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及其研究启示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不同学者对这种语言现象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总体上反拨作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反拨作用本身具有具体性、强弱性、持续性、预期性和正负面的多维度特征,还受到各种考试因素或非考试因素的影响,因而反拨作用的理论框架也显得纷繁复杂。因此,反拨作用研究要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多种研究方法,考虑测试实施的语境。
  关键词: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研究启示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作用(backwash or washback)。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将这一概念引入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引起了语言测试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目前,测试反拨作用是剑桥大学英语考试部(Cambridge ESOL)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反拨作用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反拨作用的维度、影响反拨作用的因素以及反拨作用的理论框架进行讨论,从中得出反拨作用的研究启示。
  一、反拨作用的概念界定
   在语言测试领域,反拨作用(washback)这个词通常用来指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但不同的研究者对该术语的定义各有不同。Alderson & Wall认为反拨作用是指考试能驱使教师和学生去教或学他们原本不会去教或学的现象[1]。 Messick则把反拨作用描述为测试的引进和使用会影响教师去教学生原本不会教的内容的现象,这些内容会促进或阻碍学生的语言学习[2]。Bailey指出反拨作用就是测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3]。Shohamy认为反拨作用是测试和语言学习之间的一种联系,测试是用于促进语言学习的[4]。Cheng对香港教育资格考试反拨作用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测试进行改革,可以给教学带来课程变革,这种预期的或非预期的课程变革就是反拨作用[5]。
   在语言学界,还有学者用不同的概念来取代反拨作用。Popham(转引自Wall 1996)引入“测量驱动教学(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用来指重要测试可以提升教育质量的现象,认为考试可以领导教学[6]。Fredericksen & Collins提出了体制效度(Systemic Validity)这个术语,认为真实、直接的测试在体制上是有效的,因为这样的测试能促使整个教育体制课程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7]。Messick指出测试有后果效度(Consequential validity),并把反拨作用看作属于测试结构效度当中后果效度之一, 其涉及测试使用因素、测试对测试者和教育者的影响、决策者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以及测试可能的滥用、误用和非预期影响[8]。有些学者则走得更远,认为反拨作用是效度的一个方面,Morrow用反拨效度(washback validity)一词指出,测试只有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才具有效度[9]。
   纵观来看,学者们对反拨作用的定义和理解表述不一,这些定义有简单,也有复杂;有些定义和论述关注课堂背景下的教师和学生,有些则将反拨作用定义到整个教育体系甚至整个社会。但很明显,学者们都不否认测试反拨作用的存在。从反拨作用的各种定义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反拨作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微观层面上限于课堂的反拨作用,二是宏观层面上超越了课堂的反拨作用。微观层面的反拨作用是指测试对课堂与教学有关的活动的影响,宏观的反拨作用是指测试对课堂以外的与测试有关的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学校管理、社会需求、父母期望等等。Bailey用“学习者反拨”(washback to learners) 来指测试对学生的影响,用“项目反拨”(washback to program) 来指测试对教师、学校管理者、课程改革者等的影响[10]。也就是说,反拨作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测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后者指测试对课堂以外诸如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 反拨作用的维度分析
   反拨作用简单说就是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以下几种维度。
  (一)反拨作用有具体性
   反拨作用可以是概括性的(general)也可以是具体性的(specific)。概括性的反拨作用是指任何测试都会产生某种影响。假如任何一种类型的测试都能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那么这样的反拨作用就具有概括性。具体的反拨作用是指某个测试具体某一方面或某个具体的测试类型会产生某种影响。例如,某测试中包含了听力部分,教师和学生就会在教学中强调听力练习。
  (二)反拨作用有强弱之分
   语言测试可以有强反拨作用也可以有弱反拨作用。如果测试主宰了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以考试为指挥棒,那么测试就有强反拨作用。如果测试只对一部分课堂活动,或部分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那测试就有弱反拨作用。目前为止,反拨作用的研究表明反拨作用多数都是弱性的。也就是说,一般的测试只会对一部分与测试相关的因素有反拨作用。Cheng就用“反拨强度(washback intensity)”来指测试对教学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产生的反拨作用的程度[11]。也就是说,反拨作用的强弱与考试的风险高低有关,即考试风险越高,考试的反拨作用就越强,反之亦然。
  (三)反拨作用有持续性
   测试反拨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也可以持续很短时间。前者指长期反拨作用,后者指短期反拨作用。如果一项考试的影响仅在测试者准备阶段产生,在考试之后就消失,这样的影响是短期反拨作用,反之,如果一项考试的影响在考试之后仍会持续,这就是长期反拨作用。Shohomy et al曾对以色列的ASL(Arabic as a second language)和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两种测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拨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12]。
  (四)反拨作用有预期性
   反拨作用既有预期性,也有非预期性。预期性反拨作用是指测试产生了人们预期的影响。比如一项测试改革,测试改革者期望测试能促使教师和学生注重某块语言项目的学习,如果教师和学生确实在课堂上或课外增加了该项目的练习,那就说明该测试具有预期的反拨作用。非预期性反拨作用则是指测试可能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后果或影响。我们强调要收集测试对教学产生的预期反拨作用和非预期反拨作用的证据,分析出现非预期反拨作用的原因,因为非预期性的反拨作用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五)反拨作用有正负面之分
