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阶而上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yyy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与我们同行已有几年了,我们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喜悦。新教材对应用题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孩子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熟悉的、好玩的、有用的。然而实施的结果,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么美好。面对新的困惑,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解决问题”教学,如何立足课堂,用活教材,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一、挖掘教例内涵,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境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境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1.问题发散,聚焦求本
  叶澜教授曾说:有聚焦的发散才有价值。情境图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背景,教师应用活情境图,引导孩子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收集有效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不断提出多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有易的,有难的,有涉及本课知识的,有不涉及本课知识的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比较,确定主次,分配好力量,适时引入小精灵呈现的主要问题中加以展开,做到在发散中聚焦。
  如在二年级下加减混合问题解决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A.走了4人后还有几人?B.来了13人后现在有几人?C.走的和来的一共有多少人?D.走了4人,来了13人后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E.来的比走的多多少人?……这时教师就要适当处理问题,如问题A、B、E是本课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较快地展开问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算,为什么?问题C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就一笔带过。而问题D是本课的主角,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的特点,并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是个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展开研究。
  2.思路开放,梳理求序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学会初步评价与反思,通过不断交流与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外,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在有序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一种解题策略,以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
  3.策略多样,综合求佳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现状,教师应积极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言之有理;同时通过交流各自的想法,让学生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追求最优化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做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捷?),选择最优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策略多样,综合求佳的目标。
  
  二、敞开生活空间,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在真正意义的“应用”上花力气、下工夫。波利亚曾说:“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教学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拓宽“解决问题”教学的途径,引领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并注重问题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交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作为群体学习活动的组成要素,离不开学生间的观点、情感等交流沟通,口语能力作为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重要载体,在展示学生良好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和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立足口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深入体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口语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英语口语教学的策
摘?要: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活动二的教学设计,侧重于色彩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初一学生学习复色和色立体的教学进行了尝试。几乎所有的初中美术教材都对学生掌握复色和色立体没有要求,认为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构建完整的色彩基础知识体系,那么学生掌握的色彩知识始终是零碎的、片段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帮助有限。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教学试验突破原有教学的局限。  关键词:复色
摘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寻找打开心灵的钥匙;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体味他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心事”,才能实现教学的双赢。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教师的自我反思。  关键词:倾听;将心比心;双赢      一、背景介绍:受命于危难之机  2008年的暑期开学,年轻的我第一次任毕业班教师,我顿感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没有经验积累,而且个别“能量大”的孩子也正在此时开始“发作”。  带毕业班时虽然早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改革开放;邓小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原则。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教师要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生活经验等创设问题情境;②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
班主任怎样通过角色改变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怎样做到关注与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通过思索与实践,我得出的经验是——用心用情,适时而变。用心,即花心思、动脑筋,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角色定位;用情,即用真情、去体会,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抓住最佳的转变时机;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管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我总结出班主任基本上要做好以下四种角色改变:  一、住校生活中,班主任是解决矛盾的“大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诸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之类的强调,然就大语文观而言,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的开展,依旧存在问题。  首先,课外阅读时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次,学生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再者,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创新等阅读能力的提升。综上,笔者进行了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来谈批评教育似乎有些“非主流”。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感叹:当今的学生是脆弱的一代。学生脆弱,家长也脆弱。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学生、家长似乎更加喜欢,所以,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可口”“甜口”“爽口”些,来顺应这一教育的大趋势。于是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普遍采用鼓励、褒奖的怀柔策略,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江苏省淮安市新民路小学实际情况,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确实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环境,促进阅读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在我们班教室的后边,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书橱,组织了“奉献一本书,能看百本书”读书活动,学生纷纷支持,他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体例,取代了原来的通史体例。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新教材的模块专题式体例与原来的通史体例的巨大不同:模块专题式体例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科技文明三个模块进行编排,淡化了通史体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学科特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学生学完之后头脑中只有零散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索。而学习和掌握历史学科最重要、最基础的素养就是要有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