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生命中的你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得没有一点新意。但它却像座大山一直压着我,压得我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曾经多次动笔,但没有一次写到自己满意,或许自己就不适合写作。只能说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自己是用心在讲这个故事。
   ——题记
  
  从迈进病房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讨厌那个老女人了。
  看上去她是个很讲究的女人,把自己收拾得甚是光鲜,时髦的卷发、时尚的衣服,两道眉毛被纹得像两根黑蜡笔似的立在脸上,浑身上下披金戴银、珠光宝气。很入时的打扮,却怎么也掩饰不了从乡村走来的那股土气。
  朋友的吊针打上以后,我无聊的翻着书,一股股鸡爪子和医院特殊的味道搀杂在一起的难闻的气味直往鼻腔里钻,心情本来就不好,这下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我再次用目光狠狠地瞟了几眼那个啃鸡爪子的老女人,以示无声的抗议,然后埋头继续翻着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杂志。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个老女人怎么有这么好的食欲这么好的心情吃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何况她陪护的那个老头儿看上去实在是没有好转的希望了,难道她不知道?看着她全然不顾其他人的心情,旁若无人的啃着那些鸡爪子,我真的很想狠狠地、狠狠地揍她一顿。
  病房里死一样的沉寂,大家都默不作声的静静地照看着自己的亲人,内心期盼着早点离开这个鬼都不愿意来的地方。只有那个老女人,那个该死的老女人,疯狂地、肆无忌惮地啃着、撕着她的鸡爪子,吃得满嘴流油,一边啃一边偶尔还和病床上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头兴奋地说你也吃点,老头艰难得睁开眼睛充满怜爱地看看她,轻轻地摇摇头,又无力地把眼睛合上。
  朋友住院,必须陪。每次看到“感染科”那三个红红的大字,我的心里就发憷。说实话,如果不是死党,死都不愿到这鬼地方来。在旁人看来,这里几乎就是生命的禁区,除了至亲至爱的人,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的。
  度日如年的数着日子,看到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全副武装的医生和护士紧绷着一张脸,每天例行公事的在病房里走一走,然后迫不及待的离开,我的心里就更发毛,不知道何时是个头。我不和任何人作交流,也不动任何人的东西,就是呼吸都尽量不张嘴,用鼻子,我想,鼻腔里的鼻毛或许可以起到一层过滤作用。而且我保持着尽量少呼吸,实在憋的不行了,就逃也似的跑到院子里大口大口的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洗手成了我每天最乐意、最勤快做的事,而且按照医院教的六步骤洗手法:上下搓、左右搓、来回撮、里外搓、对着撮,一点也不马虎,几天下来,一双手洗得嫩白嫩白的。
  病房中四个病人,四个陪床,相安无事。其实整栋楼都死一样的沉寂,安静得只能偶尔听到谁得手机响一下,但接听的声音却很小很小,让人很怀疑究竟还有没有有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存在着。医院规定,病人之间不能交流,其实大家都明白,医院这是为大家好,为病人着想,更为了健康的人。就在我们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时候,那个老女人却是个例外,依然吃兴不减,而且是兴致勃勃的变着花样吃,我们都很郁闷,她的丈夫(看上去更像她的父亲)现在连吃饭都那么困难了,她怎么有那么好的胃口。她是这个病房里食欲最好的一个人,其他病友吃东西的时候都小心翼翼,陪床都跑在外面吃,只有这个老女人什么也不在乎,给人的感觉她不是来陪病人的,而是来陪吃的。
  对她的厌恶之心与日俱增。
  一天,在院子里迎面碰到她扶着一棵树一边吐一边哭,实在没有第二条路让我走了,我只能硬着头皮低头加速往前走,没想到她却叫住了我,更没有想到,这一驻足却拉开了另一个故事。
  她们是韩城人,生活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她和他是经人介绍认识并结婚的。婚后几年她一直没有怀孕,面对这个事实,婆婆和公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为此,他带着她走了……
