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提高地理课堂效益的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TACRU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多种形式的考试,地理课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师满堂课的灌输,学生辛苦的识记,最后是离开课堂,一无所获。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益何在?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效益,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从笔者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思维既产生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激发思维过程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当人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把创设问题情境看作只是提高学习兴趣或灌输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或手段,把地理情境创设狭隘地等同于“材料 图像 习题”。地理情境创设应该体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功能。以“内、外力与地表形态变化”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为例:1.屏幕上呈现“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的实地地貌以及古诗句等景观情境来展示地质现象,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从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地理情境的“磁场效应”。2.出示相关讨论题“形成多种地表形态的原因、表现、结果”,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3.探究“地形倒置、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从而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地理能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搭建平台,提供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新课程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成为新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需要老师通过组织活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给更多的机会让更多学生来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搭建心理平台,增强心理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风。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以信任的语气要求大家去探询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交流时,要相信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在 “外力作用的表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实验: (一)在模拟斜土坡上,铺上10—2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让学生在坡面上方浇注不同质量的水流或使水流速度不同,观察发生的现象。(二)用玻璃制成两端敞开的箱体,在一端内侧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然后用电吹风向里吹风。观察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送风时,观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组问题:1.什么是流水和风力的侵蚀和沉积作用?2.它们会形成何种地貌?结合观察现象和初中已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3.在课本资源中还能获取到流水和风力作用下的哪些典型地貌?并运用实验中所学知识解释其成因。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最清晰的形式将流水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整理清楚。学生采用列表式、提纲式等形式整理,最后小组竞赛,全班交流小组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在体验中提升情感。
  三、重组信息,生成师生的课堂对话,关注地理学习的个体差异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课堂上就会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重组课堂生成的信息,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例如《季风环流》教学中,在了解了季风的概念后,教材迅速点出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何是重要原因呢?(教材内容太过于扼要,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弄清季风的概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风向为何会随季节改变?2.气压中心为何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3.海陆的热力性质是什么?如何影响气压中心的变化?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中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使地理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就必须从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入手,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唯有如此,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地理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物理教学后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并在教学设计中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的感触、心得和体会,使之作为今后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和探索教学规律的依据。反思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搞好教学反思,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一、写好教学反思,提高
以快速脂肪提取器提取脂肪,经甲酯化后,利用50m×0.35mmi.d.PEG-20M玻璃毛细管柱分析了其中的饱和、不饱和脂肪酸。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他们都普遍认为批改文章是语文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要将作文写完,就大功告成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费尽心思修改并写了好多评语,但在发到学生手中时,大家也只是急忙地翻看一下分数,就将作文本塞到抽屉里了。对于作文的修改,学生并不重视。  “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作文的修改对提高作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学写作的人,经常反复修改文章,可以逐
以某现代木结构人行天桥为原型,介绍了其工程概况,并建造1∶3的缩尺模型桥,从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静力试验和试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桥的应变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马加爵事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教万教教学生学做真人。”试想连人都做不好,还能做好事吗?教学生做学问,得首先教学生学会做人。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呢?    一、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优
为深入研究不同比例旧料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旧料沥青性能进行分析,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借助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
介绍了济南绿景嘉园B区的组团环境设计、单体住宅设计等,对如何设计适应需要的商品住宅进行了认真而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住宅住宅设计的根本,创造既满足功能需求,又
思想品德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实际上,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教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致使学生敬而远之,有的教师甚至将
研究了蛋白质氨基酸的三氟乙酰正丁酯的衍生条件和其他分析条件。利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在20min左右定量地测定了20种蛋白质氨基酸。对大多数氨基酸变异系数约3%,与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