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自主可控的“太空母港”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太空之家”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那么,中国空间站究竟长什么样,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追随着天和核心舱的步伐,本文为你揭开中国空间站的十个秘密。

一问: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


  简单来说,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
  核心舱顾名思义就是空间站的核心了。作为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天和”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问天”和“梦天”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同时,“问天”还作为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备份舱段,具备出舱活动能力,“梦天”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能力。
  中国空间站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

二问:中国空间站有什么用


  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来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前期,利用天宫一号、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解决了航天员在太空的中短期驻留技术,但是长期驻留的技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同时,开展空间站工程将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特别是,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因此,空间站工程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问: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总体重量约70吨。不搞像国际空间站那么大规模的空间站,这样的建设思路综合考虑了我国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符合中国国情。可以说,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如果需要,中国空间站未来可以扩展到180吨级。
  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四问:中国空间站建设分几步


  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在这个阶段,将发射天和核心舱和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在轨验证7大关键技术: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命保障、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后续,将通过发射2艘货运飞船、2艘载人飞船以及“问天”和“梦天”2个实验舱,实现空间站的组建和运营。

五问:工程目标主要是什么


  建造并运营中国空间站,首要的是突破、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长期安全可靠飛行、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
  同时,要突破、掌握和发展近地空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此外,通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能力,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应用,以及科普教育,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当然,我们也要通过空间站建设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作出积极贡献。

六问:空间站寿命几何


  如同汽车,在使用一定年限和里程后要报废一样,空间站也没有永久寿命。
  中国空间站设计在轨飞行10年,具备延寿到15年的能力。空间站在太空中安家后,将面对来自宇宙的各种威胁和挑战,比如,原子氧、紫外辐照、真空、温度交变、空间碎片以及微重力等,这些危险元素可能会造成空间站的材料性能衰退,或者诱发故障,从而制约舱外电缆、表面涂层、光学镜头等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空间站在轨不小于15年的长寿命要求,相关人员从设计伊始,就开展了长寿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一体化设计。具体来讲,就是以系统和产品的长寿命和固有可靠性设计为基础,配合开展系统和产品在轨故障诊断、处置预案设计、维修性设计,以实现长寿命、可靠性的既定目标。

七问:空间站内部环境如何


  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的太空家园,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6人短期驻留。满足这样的要求,首先空间要大,天和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完成拼接后,整体空间高达110立方米,设置了3个航天员睡眠区。而此前,天宫一号、二号的空间仅为15立方米,要想美美地睡一觉都是很奢侈的。
  不仅空间大,空间站还具有“自我造血”能力。以前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送入太空,而空间站通过设计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同时,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航天员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大口呼吸。同时,在这里声光风暖随心调,餐饮娱乐都不愁,要是闷了,还能随时通过手机和家人聊聊天。

八问:装备哪些科学仪器


  空间站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且慎重的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等类别相关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包括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在内,空间站规划部署了密封舱内的10多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这些科学实验柜,每一个都可看成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九问:空間站如何获取能源


  家的正常运营离不开电,“太空家园”同样需要“太空电站”。
  太空中唯一的能量来源就是太阳的能量。在天和核心舱上,配有两对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翼,单翼面积可达到67平方米。其在光照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整舱应用,同时为蓄电池储存能量,备阴影区使用。这两组太阳电池翼在初期发电能力超过18?000瓦,远远超过了国内之前任何一个航天器。
舱外航天服