  她们抱养了一个女孩,取名盼盼,也许是她们的真爱感动了上苍,就在盼盼七岁的时候,她居然怀孕了,是个男孩。带着孩子,她们回家了,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着日子。她们靠种地维持生计,光景在村里不算好也不算坏。
  一辈子,他都很宠她,地里的活儿从来不让她干,而且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了她和孩子,他经常说他有三个孩子。如今,公婆都下世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了,辛苦了一辈子的他本应该过好日子了,却……
  她说不下去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我惊讶地看着她,一点都不相信这个故事。
  其实他很早就吃不成东西了,是我太大意了,我一直以为他会没事的,有几次我曾对他说去医院检查检查,他说没事,我也就没在意。我在家什么也不做,除了做饭,就是玩牌,他也不管。只要我喜欢的东西,他都尽量满足我,这个戒指今年才买的,他说,明年挣的可以了还要给我买个金手镯,带我去什么华东五市旅游,要我坐火车、坐飞机、坐轮船……
  她说不下去了,呜呜地哭出了声。
  医生说,他的日子不多了,尽量吃好点,能多吃就多吃,想办法刺激他的食欲。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医生说吃就吃,我也不知道我一个劲的在吃什么,我知道我在病房吃东西你们看着很恶心,我也知道这样对我不好,但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办了……他一个劲地劝我到外面去吃,我知道他担心我,我不知道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
  朋友一天天在好转,那个老头的情况却越来越糟,刚来时还能下地走动走动,现在连下床的力气也没有了。她吃的更勤了,但我看见她的眼角有泪水渗出。每次吃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微笑地看着她,很幸福地看着她。有时,他们也说说孩子,说说他们的过去,他似乎感觉到自己来日不多,却闭口不提,只是一直看着她,看见她,他就笑,有时,她出去了,他就闭着眼睛,不和任何人说话,她回来后,他的眼睛就随着她转。
  医生很早就建议他们出院了,她却哀求医生,希望多留她们几天,她知道,回去以后他离开得会更快,而且是很痛苦的离开,在这里,可以用好一点的针剂和药减少些他的痛苦,她说,我一定要让他以最小的痛苦离开,哪怕欠好多钱。
  买了些猕猴桃,顺便给了她几个,希望他能吃点,她俯在他的耳边轻声问他吃不吃,他居然点了点头,于是,她高兴地跑到外面把皮剥好,用开水泡了一会,然后用小勺刮了点放在了他的嘴边,他睁开眼看了看,马上又合上了,无力地摇了摇头,说:“不……想……吃……”她说“你就吃点吧”,他睁开眼睛,看着她,很听话的张开嘴,嘴巴微微地动了动,轻轻地摇了摇头说“不……好……吃”,闭上了眼,“你就再吃点,害得我白忙乎了半天。”他再次微微睁开眼睛,望着她充满怜爱地、轻轻地说道:“对……不起……了。”我看到,她的眼眶在瞬间充满了泪水,而我的眼里也有种液体在涌动。
  救护车把她们送了回去。
  或许,现在,那个老头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我想,此刻,不管他在哪里,这一生,他都是幸福的——爱与被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其他文献
简史  米脂县,为古银州,是明末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小戏之乡”、“梯田之乡”之美誉。“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此地“控山险,扼冲要,屏蔽延州(延安),为兵家在所必争也。乃堑山为城,屯兵为堡,遥制虏骑,使不敢长驱充斥。四面皆古战场也。汉置独乐县(今马湖峪),北周置银州。宋宝元二年(1039)毕家寨改名米脂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米脂县,迄今已有近9
期刊
民间美术,博大精深。尤其是陕北的剪纸、刺绣、拴娃石、社火脸谱、石刻等等,都谱写着历史的记忆和新的篇章。时2006—2008年5月,笔者走村串户到陕西省横山县塔湾镇各村采访,征集民间艺术品,期间采访录音近三千分钟,图片资料两千余幅,笔记四万余字。本文是调研中的部分,主要以刺绣艺术品为主,以顺带子、枕头顶子、钱夹为例展开讨论,在此,还有相关民间美术作品与大家见面,望与专家学者交流并请教。    关于“
期刊
天空灰蒙蒙的,雪从早到晚时大时小扬扬洒洒地飘落了一整天,王军扫完院子里的积雪,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喝着闷茶。这已是他今天第五次清扫院内的雪了。与其说是扫,倒不如说是堆,四十平米的小院内已堆起了大大的三堆雪,雪堆与雪堆之间仅有不足二米的巷道。这时手机发出欢快而短暂的音乐声,是来短信啦。王军脸上飘过一丝明朗,急切地打开手机翻阅短信,转瞬间,脸色阴沉啦下来,“雪!雪!雪!明天又是个下雪天,这老天也真像是憨了
