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的全面登陆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d1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15个年头,也就是20世纪的60年代初,西方出现了三个主要的艺术流派:美国的波普艺术、意大利的观念艺术和法国的新现实主义。这三种艺术流派的产生都与各自的社会背景密切相连。各种不安定的社会因素促进并激荡着艺术观念和艺术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肯尼迪时代的美国,因为远离战场,社会发展得以不受干扰地进行,年轻化的特点格外突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充满了活力,在文化艺术上作出了大胆的反叛,几乎放弃了艺术在文化中历来所扮演的崇高角色。主要表现为以克拉斯·奥登波格(Claes Oldenburg)为首的波普艺术,抛弃了现代艺术中喧嚣的“自我”的概念,公开对现代主义文化精英们给以亵渎。意大利:作为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盟友,战后一直在困顿中挣扎,社会普遍对物质主义持批评态度,一部分艺术家认为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展示、销售以及收藏已经脱离了艺术的真谛,激烈抵制艺术市场上的物质主义。他们不停地反思与追问“什么是艺术”、“现今的艺术能否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等等,将极少主义的创作方式推进到“完全非材料”的程度,逐渐促成了观念艺术家的共识:“观念”才是最重要的材料。法国:因为阿尔及利亚战争而忧心忡忡,政治上面临着戴高乐政府重新掌权的局面,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人心的脆弱与困惑,人们急需一种新的力量作精神上的鼓舞,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这一时期的艺术“重要的事情不是创造新的视觉可能性,而是把你生活中的现实组织到一种描述中去,……把时间和空间扩展成一种新的精神行为”,在此理念下,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新现实主义的英文是Nouveau realisme,这个词语来自法国艺术批评家皮埃尔·瑞斯坦尼,他用这个词语来概括当时那些艺术家们拒绝采用抽象语言而通过组合现实生活中的现成物品,如手工产品或机器工业产品等进行表达的创作方式,可以说他是这个艺术社团的创始人。这个流派的具体产生时间要追溯到1960年10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家里,依次是:阿尔芒·皮埃尔、弗郎索瓦·杜弗瑞纳、雷蒙·汉斯、伊夫·克莱因、让·坦格利、雅克·韦勒格雷共6位艺术家,在一份文件上庄严地签了字,标志着世界艺术史上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这份声明使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意识到了他们的神圣使命,它的另一个意义是同时预示着他们创作的独特性。
  新现实主义的产生,如同丢下一颗重型炸弹,引起了世界艺坛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评论家们的质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说新现实主义就是美国的波普主义。理由:首先,新现实主义同美国的波普艺术几乎同时产生;其次,新现实主义同波普艺术的表达方式类似——当时的美国正充斥着抽象的印象主义,而法国巴黎则被抽象的老气横秋的学院派压得喘不过气来,美国波普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几乎以共同的表达方式彻底改写了当时的艺术标准。特别是丹尼尔·斯波艾里的《餐桌》与奥登波格的《商店》在表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三,这两个艺术流派都反对格林波格的精英艺术理论和艺术向媒介回归的做法。另一种说法是新现实主义即新包装的欧洲达达主义,认为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太多的共同之处。持此观点者举的明显的例子就是伊夫·克莱因的一件作品:在一阵祥和的音乐声中,一个裸体女模特在洁白的画布上就着墨水舞蹈。这件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上都符合达达的创作观念。其实,法国艺术家与美国艺术家以及达达主义艺术家反映现实的方式尽管都很新奇,有某些相似,但从创作方法论上来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各自体现出来的历史意义也是相异的。实际上,把法国的新现实主义称作集合主义似乎更好一些,这主要是从它的材料基础上来看的,而且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法国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与其说是表现现实,不如说他们是捕捉现实,德尚的部队遮篷至今还保留着他使用过的痕迹,恺撒则以挤压破旧的汽车的形式来制作雕塑,汉斯、罗泰拉以及杜弗瑞纳等干脆将街头的海报收集起来进行粘贴展示,丹尼尔·斯波埃里竟然将干燥过的剩饭菜像图画一样悬挂在墙壁上。