   测试反拨作用有正面和负面反拨作用之分。如果测试能驱动教师和学生采用积极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活动,获得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或是一项新测试的引进能带来有利的教学改革或促使教学大纲的修订或是教材的改进,这样的反拨作用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测试导致教学内容缩减,导致教师和学生忽略与考试没有直接联系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等不利教学活动的,就会产生负面反拨作用。预期性反拨作用通常都是正面的,而非预期性反拨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判断反拨作用正负面的一个标准就是由谁来对测试的反拨作用做出评判。例如,某个测试的影响在教师看来是正面的,但在学校管理层看来就有可能是负面的。
   以上的反拨作用特性或特征表明,反拨作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互相作用、交织的复杂体,当中有各种考试的或非考试的因素介入。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些影响反拨作用的考试或非考试因素。
  三、 反拨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的研究都表明了反拨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Watanabe认为促成反拨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考试因素、声望因素、个人因素、微观语境因素和宏观语境因素五大类[13]。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将这些因素大体上分为考试因素(test-specific factors)和非考试因素(extra-test factors)两大类。考试因素主要包括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考试结果的使用。非考试因素主要涉及考试声望因素、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以及语境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因素是人为地被划分类别,但并不说明这些因素对反拨作用的影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一)影响反拨作用的考试因素分析
   1、考试方法。这里的考试方法是指考试题型。考试题型的选择与语言观和语言测试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考试题型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或技能,对这种考试题型的训练就会对语言教学产生负面反拨作用。因此,考试题型应该与语言学习的目标一致。目前,绝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考试题型会对语言教学产生影响。例如,改革前的托福考试多采用离散性的客观试题,很多教师因此认为托福考试没有真实性、交际性,因而对托福考试持否定态度。
   2、考试内容。此处考试内容主要指要考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一份考试必须保证考试内容能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将来的实际工作等所要求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规定或现实任务特征必须保持一致,否则考试极有可能引发题海战术,产生负面反拨作用。
   3、考试结果的使用。这里考试结果的使用是指根据测试结果对考生做出的有关决定,例如入学录取、升留级、奖学金评定、毕业资格评定等,还可以是指根据测试结果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或对教师进行奖惩。这种考试结果的使用应该公平、合理、科学,应该利于考生和教师对考试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考生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影响反拨作用的非考试因素分析
   1、声望因素。声望因素是指考试的风险以及考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谓高风险考试是指考试被用来做出重大决定,比如考生的入学、升迁、毕业,或者是作为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等等。前面提到反拨作用强度时我们知道,考试声望与反拨作用的强度有关,即考试风险和地位越高,考试的反拨作用就越强,反之亦然。
   2、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信念、教学方法观等。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特征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例如,考试改革的革新程度会受到教师以及教师对革新理解的影响。Watanabe的研究表明,有三个教师因素对考试反拨作用产生影响,一是教师对学生语言水平的关注,二是教师对考试的心理因素,三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熟悉程度[14]。
   3、 学习者因素。学习者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在反拨作用研究中,要把语言测试设计这一环节考虑在内,而语言测试设计要基于对语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分析和其教育背景分析,因为这两个因素与测试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都会对反拨作用起调节作用,会引导反拨作用的方向。
   4、 语境因素。语境因素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前者指测试备考实施的学校环境,比如学校是什么性质的学校,是全国性的学校还是地方学校,是普通院校还是重点学校,位于国家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所教班级的大小、人数多少等等。后者指测试使用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例如整个社会对考试的态度、考试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等。在不同的语境,测试反拨作用体现形式不同、程度不同。
  四、 反拨作用的理论框架阐述
   Alderson &Wall在对斯里兰卡考试实证研究和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15个反拨作用假说[1],在这15个假说中,他们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阐述了测试反拨作用的运用情况,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反拨作用。然而,这15个假说只展示了反拨作用运行的直线型关系,没有涉及其它具体的考试因素例如考试内容、考试方法、题型设计,没有涉及非考试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态度、信念或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也没有展示测试参与者及各种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这些假说无法展现反拨作用复杂性的特点,有点简化了反拨作用的运行过程。当然Alderson &Wall提出假说的同时也指出,这些反拨作用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结合课堂观察和运用人种志的方法分析反拨作用的各种变量。
   Baile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反拨作用基本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因素,即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s)。参与者包括学习者、教师、管理者、教材开发商和出版商,这些参与者的观念、态度都会受到测试的影响;过程是指参与者为促进学习所采取的一切行动,例如教材开发、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或内容的变革、学习策略或考试策略的使用等等;结果则是指学到的内容比如技能之类,以及学习的质量,比如学习的流利性或准确性等等。该模型显示,测试会对“参与者”直接产生影响,这些参与者参与到各种与测试相关的“过程”中,最后这些过程会对参与者产生各种“结果”。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作用的过程,体现了反拨作用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反拨作用的复杂性。但是这个模型没有显示连接“参与者”与“结果”的“过程”在促成反拨作用生成所起的作用。