期刊
哑毛是哑巴。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因意外事故去世了,抬埋父母的路上,哑毛好像疯了一样爬在父母的棺材上“呀!呀!”地拼命嚎哭,脸型都变了样,眼泪和鼻涕一直流到下巴,把前襟都打湿了,额头因为磕头,起了很多包,有的地方还流了血。他哥那年二十八岁,是农村的一名小学教师,每月工资三十八元,有四个孩子,大的七岁,小的还没满月,他嫂是家庭妇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抬埋完父母以后,哑毛的哥用家里的旧木料请匠人打了一辆
期刊
《陕北》杂志创刊至今已近三十年。原名《塞上柳》。当时历经浩劫,数亿人从懵懵懂懂中惊醒,面对精神上的虚空,一度给予文学神圣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塞上柳》走纯文学的路子,在这偏远之地,既是一份精神食粮,又扶持、培养了一批作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同全国众多的报刊一样,《塞上柳》随文学而兴,同样又随之冷清。随着市场化的到来,物质追求逐步替代精神生活。文学边缘化了。
期刊
十多年前,谌容写过一篇《人到中年》的小说,后被改拍成更为直观的电影,着重体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都得倾其身心上下关顾,留给自己的只是忙,落的就是累。    梁实秋在此沿用古人“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情形,换他的话讲,“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    张中行则是进入耄耋以后谈论中年的,居高似乎看得更清,《流年碎影》中有
期刊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有时候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就挺难。有的心愿看起来好像容易,真正要实现起来恐怕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我已经忘记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许过愿了。没有心愿,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如愿或者不如愿,只有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那死去多年的一个远房哥哥。说是哥哥只是算起来我们在一个辈份,其实他比我不知长了多少岁,他应该和我的二爷是同年。我们大概相差有五六十岁吧。  在我的记忆中,我那远
期刊
仕途上混的人,升迁了就荣耀;商海里混的人,发财了就荣耀;情场里混的人,身边能有几个美女追随就荣耀;酒场里混的人,能把别人灌得趴下、自己站着就荣耀……我也有自己的荣耀。  2006年3月上旬,我有幸被米中聘请参加《米中校志》编纂工作,共干了一年多。事情已经过去三年了,现在说起来我还是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荣耀。  受苦太多的人,在逆境中生存太久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往往潜在了一种能量。  也许是因为我读了几天
期刊
曾得到过一项写几句宣传米脂的话的任务。没承想,动笔了才后悔不该答应去写的。苦苦思索几天,什么也不能写出,地下是揉了一团一团的废纸。  越是觉得写起来艰难,越激发了我写作的冲动。在心里一直盘算,米脂这个陕北高原之上的弹丸小县,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而使世人对她如此痴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米脂这方水土养育的是一代一代的英雄和美人。一位因写陕北而声名鹊起的作家写到米脂时,曾写过这样一句才情横溢的
期刊
半年前,我开始筹备我的唱响文化沙龙,那时正忙着选定地盘,买进设备,招聘人员,办理执照,联系酒水,调试点歌系统。正不亦乐乎中间,有个声音这样问我:  “姨姨,你们谁打起要开KTV的主意的?”这个口气话里有话。“姨姨赋闲休息了很一段时间了,但是人是不能闲下来的,总要做些事情。”“姨姨你没见米脂有多少家歌厅,你开一家新的能吃得开?”听到这里,我回头看看这个好心的后生,笑了。  “你知道咱米脂开第一家舞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