社会消费在发展,机器大工业文明制造的工业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大,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使用的物品也因此而不断更新,但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常常保留原物品的形状、颜色乃至气味等,把这个也当作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遗憾的是,新现实主义在经历10年后,也就是从1970年开始走向衰落。作为一个艺术派别或者一种艺术现象,新现实主义同逐渐离开了人世的部分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一起被送进了历史,但是其影响却一直存在着,特别是还有一些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就如克里斯托在包裹完德国帝国大厦后,又包裹了美国的一些海岸,还计划着包裹中国的长城、故宫一样。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创作新作品,传播新学说,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作品和创作思想。事实也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世人的认肯,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着……
  法国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很多。2002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13位艺术家的数十件作品就各具特色,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新现实主义的面貌,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艺术档案:
  尼基·德·圣法尔(Niki DE Saint phale,1930-2002):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除了大量使用玻璃钢材料进行组装成膨胀的人体并涂色外,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创作方式是开枪射击用彩色布蒙住的雕塑作品,在雕塑上留下各种的斑点,这是她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参展的作品是《塑料圈和长方形》。
  让·坦格利(Jean Tinguely ,1925-1991):同大多数经历过世界大战的人们一样,对战争期间的轰炸仍然心有余悸,存在着精神创伤;不相信永恒的东西,崇尚变革,并形成了自己的变革理论;作品里常常有嘲笑纽约的成分存在。主要体现在“自己毁灭的作品”、“绘图机器”中,坦言那是“借用美妙的杰作,将其变为滑稽剧。”参展作品有《绵羊》等。
  丹尼尔·斯波埃里(Danial Sposrre,1930- ):最善于收集很多废弃的盘子、瓶子、烟灰缸以及鸡蛋壳等物品,按照一顿饭结束后的样子钉放在一张漂亮的桌布上,然后像图画一样悬挂在墙上。有时候竟然将干燥过的剩饭菜固定在餐桌上,作45度角的旋转运动后像图画一样悬挂在墙壁上。由于原本平面上的东西变成了垂直的,使得本来很亲切、熟悉的东西变的陌生起来,从而给了人们一个重新审视生活与自我的机会。
  恺撒·巴尔达西尼(Cesar Baldaccini,1935- ):早期作品多采用金属残片和机器零件,用精湛的技术将它们焊接在一起,尽管方式和保罗兹差不多,但题材与形象上更为写实。后来一度放弃了焊接手法,专心挤压破损的旧汽车。他认为通过“表现我们时代里异化现象的素材”,创作上属于“观察现实并且使其循环和再利用”。参展作品《挤压》、《4个元素的挤压》等。
  米莫·罗泰拉(Mimmo Rotella,1918- ):意大利人,喜欢看电影和观察漂亮的电影明星,特别钟情于“第七艺术”的海报,常常彳亍于阴暗的街道上,捡拾过客丢下的海报。通过拼贴这些撕扯的海报成为自己的作品。在属于以“白墙上揭海报”而著称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中,知名度并不高,把他列为同时代风行于意大利南部的的“贫困艺术”一族也许更为贴切。参展作品《玛丽莲·梦露》。
  雅克魁斯·维勒格雷(Jacques Villegle):人们称之“海报派”代表人物之一。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该派也与上个世纪的“粘贴画派”一样,善于把破损的海报粘贴在画布上成为作品。由此,他被人们讥笑为“揭扯家”、“据为己有者”。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他们把公共环境里的海报揭扯下来制作自己的作品,比如用破损的海报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等等。参展作品《巴斯德大道》、《珍珠街》等。
  杰拉尔·德尚(Gerard Deschamps,1937- ):也许对于德尚这样的雕塑家来说,重要的是首先找到破旧、废弃的“无用品”,然后是变废为宝的操作过程,铁锈、破抹布、污渍、罐头盒等等都可以利用来改装成为印证一个时代历史面貌的载体,他作品中的部队遮篷至今还保留着使用过的痕迹。他也常用有颜色的布进行堆积、拼贴,人们称作是“缝纫+针织的抒情诗”。参展作品有《日本民族抹布》、《新女内裤》等。
  弗郎克斯·杜弗瑞纳(Francois Dufrene,1930-1982):正如同其助手雷蒙·汉斯所说“他痴迷于海报,大概是因为他喜欢颠倒词句和改造句子成分的缘故”。虽然他也属于“海报派”的人,但名声要好一些——他除了用海报进行创作外,还能写诗,这在任何社会里可都是很高雅的事情。参展作品有《背面的装饰》、《精神裸语》、《女泳者》。
