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导习,以习促学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掀起了变革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思潮,笔者以此次对“评价”大变革为契机,着力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总结出了“以变评价为导向,以变练习为手段,以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的“习案法”教学理念。现以案例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本案例是教师进行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的一节常态课。
  1.变“评”—— 教案→学案→习案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教学目标达到与否的测量与判断则体现在教學评价上,评价客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曾引发了“教案”向“学案”的转变,“教案”的预期结果是教会学生知识,一般采用总结性评价,“学案”出现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一般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这和新课改理念是一致的,但“学案”在评价学生生物学科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方面,显得非常模糊,不具有可测量性,笔者所提倡的“习案”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习案”是教师备课的产物之一,其核心是学生“习”,由课前习、课中习与课后习三部分构成,即教师设定“习”的考核点,学生根据考核点“习”教材(即课前习),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出题、解题(即课中习),最后学生进行建构考核点间的体系(即课后习),教师自始至终只充当引导和评价的角色。
  下表是教师分解本节课三维目标的个例,以及对学生“习”的评价点。
  上述量化、具体化评价点,既是确定学习的标准,又使得学习目标由抽象变具体、由定性变定量、由模糊变精确,从而更能清晰引导学生“习”的方向,使学生自主学习时有“评”可依,有的放矢,进而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优化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可测量的评价指标,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准确、更具体、更全面。
  2.变“习”—— 传统型练习→开放型练习→创造型练习
  传统意义上的习,通常指教师为检测或巩固学生学习效果而呈现的练习,这种“习”只是信息单向的输入与输出,其成败完全取决于练习题的质量,学生处于被检测与被巩固的地位,不宜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宜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千篇一律的练习题满足不了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因材施教。开放型练习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型练习的一些缺陷,其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出学生的热情,学生也只是“愿学”,远没有达到“乐学”的境界。“习案法”中“课中习”是一种创造型练习,练习题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学生以教师给出的评价点为依据,内化知识,设计出相关的练习题,说明设计意图,并进行小组讨论作答,最后教师选择出代表性的题进行评价。
  例:考核点——能围绕能量传递效率(10%~20%)设计以食物链为载体的计算题。某学生设计的练习题为:
  考核点——能以人们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为立足点设计题目
  学生能设计出上两个题,应该说出题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这也说明了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当然,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设计题目时往往会词不达意,这需要教师或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教师在评价和指导评价时,给出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例子,先让学生加以分析评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冲突,引起辨析,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
  总之,“习案法”中,在不同的时期让学生编题目,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将新知识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认知结构中,这对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出题,并能走向讲台,对编制题目的意图进行讲解,这对提升学生自信心,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这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极力提倡的“小先生”制。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会逐步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并会由学习型发展成研究型,进而实现“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会用知识→善用知识”的转变。
  3.变“学”——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建构学习
  建构式学习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任务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形成概念图。概念图通常是将概念至于方框或圆框中,用各种线条或箭头将相关概念加以连接,再在线上用文字描述概念间的关系,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这也是一种评价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具。
  在本例的“练后习”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建构概念图的探究情境,即“找出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之间的能量关系”,当然,每个学生设计的简图有所差异,教师选取其中较好的进行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并找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融合成完善的概念图,学生建构的概念图如下。
  上述概念图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中整合好的知识,产生零碎知识问题,然后找出各零碎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内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学习的过程,但比发现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整个概念图的制作过程,是在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中,由学生进行“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整个过程为学生的高级思维建构了框架,指导学生制作概念图,实际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的导向中,历经了课前习、课中习与课后习环节中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印象深刻地理解了能量流动的各种概念及其关系,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之后对本节知识的反馈测试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非常理想,在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观察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和习惯有了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新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现在我以《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为例进行说明.首先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人人都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通过学生自己小组合作制作直观的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规律性和奇妙,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孩子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统计意识是学习“统计与概率”最重要的目标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
期刊
学校文化建设对办学的质量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办学的实践,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发展的基础。正如美国一位著名政治学家所说:“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就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不能成为一所名校。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是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其行为受思想支配。而影响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文化。
期刊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统编教材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笔者结合统编三年级上册教材,谈谈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化与整合,以提高教学整体效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读懂教材,认识整合的重要性  从三年级上册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让学生本单元的学
期刊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回想我们的音乐课堂,又何尝不是由相互的各种链条关系前后串联,如:知识链、情绪链、师生的双边活动链等。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处理好音乐课堂的这些链条关系,又何愁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出彩呢。  一、“知识链”——音乐课堂的主体。  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音乐课堂同样如此。各知识点(一系列歌曲、乐曲)的罗列设置就像事物的现象摆放在我们面
期刊
差异教学是近几年刚刚进入四十一中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近四年多时间,我有幸加入学校的差异教学团队,跟随团队一起学习华教授的差异教学理论。该理论最大的优势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我校边学习边摸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段:优化起点,提供差异;第二段:动态选择探索新知;第三段:合作学习;第四段:巩固应用,促进发展;第五段:辅导训练。它们用到
期刊
“玩出身体的智慧-儿童创意舞动课程”是以儿童创意舞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剧场+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内容为载体,形成的1+1+2的校外儿童舞蹈实践活动模式,为儿童提供具有沉浸式,探索性、多元化,个性化、且具有多学科融合特色的舞蹈活动课程。课程以一学年为周期,主要内容包括1套创意舞动活动课程,1部儿童创意舞动剧剧场体验和每学期2次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体验,三个部分形成互为衔接、补充、提升、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经常采取按部就班的模式——学字母、学音标、背单词、背语法、背词组。随着时代要求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方式已在悄然变得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效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故事教学中,有效运用线上线下的融合,避免了传统故事教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情
期刊
教师上课前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探究活动,力争在课堂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提出形形色色,甚至很奇怪或者罕见的问题,“意外之声”的出现,让课堂变得难以控制,但这样的“意外之声”也成了现在新课改下课堂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当面对“意外之声”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呢?怎样应变才能把“意外之声”转化成课堂中的“精彩时刻”呢?这也是我们
期刊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教材(2019)、音乐学业水平考试(2020)先后落地,如何在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效途径,成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越来越急迫的任务。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
期刊
前言:  通过各项体育活动的观察和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发现,目前学生完成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较低,基本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我认为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系列广播操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达到学生对广播操自动化技能的掌握。  
期刊