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重和失重” 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题实验的教学方案
方案1:演示实验:两手托住一个托盘,内放两个靠近的磁铁,磁铁不会吸引到一起,将托盘突然向下移动时在磁铁未脱离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吸引到一起。为什么?
方案2:提问:用什么器材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怎样操作能准确测出物体的重量?提供弹簧秤、勾码,演示观察。
方案3:演示实验:准备体重秤,请学生上秤称体重,做下蹲和起立动作,实物投影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1实验生动有吸引力,但是作为这个课题的引题,目的性不够强,学生看完了实验不知道什么原因,引题不够直截了当。方案3使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能介绍视重的概念,但是这个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指针变化太快,能见度不高。方案2利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学生可以有机会清楚地看到示数和实重的区别,用于引题简单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方案2。
方案2使用后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都能发现只有弹簧秤和勾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得到勾码的准确重量。借助这个实验,我可以介绍视重和实重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规律分析的实验方案
方案1:视频播放学生在升降电梯里称体重的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2:请学生在课堂上用体重秤称体重,并且做下蹲起立的动作,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3:课上现场使用拉力传感器拉重锤上升和下降过程,应用DIS软件把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现场展示在大屏幕上。
方案1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体会不深刻。方案2学生参与了,但是指针摆动太快实验现象无法定格,不利于学生分析现象。我在这节课上采用了方案3,当我亲手操作了砝码在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过程后,图线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并且定格了,所有学生都非常好奇地观察获得的图线,“拉力怎么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学生的问题恰好就是我想和学生一起使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的,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把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过程研究出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弹簧秤,请大家亲手操作这个拉砝码的过程,观察指针的变化,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和图线上显示的吻合的现象。那么砝码向下的运动过程,拉力如何变化,图线会是什么形状,现象分析和刚才的过程有何区别?我大胆地尝试了“猜猜看”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用刚才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猜测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图线的样子也由学生猜出来,学生们得到老师的充分信任,对猜想的机会都非常珍惜。我走到学生中看他们“猜”的图线的时候,结果非常喜人,90%的学生已经能够得到正确的图线形状。接着就是所有学生的眼球全部被吸引到我的拉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运动的实验演示中,因为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其后的过程分析以及超重失重特点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了。
三、规律应用的实验方案
方案1:电梯里的超重失重视频分析。
方案2:人在健康秤上下蹲、起立,示数变化的现象分析。
方案3:灌满水的易拉罐侧壁戳好洞之后自由下落,分析水的射出情况变化。
方案1和2存在的问题前文分析过,方案3中易拉罐下落时间太短,能见度太低,实验价值不大。
课堂上我采用了方案1和3的改进方案,升降电梯中的称重,在该课上,我安排在应用环节通过放视频的方式请学生寻找分析其中的超重失重现像。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模仿拉力传感器实验的分析迅速且轻松地认识其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针对方案3,我将实验装置改变,并沿用方案3的思想。具体实验操作:将白板前的塑料管口用塞子塞住,塑料瓶中灌满红墨水,将塞子拔去,细绳固定端自由释放,塑料瓶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到背景白板前的塑料细管里的红墨水喷出射程变化非常清晰明显。当学生看到红墨水喷出的射程先变小后变大的现象时,表现得很惊讶,立即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和超重失重结合起来分析,再加上我的补充说明,现象分析更为全面,课堂气氛达到了本节课的最高潮。
由于时间关系,方案2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作为课后研究题处理。
四、对物理演示实验的思考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那么作为物理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器材设计、改装、制作能力。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物理课堂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物理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原动力,教师要拿出为贾岛苦吟的精神,仔细“推敲” 每一个细节。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
一、引题实验的教学方案
方案1:演示实验:两手托住一个托盘,内放两个靠近的磁铁,磁铁不会吸引到一起,将托盘突然向下移动时在磁铁未脱离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吸引到一起。为什么?
方案2:提问:用什么器材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怎样操作能准确测出物体的重量?提供弹簧秤、勾码,演示观察。
方案3:演示实验:准备体重秤,请学生上秤称体重,做下蹲和起立动作,实物投影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1实验生动有吸引力,但是作为这个课题的引题,目的性不够强,学生看完了实验不知道什么原因,引题不够直截了当。方案3使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能介绍视重的概念,但是这个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指针变化太快,能见度不高。方案2利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学生可以有机会清楚地看到示数和实重的区别,用于引题简单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方案2。
方案2使用后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都能发现只有弹簧秤和勾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得到勾码的准确重量。借助这个实验,我可以介绍视重和实重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规律分析的实验方案
方案1:视频播放学生在升降电梯里称体重的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2:请学生在课堂上用体重秤称体重,并且做下蹲起立的动作,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3:课上现场使用拉力传感器拉重锤上升和下降过程,应用DIS软件把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现场展示在大屏幕上。
方案1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体会不深刻。方案2学生参与了,但是指针摆动太快实验现象无法定格,不利于学生分析现象。我在这节课上采用了方案3,当我亲手操作了砝码在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过程后,图线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并且定格了,所有学生都非常好奇地观察获得的图线,“拉力怎么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学生的问题恰好就是我想和学生一起使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的,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把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过程研究出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弹簧秤,请大家亲手操作这个拉砝码的过程,观察指针的变化,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和图线上显示的吻合的现象。那么砝码向下的运动过程,拉力如何变化,图线会是什么形状,现象分析和刚才的过程有何区别?我大胆地尝试了“猜猜看”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用刚才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猜测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图线的样子也由学生猜出来,学生们得到老师的充分信任,对猜想的机会都非常珍惜。我走到学生中看他们“猜”的图线的时候,结果非常喜人,90%的学生已经能够得到正确的图线形状。接着就是所有学生的眼球全部被吸引到我的拉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运动的实验演示中,因为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其后的过程分析以及超重失重特点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了。
三、规律应用的实验方案
方案1:电梯里的超重失重视频分析。
方案2:人在健康秤上下蹲、起立,示数变化的现象分析。
方案3:灌满水的易拉罐侧壁戳好洞之后自由下落,分析水的射出情况变化。
方案1和2存在的问题前文分析过,方案3中易拉罐下落时间太短,能见度太低,实验价值不大。
课堂上我采用了方案1和3的改进方案,升降电梯中的称重,在该课上,我安排在应用环节通过放视频的方式请学生寻找分析其中的超重失重现像。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模仿拉力传感器实验的分析迅速且轻松地认识其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针对方案3,我将实验装置改变,并沿用方案3的思想。具体实验操作:将白板前的塑料管口用塞子塞住,塑料瓶中灌满红墨水,将塞子拔去,细绳固定端自由释放,塑料瓶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到背景白板前的塑料细管里的红墨水喷出射程变化非常清晰明显。当学生看到红墨水喷出的射程先变小后变大的现象时,表现得很惊讶,立即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和超重失重结合起来分析,再加上我的补充说明,现象分析更为全面,课堂气氛达到了本节课的最高潮。
由于时间关系,方案2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作为课后研究题处理。
四、对物理演示实验的思考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那么作为物理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器材设计、改装、制作能力。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物理课堂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物理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原动力,教师要拿出为贾岛苦吟的精神,仔细“推敲” 每一个细节。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