  雷蒙·汉斯(Raymond Hains,1926- ):一位与维尔格齐名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原为弗郎克斯·杜弗瑞纳的工作助手。注意观察,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时刻清醒的头脑。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常常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虽然我拍照片,但我不是摄影师,因为摄影师只是用相机抓取素材而已。参展作品有《布尔多那大街》、《无题》等。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他的新派画廊中常常展示物品的原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还有他在一系列的青年艺术家的双年展、文献展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中展出的作品也往往如此。有时候他会把自己当作艺术品摆在展览厅内,他自信自己的出现会感染到整个空间。事实往往证明他高估了观众,因为观众们看到的是没有任何作品的虚无的空间。人们不禁要问:“他也能算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吗?”当然,他也创造实实在在的雕塑品,惯用的雕塑手法是在滚筒上绘画,展示纯粹而鲜艳的色彩。参展作品有《海浪》、《维纳斯》等。
  马铁尔·雷西(Martial Raysse,1936- ):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中最接近美国的波普艺术的人,在一些超级市场里,人们常常会发现他独出心裁的作品。他愿意接近大众,热衷于在娱乐场所中周旋,常常赞扬生活的乐趣。正如他说:“令我感兴趣的是成系列产品的数量……现代艺术就是空间爆炸,超市就如同一个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的作品始终散发着乐观、新潮而自由的气息。参赛作品《圣·托贝》。
  克里斯朵(Chisto Javacheff,1935- ):早期时候,他的艺术风格受杜桑和达达主义的影响,作品较小。1961年开始,他开始了自己的大创作,包裹塞纳河上的新桥、意大利的纪念碑、柏林的帝国大厦及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无不是轰轰烈烈的大手笔。人们开始把他列入“大地艺术家”行列。参赛作品《被捆扎的模特》、《戴尼斯的捆扎肖像》等。
  阿尔芒·皮埃尔(Armand Pierre,1928- ):惯用的创作手法是把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的生活用品进行堆积、组合,社会上人们的消费状况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反映。比如他以防毒面具隐喻着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时代,令人回忆起战争,这与美国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在同样的画布上组合100个玛丽莲·梦露图片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将许多废旧的汽车镶嵌在整块的水泥上,取名《永久停放》。参赛作品有《字母》、《欢快的防毒面具》、《无题》等。
  这次展出,虽然远远没有包括进所有大师的所有代表性作品,但由此完全可以觐觑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材质、形式,乃至他们创作的思想、观念。这就足够了——毕竟,这是新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全面的大登陆。
  (本文图片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部提供)
  
   15th year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arly 1960s, various unsteady social factors push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of French art in both concepts and forms. Due to social unstableness, people were eager to find new inspirations. Artists began to realize that what was important for art was not to create new visions, but to describe the reality in your life ...... to expand time and space to a new mental behavior. Hence emerged nouveau realism.
   The name of Nouveau realism was given by a French art critic, Pierre Restany, who was also the founder of this schoo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chool dated back to Oct. 27th, 1960 when 9artists signed solemnly on a document in the house of a French artist Yves Klein, marking the birth of a new art school.