   此后多年,许多实证研究都是基于反拨作用假说以及Bailey的基本模型进行,或求证或验证,直到2007年Shih创建了一个具体到学生学习反拨作用的新模型[16]。长期以来,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测试对教师的教的反拨作用上,对学生学习反拨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忽视, 或许是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比较难追踪其学习过程的原因。Shih的学习反拨作用新模型无疑是对反拨作用研究的一大贡献。在这个模型里,它提供了一系列广泛的、用于解释学习反拨作用的各种外在的、内在的考试因素或非考试因素。同时,还解释了如何将这个模型应用到东亚国家语境中。当然,这个模型在一些环节上解释模糊不清。例如,模型中的因素像社会经济地位、考试风险和地位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没有解释清楚。
  五、 反拨作用研究启示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涉及因素纷繁复杂,不管是建立模型还是提出理论,都应该尽量考虑到各种因素。陈晓扣基于对反拨作用一些相关概念的讨论,提出了一个反拨作用研究的理论模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该模型进行反拨作用研究[17], 该反拨作用模型合理地将反拨作用涉及的各个层面、各种因素和各种方法合为一体,同时清晰地指明反拨作用研究的具体程序及各阶段的任务,使得反拨作用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但该模型关注的是备考阶段反拨作用研究的具体阶段和程序,没有延伸到考试后的反拨作用研究。本文在认可该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以上论述从宏观角度提出一些研究启示。
   (一)对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应该进行多维度分析
   目前为止,有关反拨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研究反拨作用的概括性、短期性、预期性以及正负面上。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研究只注重考试整体对教学的影响,忽视了考试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影响;只研究备考期间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没有追踪考试结束后的反拨作用;只分析考试预期的积极反拨作用,没有分析研究过程中显露出来的非预见性的正面或负面反拨作用。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分析考试对教学是否有反拨作用、有怎样的反拨作用之外,还应该分析引起这种反拨作用的成因或调节反拨作用运作的因素,这些因素既要包括考试因素也要包括非考试因素。
   (二)对语言测试法反拨作用的研究应该包括多种研究方法
   反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中的介入因素纷繁复杂。要想全面了解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者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目前的实证研究都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来收集数据。近年来出现了以日记形式进行个案研究反拨作用的。问卷访谈通常可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测试影响的态度、看法,但不能真实反映他们真正的教学活动过程。因此,有必要进行课堂观察,用细化的量表详细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看看测试是否真对教学产生了影响。如果研究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要收集更为可靠的数据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可以以学生日记形式进行,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观察。当然,这些都要辅以访谈和观察后或个案后的问卷,因为课堂观察或个案后的访谈问卷能够反映出教师和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
   (三)对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应该考虑测试实施的语境背景
   至今为止的反拨作用研究表明了反拨作用毫无例外地与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语境有关,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语境下,某一语言测试得以实施。语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测试备考实施的学校环境,二是测试使用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前者可以包括全国性大学入学英语考试、中学二语测试、世界性的学术英语测试,像TOFEL,IELTS,还有基于课堂的测试。在反拨作用研究中,对测试实施的语境尽可能详尽地加以描述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考试在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 而且也有助于创建 “迁移性 ”( transferability) , 即将在某一语境中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另一语境或其他语境中[18]。不同语境下,测试反拨作用的体现形式不同、程度不同,不能因为一项测试在一种语境下产生这样的反拨作用就得出这种反拨作用也适用于另一语境的结论。因此,我们进行反拨作用研究时要具体分析语言测试实施的具体语境,例如该语言测试的发展历史、性质、测试内容、测试题型、测试目的、测试风险、对测试者的要求等与该语言测试有关的方面。
  
  [参考文献]
  [1]Alderson, C. & D. Wall.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stics,1993.
  [2][8]Messick S. 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J]. Language Testing,1996.
  [3][10][15]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4]Shohamy, E. The power of tests: The impact of language test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1993.
  [5]Cheng, L. Changing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Language Testing: A Washback Study[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6]Wall, D. Introducing new tests into traditional systems: Insight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rom innovation theory[J]..Language Testing, 1996.
  [7]Fredericksen, J.R. and Collins, A. A systems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test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27-32.
  [9]Morrow, K. The evaluation of tests of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In Portal, M., editor, Innov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C]. NFER Nelson, 1986: 1–13.
