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不短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杂志创刊至今已近三十年。原名《塞上柳》。当时历经浩劫,数亿人从懵懵懂懂中惊醒,面对精神上的虚空,一度给予文学神圣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塞上柳》走纯文学的路子,在这偏远之地,既是一份精神食粮,又扶持、培养了一批作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同全国众多的报刊一样,《塞上柳》随文学而兴,同样又随之冷清。随着市场化的到来,物质追求逐步替代精神生活。文学边缘化了。过去是多数人虚无——生活没有方向,突然变成了少数人空虚,一批作者、艺术人忍受不住寂寞,要么转行,要么心灰意冷。
  1998年,《塞上柳》更名为《陕北》。此时,社会上弥漫的物质与精神此消彼长的斗争,已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即使说陕北是闭塞的迟钝的——这种变化姗姗来迟,也还是被捕捉到了。《陕北》当时虽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宗旨,但是在朴素的坚持纯文学中,向关注本土文化迈出了一步。
  作为地理概念的陕北,包括榆林和延安两个地区。榆林有12县,延安有11县。地方不小,人也不少,可在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老区这一光环,一直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块地方,从来没有成为文化昌盛之地。也就是说,这里一直和主流文化,不仅保持着距离,同样存在着隔膜,并借此存留了独特的品质。
  2005年,《陕北》提出改革事宜。确定了:以文学为主,关注地方文化,办成综合性文化期刊的方向。在文化上,面对这片尚未被挖掘的处女地,我们不能说这种提法来得太晚。可是,话说回来,近几年,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单从古老村庄及淳朴民风民俗的急变,就不得不使人深思——本土文化的脆弱。
  现在我们需要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而言,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母土。前些年,有人认真提出“现代性与本土性”,去年,在一次文学活动中,再次以“本土文学的挖掘与创新”为会议宗旨。
   对《陕北》杂志而言,坚持上述提法,并努力搭建好这一平台。这本杂志已走过了近三十年,三十年不短。这本杂志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个窗口,现在希望深入和广阔,希望生机和活力,希望打开这扇窗,能看到异彩纷呈的景象。■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人,我对水墨画有着天然的敏感和亲近之心。这是文化血缘使然,并不意味着我就对水墨画了解得更多。因此,我在此写下的将是我作为读画者的个人感受,而非学术化的批评文章。虽然解读绘画作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分析的成分,但我还是更愿意强调直觉的把握,强调内心的感受。因为,艺术从来关乎人心,是赋予内心情感状态以美的形式,因而更加强烈、细腻、丰富,也更加强调美感地表达了心灵。从天性上讲,所谓艺术家,就是
期刊
神东因煤而得名,又因多产而名声显赫。  这里率先成为亿吨级特大型煤碳生产基地,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神东矿区被称之为煤都,屹立于沙漠与高原衔辖区域。原本一块不毛之地,转瞬间一座绚丽城池崛地而起,令人瞩目,惹人想往。既为能源都城,总少不了亭台楼阁或凸凹雉堞,这些恰好能丰富城郭的内涵。有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细节斑斓,足可生辉。几位同道精雕细琢,勾勒出神东矿区的一种
期刊
陕北对于很多人来说,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是李自成的火把;是延安窑洞的波涛。它回荡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民歌的旋律。自起义军中文人编唱的“闯王歌谣”开始,民歌又与战争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从民歌中孕育的诗歌经过岁月的沧桑,新的诗人也在破土而出。他们将给人们新的记忆。一如南泥湾长成另一种江南,  总有人会从集体的无意识中苏醒,重新找到自己,自己的歌谣,父母的皱纹。也就是西人所言的历史又从个体出发。作为一个民
期刊
陕北的米脂县在中国名气很大。  作为一个陕北偏僻小县,名气能有这么大,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米脂县名气大,与这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民谣名气大有关联,于是,米脂也因此而名扬远播——“天下谁人不识君”。  去米脂造访是我大学时代起埋藏心底的夙愿,因为那时我刚刚读到著名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内容就是写1947年8月发生在米脂的“沙家店战役”的。这一仗彻底扭转了敌强我弱的陕北局势,枪声一停,毛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和颜色等多种模态的语篇早已取代单一语言模态,成为当今世界交际活动中使用的主流语篇。旅游外宣语篇作为一种多模态网络语篇,具有向国内外访客传播当地优秀旅游文化资源、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的多重功能。海南国际旅游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Pri
期刊
陕北盛产谷子,碾去糠皮即金灿灿的小米。米脂的小米很有名,连县名都以此命定,焉能不美!光绪《米脂县志》载:“本宋(代)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米脂水就是今天的东沟河,东沟流域乃至全县都产好米,“为他郡所不及”。“淅”即淘米,连淘米水都好像溶入油脂,米粥自然香甜。  说起米脂人种谷的历史,那可古老呢!县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中,有一捧窖藏炭化小米,是郭家砭乡麻土坪村龙山文化遗址
期刊
简史  米脂县,为古银州,是明末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小戏之乡”、“梯田之乡”之美誉。“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此地“控山险,扼冲要,屏蔽延州(延安),为兵家在所必争也。乃堑山为城,屯兵为堡,遥制虏骑,使不敢长驱充斥。四面皆古战场也。汉置独乐县(今马湖峪),北周置银州。宋宝元二年(1039)毕家寨改名米脂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米脂县,迄今已有近9
期刊
民间美术,博大精深。尤其是陕北的剪纸、刺绣、拴娃石、社火脸谱、石刻等等,都谱写着历史的记忆和新的篇章。时2006—2008年5月,笔者走村串户到陕西省横山县塔湾镇各村采访,征集民间艺术品,期间采访录音近三千分钟,图片资料两千余幅,笔记四万余字。本文是调研中的部分,主要以刺绣艺术品为主,以顺带子、枕头顶子、钱夹为例展开讨论,在此,还有相关民间美术作品与大家见面,望与专家学者交流并请教。    关于“
期刊
天空灰蒙蒙的,雪从早到晚时大时小扬扬洒洒地飘落了一整天,王军扫完院子里的积雪,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喝着闷茶。这已是他今天第五次清扫院内的雪了。与其说是扫,倒不如说是堆,四十平米的小院内已堆起了大大的三堆雪,雪堆与雪堆之间仅有不足二米的巷道。这时手机发出欢快而短暂的音乐声,是来短信啦。王军脸上飘过一丝明朗,急切地打开手机翻阅短信,转瞬间,脸色阴沉啦下来,“雪!雪!雪!明天又是个下雪天,这老天也真像是憨了
期刊
哑毛是哑巴。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因意外事故去世了,抬埋父母的路上,哑毛好像疯了一样爬在父母的棺材上“呀!呀!”地拼命嚎哭,脸型都变了样,眼泪和鼻涕一直流到下巴,把前襟都打湿了,额头因为磕头,起了很多包,有的地方还流了血。他哥那年二十八岁,是农村的一名小学教师,每月工资三十八元,有四个孩子,大的七岁,小的还没满月,他嫂是家庭妇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抬埋完父母以后,哑毛的哥用家里的旧木料请匠人打了一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