演五场。这是该剧舞台全版第一次在国内亮相,歌剧爱好者岂肯放过这百年难逢的大好机会。著名导演皮尔·路易吉·皮兹将这部写实主义的经典歌剧,重做中国式翻新处理,舞美、灯光、服装等更强调诗意的表达。  围绕女主角展开剧情的例子,在经典歌剧中占有比例很大。如,2015年国家大剧院开年大戏《阿依达》以及前后的《图兰朵》《托斯卡》《诺尔玛》,举不
期刊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座谈会1月20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出席会议并讲话。董伟在讲话中指出,歌剧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回顾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历程,民族化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其精神实质。他强调,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制定扶持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创作规划,抓好经典民族歌剧复排和新剧目创作,搭建民族歌剧传播平
期刊
国家大剧院版2016年开年大戏——意大利蓬基耶利歌剧《歌女焦空达》终于在1月27日至31日与首都观众见面了。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虽一直酷爱歌剧,平时却难得有现场观演的机会。开年之际,往京城走上一遭,不仅是专业的必修课,也算是对自己一年辛勤劳动的犒劳吧。在行前的“功课”中,又了解到这部歌剧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传承的特殊性,更对此行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历史中,蓬基耶利(Am
期刊
以前很爱到处走。在行走中,是怎样的感受?苍凉、悲情、迷人、亢奋还是……?没有经历的人,可能没有深切的感受。兴奋、痛苦、折磨、绝望、感动……这些,只有走过的人才知其中味。  在苍茫的天地间,行走胜过任何的语言。面对劳累、孤独、无助,在和天地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中,人的感悟不是简简单单能用文字表达的。我有一年曾经参加过毅行者一百公里香港站的徒步,那次徒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我都觉得那是一次值得铭
期刊
信洪海与浙江有缘。可以说,浙江是他音乐剧导演生涯的开端。2002年,信洪海执导了他平生首部音乐剧《快乐的推销员》,而在著名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当中,虽然信洪海的公开身份是舞蹈编导,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执行导演。也正是在这个剧组当中无所不在的行踪和影响,让当年参与《五姑娘》演出的演员们牢牢地记住了信导,而这样的深刻记忆也促成了信洪海此次与浙江丽水《畲娘》的结缘。2015年初,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准备打造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个发生在17世纪水城威尼斯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浓情似火、敢爱敢恨的歌女焦空达用生命诠释了大爱。1月27日至31日,由泰斗级大师皮埃尔·路易吉·皮兹执导的新版歌剧《歌女焦空达》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蓬基耶利歌剧《歌女焦空达》1月27日首演。剧本由博伊托根据雨果的戏剧《帕多瓦的暴君安杰罗》改编。与《悲惨世界》和《九三年》一样,作品表达了雨果的博爱情怀,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的同情
期刊
2016新年前后的一段日子中,在香港舞台上有好几出音乐剧上演。笔者先后观赏过的便有三出,且都是“原创”的“香港式”音乐剧:皆为香港专业话剧团体的制作,音乐是香港作曲家的原创作品,而演出的基本都是香港的戏剧演员;相异之处亦有不少。为此,正好将这三部香港原创音乐剧拿来比较,亦可管窥一下今日香港式原创音乐剧的制作情况。  笔者首先观赏的是规模相对较小、获香港艺术发展局两年行政资助、已有18年历史的7A班
期刊
《你是我的孤独》,单听剧名就怦然心动,太魅惑、太诱人了,哪里还有抵抗力?“你”“是我的”“孤独”——这几个字眼,该会引出多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文青”,心生几多自由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2015年深秋的那个夜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数百个座位,开演前就被摩肩接踵的男男女女填满了。10月28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赴京演出音乐戏剧《你是我的孤独》首场。那晚,我也在其间。实际上早在初春,该剧已在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