  [11]Cheng, L. Impact of public English examination change on students' perceptions an attitudes toward their English learning [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8.
  [12]Shohamy, E. et al. Test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14]Watanabe, Y. Methodology in washback studies. [C] L. Cheng & Y. Watanabe, with A. Curtis (Eds.),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xts . NJ: Lawrence Erlbaum,2004:19-36
  [16]Shih, C. A new washback model of students' learning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 2007,64 (1):135-161.
  [17][18]陈晓扣. 论语言测试反拨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40-4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我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2010C02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巴西与我国一样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在基础教育发展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等等问题,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法律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增加教育经费的公共投入;通过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发展等。巴西基础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政府要以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投入和发展机制;多渠道保证教育经费的来源
期刊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分析大学英语练习课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探讨大学英语练习课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和应用,旨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大学英语;练习课;自主学习  一、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
期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施行是新时期我国劳动保障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立法宗旨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本文以《合同法》对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为切入点,详细阐述该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
期刊
摘 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当今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更主要的是它在内容上反映了现代化趋势。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趣味化是发展趋势,化学实验趣味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分析了高中学生实验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化学实验趣味化的思路,并提出了实验趣味化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趣味化;化学实验  新课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交际方式不断改变,语篇呈现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本文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以Royce“符号间互补性框架”(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为理论框架,尝试对2010年8月11日“China Daily”中题为“Official Emblem of the 16th Asian Games”一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符合了《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补充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
期刊
摘 要:有效地教学监控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对教学监控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陷入误区: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监控仅针对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监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误区;培养途径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由高水平教师执教才能得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更是
期刊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外多个国家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进而得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有待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及策略,为我国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
期刊
摘 要:城市品位是由城市空间、布局、文化、建筑、环境、景观等诸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综合素质反映。城市文化是城市品位的主导因素。邯郸市的科普能力表现为该城市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其中科普文化和科普服务是发展邯郸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议题。加强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关键词:邯郸;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教师岗前培训作为独立学院新进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提升新进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措施,培训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和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岗前培训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岗前培训教师范围、补充岗前培训内容、创新岗前培训方式、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