  当空间站运行到太阳无法照射的阴影区时,由锂离子蓄电池为整个舱体供电。空间站核心舱共有6组锂离子蓄电池,每组有66个单体电池。

十问:一旦出现故障怎么办


  中国空间站要在轨运行10多年,将在太空轨道上为航天员和科学家提供开展太空科研的工作环境,同时承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等多种空间飞行器的对接停靠任务。如同我们居住的房子,在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有形的磨损,家中的各种电子设备,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需要适时开展维护与更换。
  因此,空间站一旦出现故障,就要靠航天员在轨维修了。这又分为舱内在轨维修与舱外在轨维修。舱内在轨维修,需要航天员在漂浮的状态下裸手对故障产品进行更换操作,重点在于防止操作错误和机械安全性。最难的是舱外维修,航天员需要走出空间站,漫步在太空中,身着特殊的航天服,就如传染科的医生穿着隔离服一样。而航天服内充满着一定的压力,该压力在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的同时,给操作的动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航天员在舱外维修的任何动作,从动指尖到抬手臂,都需要在克服该内压的情况下完成,其难度类似于打着石膏的双手戴上厚重的手套修理汽车发动机。不过,可以放心的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故障,航天员们都已在平时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过“实操”了。
其他文献
虽然野生大熊猫目前只分布在中国境内,但在远古,大熊猫是非常繁盛的动物,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  最近,科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种大熊猫祖先化石,包括了它的颚骨和牙齿,距今已经有1160万年了。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气温适中,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这种大熊猫的牙齿表明,它是一种杂食动物,肉类、水果、植物茎干,甚至叶子都是它的食物。它的牙齿已经能够咀嚼坚硬的植物,也许那个时候大熊猫就能够吃竹子了。从体型上分
期刊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们,珍惜你唇齿之间的咖啡味道吧,也许再过一些年,咖啡将在世界上消失!  这绝非危言耸听,阿拉伯卡咖啡豆是制造咖啡的两大咖啡豆品种之一,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最近,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了阿拉伯卡咖啡豆的生产地,发现这些产地的自然条件正在恶化,许多地区也许到2020年就不适合咖啡豆的种植了。而其他的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巨变,咖啡树的开花率将下降,而且植物健康状况不佳,咖啡豆的口味会在未来
期刊
读“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数次潸然泪下,怀着对敦煌艺术和敦煌守护者的崇敬之情,我走进千里之外的莫高窟,在大大小小的洞窟间赏游,感受莫高窟赋予樊锦诗的精神慰藉——为了躲清静,她会搬着小马扎躲进洞窟里,只要进到洞窟里,什么烦心事都会消失,心也會踏实……  窟前种了杨树林,崖顶建了风沙防护带,如今的莫高窟,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开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当年樊锦诗来时,这里风沙肆虐,破败不堪
期刊
美源自自然感受,艺术源自生命情感。大自然中的枯木断根蕴藏着自然之美和内在活力,它们一旦被雕刻家发现、挖掘,便会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在刀刻斧凿中获得新的生机。  罗氏根艺木雕技艺在过去的百年之中历经三代传承,三代传承人苦心钻研,使这项宝贵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近年来,第三代传承人罗东创建“北木班鲁”品牌,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巧用枯木、烂根、废弃船木等材料,制作根艺木雕。他秉承“三分人工、七
期刊
木雕是人们喜爱收藏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木雕作品不仅彰显着作品本身的立体之美和形态之美,而且能够体现出創作者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技术。罗氏根艺木雕造型独特、品类丰富,是艺术家心灵手巧的产物,它们集绿色、环保、观赏、实用、收藏为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传承人罗东的作品来感受博大精深的木雕艺术。
期刊
木雕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心理多变而复杂的有意义的过程。所谓技法,就是创作过程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图形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创作者不仅能体会到作品即将“脱壳而出”的快感,而且有时会因木质特性或用力过猛削减了不该减去的地方,从而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然而,如果处理得当,创作者也可能会因险象环
期刊
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  距离地球逾3亿千米的神秘红色星球火星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中国国家航天局2021年5月15日宣布,天问一号探测器于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
期刊
我们的太阳已经有50亿岁了,许多恒星都像我们的太阳这样古老,甚至还更古老。那么,恒星家族的“青少年一代”是否正在大量出现呢?  英国科学家利用大型天文望远镜研究宇宙中恒星的形成趋势。他们发现,目前宇宙中一半的恒星是在距今90亿到110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宇宙才刚刚二三十亿岁,另外的一半则是后来才形成的。换句话说,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新恒星的诞生速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如今宇宙中恒星形成的速度,大概只有
期刊
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一叶知秋,片霜进冬。  2020年,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这一年,《科学之友》迎来不惑之年。1980年,伴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科学之友》杂志应运而生;2020年,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科学之友》迎来40岁生日。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40年间,我国科技发展硕果累累: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返航、“蛟龙”
期刊
作为罗氏根艺木雕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罗东凭借多年积累,在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创立了北木班鲁雕刻艺术创作室,开启了罗氏根艺木雕新的发展阶段。他把几十年的生活情感与艺术积累全都倾注到了作品当中,几十年如一日,在木雕领域苦心钻研、辛勤耕耘,成为北方木雕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艺术源自生活,来自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对于创作根艺木雕作品的过程和感受,罗东深有体会:“为实现木雕技艺的创新与发展,我总是做好了又重新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