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推动当地牧民经济的发展,构筑和谐的地区环境成为当今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和振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边境地区;生活方式;变迁
我国关于经济开发与建设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所著的文章也很多。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大都是以经济开发与建设对农牧民的影响为内容,着重从农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如玛依拉·居马的《北疆定居哈萨克族牧民的文化变迁—以萨尔也木勒牧场哈拉村为例》、王欣的《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哈萨克族牧区为中心》、刘仕国的《牧区乌孜别克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的民族社会学调查》等,都是重点分析了牧民定居后由于居住模式的变化而引起一系列的文化变迁。但是从口岸经济开发这个角度来研究其对牧民的影响则没有。本文正是以新疆伊犁霍尔果斯边境地区开发为例,研究其对周边牧民所带来的利益冲击及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地处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陇海-兰新铁路最西端,距乌鲁木齐6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378公里,果霍高等级公路、精伊霍铁路全线贯通,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金融、旅游等基础设施完备、机构齐全,能够满足近期10万人、远期20万人的生活需求。经30年的建设和发展,霍尔果斯口岸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改善,霍尔果斯已由当初单一的过货通道向综合经济区方向发展,显示出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随着中哈铁路在霍尔果斯实现对接,霍尔果斯已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2010年霍尔果斯设为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的建设与发展将给新疆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的宏观战略部署,对新疆石油天然气通道的建设、维护和运营以及实现伊犁地区乃至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变迁
位于霍尔果斯边境的各族牧民,自古以来就以游牧生产为主,冬春迁往不同的草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现在,随着口岸开发,牧民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帮助下,有的实现了定居,有的出去打工,还有的划分了固定的草场。定居后的牧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了农业生产,过起了春种秋收的生活。当然,定居后也有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转而把牲畜交给他人代牧,自己则主要来到口岸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霍尔果斯的牧民虽然以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但定居后一方面受到现代农业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增产增收,因此,也就较为用心的耕种。我们也看到,他们所种植的也都是为牲畜所准备的饲料,如玉米、苜蓿、小麦等。这样,就为牲畜过冬准备好了饲草。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定居的牧民不管家里贫富,都喂养着或多或少的牲畜。夏季交给有草场的牧民放养,并支付一定的费用;秋冬季便自己喂养,在定居的房前屋后盖一些棚圈,实行圈养,所喂饲草也就是所种植的作物,如玉米秸秆,麦草,苜蓿草等等。这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家庭副业,但是这对定居的牧民来说确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相对牧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投入要多一些,如买农具、买种子、安装基础设施、施肥等。牧民家比以前多了农业生产的工具,大型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打草机也在逐渐增多。这种适应性可以说是一种再社会化的过程,即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确立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得好,牧民的生产生活就能得到很快的恢复,最终安居乐业。反之,适应不好,既达不到目的,也损害了牧民的利益。
二、物質方式的变迁
居住坏境和生产方式的变迁,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迁。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作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边境牧民的生活方式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设立经济特区后,由于居住环境变化,生产方式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并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边境各族牧民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人们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一般穿着均为皮毛制品。随着现代生活的逐步浸入,牧民的服装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即使在草场上,也很难看到穿着皮毛制品的民族服装了,在穿着上,和汉族的服饰也都相类似了,夏天短袖,冬天羽绒服,正式的场合穿西装。
在饮食方面,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是怎么样的。禁牧后在周边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新的饮食文化。从单纯的肉乳饮食结构发展成为肉、乳、面食和蔬菜搭配的饮食结构。有定居后的牧民在房前屋后种上蔬菜,有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口岸发展后,由于水果、蔬菜、蛋和其他副食在定居牧民饮食中比例明显增加,品种逐渐增多,使得肉食比例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各族牧民单一的饮食结构,使得副食结构和营养摄取比例逐渐趋向优化,适应了饮食结构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在草原上牧民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如今,在草原上骑马的人很少了,尤其是定居后牧民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牧民尤其喜爱骑摩托车,有的家庭甚至有几个男子就有几辆摩托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也进入了一些牧民的家庭。
三、宗教生活的变迁
霍尔果斯游牧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时刻都在影响着牧民,所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遵循着教义教规。由于新疆各民族的历史不尽相同,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所信奉的伊斯兰教都各有其特点。由于游牧,需要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所以没有固定的礼拜寺,即使在冬牧场,不固定的礼拜寺和经文学校也寥寥无几。现在,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清真寺也盖起来了,固定的时间也多了,做礼拜的牧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四、结语
边境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追溯其变迁的原因,一是社会环境的变迁成为牧民生计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二是国家通过牧民定居工程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加速了牧民对现代社会的选择;其次是牧民有改变传统生产习俗的愿望和能力。牧民切实看到由牧到农这种经济转变带给他们的实惠,由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适应,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陈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口岸建设与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2] 刘正江.哈萨克族定居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社会适应[J].中国穆斯林,2012(3).
[3] 周亚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J].西北民族研究,2010(1).