   It is more true to say that French nouveau realist artists try to catch reality rather than express reality. They use various substances for their wor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umption, products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crease both in variety and quantity. As a result, there are more choices for artists to pick up their materials.
   Nouveau realism produced great social influence soon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catch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art world and arousing doubts among many critics, whose viewpoint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group think that nouveau realism is just another name of American bop art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one, nouveau realism and American bop art came into being almost the same time; two, they have similar way of expressing and third, both schools are against Greenberg's proposal of elite art and the return of art to media; while the second group hold that nouveau realism is the European Dadaism under a new name. In fact, neither viewpoint is accurate. It is better to call the French nouveau realism collectionism, due to its wide substance choice. Besides, it is also a more general term.
   It is a pity that after a decade of its establishment, nouveau realism as a genre began to decline in 1970s. As an art school and art phenomenon, nouveau realism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reality to history. Even so, its influence can still be felt. In particular, some nouveau realist artists are still pursuing their dreams, making various experiments. Their common wish is to make new works, to spread new ideas, and to get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ir works and their ideas. It is exactly the fact that their effort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their works circulate around the world.
   There are scores of works brought by 13 nouveau realist artists to the exhibition held in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Although not all of them are their magnum opuses, they give the audience a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substance, form, ideas and even concepts displayed in their works. After all,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nouveau realism to be introduced in China.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无论就对空间的改造利用以及对视觉与心灵的持久冲击震撼,还是就将一种创新的见解坚持不懈地传递给社会公众而言,雕塑艺术无疑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筑艺术虽然在对生存空间的设计制作与品质提升、在给予视觉与心灵恒久影响等方面,与雕塑艺术异曲而同工。但它却显然并不具备源源不断为社会提供睿智哲思的灵活性。建筑的实用目的及其实现构想的漫长时日与高昂成本都大大限制了它从这方面去发挥功能。不是说建筑不能成为睿智
期刊
杰弗里·巴特利特是澳大利亚当代最能传达自然界散发的艺术讯息的雕塑家。在他的科林伍德工作室里随处可见海贝装饰品。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海贝钙质的硬壳象征着自然界富有创造性的奇迹,而巴特利特的雕塑就充满对自然生物形态敏感的艺术把握。柔和古旧的铜绿表面及其抒情的外形都源于作者对材料的敏锐感觉。巴特利特尤为赞赏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和巴黎罗浮宫的藏品,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像那磨蚀的外形和流动的美感
期刊
过去的三十年里,贝拉·非尔德曼(Bella Feldman)作品的主体几乎是深深地关切着政治,并且少有流行语言的观念,意志坚定丝毫没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她的作品中表现了大量的敏感性的问题,比如:女权、战争、生态等。其作品不是凭借口号的传播方式或教训的方法,相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她鼓动欣赏者从她本身极有条理的敏感和社会的操纵之间去观察其相似的问题。她有着将物质材料与内心感受及文化现实联系的能力,她
期刊
●艾:我们知道您已从艺三十多年,曾涉及绘画,艺术摄影、雕塑、设计、艺术收藏、编辑出版以及项目策划等工作,近两年又做起陶来,是什么原因会令您做起陶来?您对陶有什么特别的认识?  ◆伍:1973年我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职,被派赴北京到中国美术馆筹办“石湾美术陶瓷展”,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陶艺。1976年曾随省厅工作组进驻石湾美术陶瓷厂,其间也在车间参加过生产。但真正做作品是在1999年才开始。在一些
期刊
葆拉·让·赖斯是亚历桑那州的一位艺术家。1971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教育硕士,1979年获得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陶瓷雕塑专业美术学硕士,后任教于亚历桑那大学陶瓷系。参加过许多国际性展览,如:丹麦哥本哈根诺尔比画廊举办的“今日陶艺”展、芬兰波西奥举办的“艺术·设计·研究”展览,波兰华沙举办的“美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陶艺作品”展等,作品被众多收藏家及国际机构收藏。  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