[4] 王欣.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哈萨克族牧区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
关键词:边境地区;生活方式;变迁
我国关于经济开发与建设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所著的文章也很多。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大都是以经济开发与建设对农牧民的影响为内容,着重从农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如玛依拉·居马的《北疆定居哈萨克族牧民的文化变迁—以萨尔也木勒牧场哈拉村为例》、王欣的《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哈萨克族牧区为中心》、刘仕国的《牧区乌孜别克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的民族社会学调查》等,都是重点分析了牧民定居后由于居住模式的变化而引起一系列的文化变迁。但是从口岸经济开发这个角度来研究其对牧民的影响则没有。本文正是以新疆伊犁霍尔果斯边境地区开发为例,研究其对周边牧民所带来的利益冲击及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地处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陇海-兰新铁路最西端,距乌鲁木齐6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378公里,果霍高等级公路、精伊霍铁路全线贯通,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金融、旅游等基础设施完备、机构齐全,能够满足近期10万人、远期20万人的生活需求。经30年的建设和发展,霍尔果斯口岸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改善,霍尔果斯已由当初单一的过货通道向综合经济区方向发展,显示出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随着中哈铁路在霍尔果斯实现对接,霍尔果斯已成为集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2010年霍尔果斯设为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的建设与发展将给新疆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的宏观战略部署,对新疆石油天然气通道的建设、维护和运营以及实现伊犁地区乃至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生产方式的变迁
位于霍尔果斯边境的各族牧民,自古以来就以游牧生产为主,冬春迁往不同的草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现在,随着口岸开发,牧民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帮助下,有的实现了定居,有的出去打工,还有的划分了固定的草场。定居后的牧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了农业生产,过起了春种秋收的生活。当然,定居后也有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转而把牲畜交给他人代牧,自己则主要来到口岸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霍尔果斯的牧民虽然以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但定居后一方面受到现代农业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增产增收,因此,也就较为用心的耕种。我们也看到,他们所种植的也都是为牲畜所准备的饲料,如玉米、苜蓿、小麦等。这样,就为牲畜过冬准备好了饲草。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定居的牧民不管家里贫富,都喂养着或多或少的牲畜。夏季交给有草场的牧民放养,并支付一定的费用;秋冬季便自己喂养,在定居的房前屋后盖一些棚圈,实行圈养,所喂饲草也就是所种植的作物,如玉米秸秆,麦草,苜蓿草等等。这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家庭副业,但是这对定居的牧民来说确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相对牧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投入要多一些,如买农具、买种子、安装基础设施、施肥等。牧民家比以前多了农业生产的工具,大型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打草机也在逐渐增多。这种适应性可以说是一种再社会化的过程,即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确立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得好,牧民的生产生活就能得到很快的恢复,最终安居乐业。反之,适应不好,既达不到目的,也损害了牧民的利益。
二、物質方式的变迁
居住坏境和生产方式的变迁,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迁。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作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边境牧民的生活方式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设立经济特区后,由于居住环境变化,生产方式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并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边境各族牧民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人们的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一般穿着均为皮毛制品。随着现代生活的逐步浸入,牧民的服装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即使在草场上,也很难看到穿着皮毛制品的民族服装了,在穿着上,和汉族的服饰也都相类似了,夏天短袖,冬天羽绒服,正式的场合穿西装。
在饮食方面,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是怎么样的。禁牧后在周边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新的饮食文化。从单纯的肉乳饮食结构发展成为肉、乳、面食和蔬菜搭配的饮食结构。有定居后的牧民在房前屋后种上蔬菜,有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口岸发展后,由于水果、蔬菜、蛋和其他副食在定居牧民饮食中比例明显增加,品种逐渐增多,使得肉食比例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各族牧民单一的饮食结构,使得副食结构和营养摄取比例逐渐趋向优化,适应了饮食结构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在草原上牧民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如今,在草原上骑马的人很少了,尤其是定居后牧民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牧民尤其喜爱骑摩托车,有的家庭甚至有几个男子就有几辆摩托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也进入了一些牧民的家庭。
三、宗教生活的变迁
霍尔果斯游牧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时刻都在影响着牧民,所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遵循着教义教规。由于新疆各民族的历史不尽相同,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所信奉的伊斯兰教都各有其特点。由于游牧,需要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所以没有固定的礼拜寺,即使在冬牧场,不固定的礼拜寺和经文学校也寥寥无几。现在,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清真寺也盖起来了,固定的时间也多了,做礼拜的牧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四、结语
边境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追溯其变迁的原因,一是社会环境的变迁成为牧民生计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二是国家通过牧民定居工程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加速了牧民对现代社会的选择;其次是牧民有改变传统生产习俗的愿望和能力。牧民切实看到由牧到农这种经济转变带给他们的实惠,由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适应,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陈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口岸建设与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2] 刘正江.哈萨克族定居牧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社会适应[J].中国穆斯林,2012(3).
[3] 周亚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J].西北民族研究,2010(1).
[4] 王欣.当代新疆牧区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哈萨克族牧区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